越婢汤方义新释
2019-01-10鞠玙璞
鞠玙璞,陈 洋,郝 征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 300110)
越婢汤首载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用于治疗水肿。现代临床上越婢汤原方及其加减方用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紫癜肾炎、特发性水肿、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所导致的肾损伤,国医大师张琪亦用此汤治疗肾病综合征等类疾病[1-2]。 越婢汤方名自古以来有多种解释,诠释方名、方义对于理解病机、方证以及对越婢汤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诸家方论解越婢
经方名称多从药物组成命名,如麻杏甘石汤、苓桂术甘汤等;或以主要药物命名,如桂枝汤、麻黄汤等;或以方剂功效命名,如建中汤、肾气丸等。惟有越婢汤方名涵义特殊,故对其释义有多种说法。如有认为“越婢者,悦脾者也”[3],更有传说为越王的婢女以本方疗病而为名。自成无己后多以发越脾气为义,即越婢者越脾之意。因张仲景方后并无详解,本方方义成为一个争论点。本文经各家观点所汇,以及理法方药的分析,得出越婢汤,越脾也,越过脾土,直取肺金的结论,就越婢汤越过脾土之方义作一探讨。
从古至今诸多医家对于越婢汤解读各有特点,虽皆从不同角度诠释此意,但各家争论颇多,并无定论。
1.1 发越脾气说
越婢者越脾也,取发越脾气之意。成无己认为越为发越,脾治水谷,为卑藏,若婢,故越婢汤方义当解为发越脾气,通行津液之汤[4]。王旭高认为:“越婢者,发越脾中之津气而为汗,是凉散法也。[5]”
1.2 发越邪气说
吴崑认为,婢者为卑,证中寒热相搏,是邪气与正气相搏,故越婢应解为发越至卑之气,即邪气[6]。清·张璐亦认为越婢当为发越邪气解,“越婢者,发越湿土之邪气也”[7]。
1.3 婢为女婢说
喻嘉言认为婢当为女婢解,取全方之通调荣卫、和缓之性[8]。并认为婢者为石膏,取其柔缓之性以起到“越婢”作用。更有传说认为婢为女婢,越王婢女以是药疗病而为名越婢。
1.4 其他诸家说
除以上说法外,其他医家对越婢汤亦有不同的解读。如费伯雄认为:“风与水在皮肤之间,但肿而不胀,变小青龙之制,使风、水俱从毛窍而出,故名越婢。越婢者,悦脾也。[9]”即越婢当悦脾解。又如尤在泾改脉浮不渴为脉浮而渴,认为本方证本为邪热内炽之证[10]。
古今各家方论方解大多如此,各有道理。然诸家越者多以发越解,笔者认为若从越字本意出发更能明确此名本义。
2 越脾达肺求真义
“越”为度过之意,且观乎该方理法方药,此方义当为越过脾土,宣达肺气。故越婢汤者,越脾者也,越过脾土,直取肺金。笔者认为,明确越婢汤方名、方义,对于该方机理的理解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大有裨益。
2.1 字义解
金文中越字的含义表示逃离战争,左为走,代表逃跑,右为骨,代表死亡。《说文解字》讲,越者,度也。从走戉聲。即越本身的含义就是度过,越过。婢在甲骨文中左女,右卑。卑者,地位低下者也,婢即地位低下的女仆。成无己认为脾为卑藏,以脾为婢,不无道理。《外台秘要》有言:“一名越脾汤。[11]”也就是说,婢者为脾,越婢汤又名为越脾汤。由此观之,越婢者,越脾者也,越过脾藏之意。五行生克,木火土金水顺次相生。越过脾土,强调直取肺金。
2.2 理法解
本方既然强调直取肺金,宣发肺气为何不取发肺汤,或逐风利水汤,或是麻黄石膏生姜大枣汤等方名?《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此,在治疗痰湿水气导致水肿病证时,通常从脾入手。而风水水肿并非由于脾气不发所致,而是由于风邪在表肺失宣降所致,故越婢汤这一方名的提出,目的就是告诉后世在治疗本类疾病中,越过脾土,直取肺金,肺得宣降,水肿自解。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有云:“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从症状上分析,风水者,风邪袭表故恶风。一身悉肿,乃水浮于表,为风邪所缚,不能经由肺之宣降而正常代谢。《素问·经脉别论篇》有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风邪开腠理,皮毛腠理不固,肺主皮毛,故肺之宣降失司。肺为华盖,水液停积于表故见一身悉肿。脉浮者主表,水积于外,华盖失司而不能下输膀胱,水气为之所闭故而不渴。《伤寒论》有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与越婢汤比较,太阳中风证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即卫气内伐。“风邪中于卫则卫实,实则太过,太过则强……阳主气,气郁则蒸热”[12]。而越婢汤证中续自汗出,无大热,正是类似于太阳中风证的卫气内伐,营阴失守。而至于其无大热者,乃是汗出而阳郁不甚,故而身无大热。二者相比较而言,病机类似,而桂枝汤证重于营卫不和,越婢汤证重在肺失宣降。故从六经辨证的角度思考,越婢汤证当属太阳而非太阴。
除此之外,《金匮要略》有多处用到越婢汤的加减方。如越婢加术汤治疗里水,脾为中土,里水为脾气不发,加术补脾以化湿,可见风水水肿并非如同里水,比之于越婢加术汤,越婢汤原方属表,发越脾气之说不免欠妥。又如越婢加半夏汤治疗肺胀,方中以越婢解表利水,宣降肺气,加以半夏化痰降逆,用以治疗肺胀之病。可见,越婢汤本身并非为发越脾气,而是用来发表治肺。
至此越婢汤方证机理已经明确,当为风邪束表,肺失宣降,故而在治法上当宣降肺气,逐风利水。越婢汤逐风利水之功在《千金方》中亦有验证。越婢汤见于《备急千金要方·风毒脚气》: “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应瘥; 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四两。[13]”可见,孙思邈是将越婢汤作为祛风剂运用。风邪袭表、肺失宣降,故而以越婢祛风而宣肃肺气,使风邪得祛,肺气自和,水肿即消。在临床应用上,越婢汤并非治以发越脾气,亦并非仅用于风水水肿,凡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皆可治之并以此方加减。故现代临床中,此方可用于治疗病机为肺失宣降、风邪袭表之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紫癜肾炎、特发性水肿、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所导致的肾损伤。由此观之,明确此方的方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价值。
2.3 方药解
张仲景越婢汤方中虽无按语,也没有对其理法的详细论述,但详解其组方用药,便可明确其机理及治法,故笔者就方药加以详谈。越婢汤用药简洁,组方精妙,从组方中可见张仲景方中之治法,从治法中亦可印证前文所述之机理。
越婢汤方中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该方重在麻黄与石膏配伍,而此两药合用在张仲景方中并不罕见,有11方之多[14],如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等。《神农本草经》指出,麻黄味苦性温,石膏味辛甘性微寒,后世多以麻黄辛温以发表,石膏甘寒以清热为解。然纵观张仲景运用两药配伍剂量不同,意义也不同。
依照汉代度量衡一两(24铢)等于15.36 g。麻杏甘石汤中麻黄四两、石膏半斤相当于现在麻黄60余g,石膏120余g,石膏量倍于麻黄,故而重于肃肺气、轻于宣肺邪,乃是宣肺肃肺之剂。而大青龙汤中麻黄用至六两,石膏如鸡子大。“何以发汗如是之烈。盖麻黄汤,麻黄用二两,此用六两;越婢汤,石膏用半斤,而此用鸡子大一块。[15]”麻黄量大于石膏,则以宣除肺邪、发汗解表为用,佐以石膏肃降肺气兼清郁热。而在越婢汤方中,所用麻黄六两、石膏半斤,即麻黄90 g,石膏120 g,二者用量皆为重剂。方中取麻黄宣肺邪之功用,取石膏肃肺气之功效。石膏量微重于麻黄,乃取其一升一降、一宣一散之用,所取之法乃是用于治疗越婢汤中的根本病机,即肺失宣降,水气不得散于外,亦不得下输于膀胱所导致一身悉肿。
生姜味辛性温,《本草经集注》有云:“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16]”除风湿寒热,所用便是其辛散之力。生姜与麻黄并用,取其发散之功,用之宣肺逐风。大枣在《本经》中记载,其味甘性平,养脾和胃,补气生津,更有养阴助地气以利于发汗的作用。姜枣为伍,在张仲景方中并不鲜见,或调和营卫,或调和寒热,或调和脏腑,或调和枢机,目的在于调阴和阳[17]。“生姜与大枣同用,盖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发汗,惟旋转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18]。方中又以甘草益气和中,安内以求攘外。姜枣草三药并用调和阴阳,益气生津,又助宣发肺气,驱逐风邪。越婢汤证中续自汗出而无大热,乃卫气内伐较轻,阳郁不甚故而无大热,营阴不固较轻而汗出不利,此乃风邪将入肌肤而未入之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风邪传变迅速,而本证中已有营卫不和之轻证,恐其入肌肤则治之晚矣,故以姜枣和之,以防病邪传而入里。姜枣草为伍又补土而和中,此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是为宣肺除邪而不伤正之用也。姜枣草三药的应用乃张仲景既病防变思想的体现,防止子病及母,向恶传变。本方治肺为本,又恐邪入肌肤而定中焦,先安未受邪之地。正如王孟英所云:“无非欲其不害中土,不害中土,自足消患于方萌矣。[19]”
综上所述,越婢汤中“越婢”乃越过脾土,直取肺金之义。本方功效重在宣肃肺气,逐风利水,体现了张仲景治水气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金匱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