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厢记》版画研究述略

2019-01-10张玉梅

齐鲁艺苑 2019年5期
关键词:西厢记版画戏曲

张玉梅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戏曲版画是与刊本一起流布传播的。虽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必须以刊本为基础,但它的功用却是文本所不能替代的。”[1](P273)关于戏曲版画的研究,1984年之前,成果较少,内容主要集中在京剧版画、出土说唱文学版画、戏曲画史和凤翔木板年画等。其后,关于戏曲版画的研究逐渐发酵,呈持续高热状态,研究视角拓展至版画的叙事性、传播性、批评性、图文关系、与舞台演出、刻工书坊关系研究,个案研究和综合研究兼而有之,流派、风格、功能、考证等基础性研究不断推进,纵深性、系统性也愈加突出。在众多的戏曲版画研究中,《西厢记》版画可谓一枝独秀,具体而言,可分为萌发期、成熟期、繁荣期三个阶段。

一、萌发期(1954-2000)

1954-2000年40余年间,有关于《西厢记》插图的论文,共10篇。

最早的是1954年彥涵的《谈“西厢记”木刻插图》,该文以陈洪绶等人所作《西厢记》插图为对象,重点鉴赏了其中的十幅图。1958年薄松年的《谈明刊本西厢记插图》,以几种明刊西厢记插图为对象,重点分析了刘龙田本的“金陵派”风格、毛西河本陈老莲所绘莺莺像、明后期刊本的抒情性及诗意。此后的《西厢记》插图研究沉寂了20多年。至1984年,出现了黄小庚的《〈西厢记〉插图 窥简管窥》,此文为数百字的短文,重点分析了陈洪绶所绘《窥简》一图。2000年,张国标的《徽派版画与吴兴寓五本〈西厢记〉考》,列举了明代《西厢记》插图刊本情况,并推论闵寓五《西厢记》插图风格、技法受徽派影响,且并非《六幻西厢》的本子。

这一时期的《西厢记》插图研究,以画面鉴赏、插图风格为主,数量寥寥,未成气候。

二、成熟期

2001-2007年,董捷、赵春宁等专门研究《西厢记》插图的博士、学者出现,相关研究共15篇。

其中有3篇对《西厢记》插图概况进行论述:董捷的《古本〈西厢记〉插图考》和赵春宁的《论〈西厢记〉的插图版画》、《〈西厢记〉版画》。

董捷梳理了明清时期的《西厢记》插图发展演变情况,将其分为万历以前、万历前期、万历中期、万历后期至明末、清代五个阶段,列举了各阶段的代表刊本及其风格特色。赵春宁认为《西厢记》版画发展经历了万历前、万历至明末、顺治至乾隆、嘉庆以后四个时期,并分析了《西厢记》版画特点和传播价值。在另一文中则对《西厢记》插图版画和年画分别进行了年代、风格流派的介绍,指出了《西厢记》版画的叙事功能和指导舞台表演的实用价值。

另有关于刘龙田刊本《西厢记》插图、陈老莲绘《西厢记》插图的研究,分别为祝重寿的《刘龙田刊本〈西厢记〉插图的再认识》和陈绘《“谱子”与“离谱”谈陈老莲的插图版画〈西厢记〉》。前者针对早期版画家郑振铎、傅惜华将刘龙田刊本《西厢记》定为金陵刊本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刘龙田刊本受金陵插图影响。后者对陈老莲绘《西厢记》插图进行了专门的艺术欣赏,认为其具有造型语言的“样式化”和以环境衬托人物心理的离谱特征。

董捷的另外2篇文章——《〈西厢记〉插图的绘刻者》和《月移花影玉人来评德藏彩色套印本<西厢记>版画》,前者细致分析了《西厢记》插图的绘刻者情况,后者详细地介绍并分析了德藏本《西厢记》版画的图像与内容。

这一时期,关于《西厢记》插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段梳理、风格考析、绘刻者辨析、图像鉴赏等,对德藏本闽遇五刻《西厢记》插图的研究引起重视,问题的针对性较前一时期明显增强,研究视野更为宏观。

三、繁荣期

2008-2017年,共有相关论文100余篇,《西厢记》版画研究出现热潮。大致可分为闵本《西厢记插图》研究、莺莺像研究、文物瓷器等《西厢记》版画研究和相关研究等5个方面。

1.德藏本闵齐伋刊《西厢记》插图研究

自从德藏本闵齐伋刊《西厢记》传入国内以来,始终受到学界高度重视,专题研究论文出现频率非常高。这一时期具代表性的论文有:董捷的《德藏本〈西厢记〉版画及其刊刻者》,穆宝凤的《“后来者”的焦虑——以诺曼·布列逊《传统与欲望》分析德藏本〈西厢记〉版画》,施帼玮翻译的日本学者小林宏光的《明代版画的精华——关于科隆市立东亚艺术博物馆所藏崇祯十三年(1640)刊闵齐伋西厢记版画》(原撰于1988年),陈妍《“借禅以为诙”〈会真图〉第二图研究》,刘元声《明代闵刻〈西厢记〉彩色图画赏析》、《蜃气中的草桥店——德藏西厢记版画第十六图考》,彭琛《张深之与闵齐伋本〈西厢记〉艺术比较》,廖奔、赵建新《德国藏明代闵齐伋本〈西厢记〉版画》,王宇《明末闵齐伋〈会真六幻〉之〈幻因·图〉考》等。

其中有对德藏本《西厢记》版画风格特色、内容情节的基本介绍,有对其版刻技术的研究,有对其刻书者闵齐伋刻书意图的分析,对其与《会真六幻》关系的辨析,也有对某一幅图的单独研究。研究角度跨越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如陈研选取闵齐伋本《会真图》第二幅作为研究对象,认为闵氏以生活之钵替代法器之钵,以滑稽、世俗描绘僧人,正是禅宗思想在文人身上的印记。刘元声将西厢记十六图的巨蛤解释为蜃,考察了蜃的渊源、习性、典故,认为闵齐伋将蜃与梦境云烟手法结合,象征了“幻”的神秘。

2.莺莺像研究

明刊《西厢记》插图多在卷首附莺莺像,且各种刊本多有差异,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如董捷《秋波临去——〈西厢记〉莺莺像考》,温巍山的《陈洪绶〈莺莺像〉插图对“祖本”的继承与再造》,廖媛雨《将花笑捻,情钟始终——明代〈西厢记〉版画中的崔莺莺形象》等,且在陈研、陈小青、郭晓宁等的硕士论文中也均有论述(详见后述)。

董捷辨析了各本莺莺像的情况,认为《西厢记杂录》所附2幅莺莺像为各版“祖本”。莺莺像所题陈居中、唐寅、仇英、盛懋、陈洪绶等,除张深之本为陈洪绶绘外,余者皆不可信。莺莺像这种置主人公肖像于卷首的做法,对戏曲小说插图的创作有一定影响。

3.文物瓷器中的《西厢记》图像研究

此类论文将目光投向了文物和瓷器中的《西厢记》图像,别具特色。代表作如孔铮桢《古版画与古陶瓷中莺莺与红娘的形象设计》,袁啸波《古瓷上的〈西厢记〉》,周琦的《景德镇民窑五彩〈西厢记〉瓷插牌研究》等。孔铮桢指出了莺莺与红娘服饰设计的相似处,以及在身份的差异性。袁啸波辨析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博特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梅瓶和另一私人收藏的元青花罐所绘之图非《西厢记》。同时认为,古瓷《西厢记》内容多取于折子戏,瓷绘《西厢》始于明末,到康熙朝达到巅峰,至乾隆朝衰落。

此外,倪亦斌 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在《紫禁城》发表《文物中的图像·西厢记》系列文章共8篇,包括 “夫人萧寺暂停丧”、“张生至蒲东”、“偏殿奇逢(上下)”、“僧房借厢”、“邂逅邀红与红传生语”、“墙角联吟”(上下)。以相同图标目为同一类别,分析研究其插图、器物图、曲意图等之间的联系差别。

4.其他相关研究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2篇对弘治刊本《西厢记》插图的研究,张靖、刘坚《布景与造境—明弘治刊〈西厢记〉插图对戏曲美学的视觉呈现》、叶建纹《明弘治岳刻本〈新刊奇妙全像注释西厢记〉版画赏析》。前者分析了该本插图画面的舞台感、人物形象的程式化、写意性的造景、表现的时间性,后者指出其画风潇洒粗放,注重叙事场面的选择,善于使用“云气”符号,人物形象设计各有特点。

张玉勤《从明刊本〈西厢记〉版刻插图看戏曲的文人化进程》,认为明代戏曲图像由最初的“照扮冠服”的舞台性,发展为“象意相生”的抒情性,再到美轮美奂的装饰性,最终演变为“案头清玩”;丁喆、张祝平《刘龙田刊本〈西厢记〉插图对文本的阐释》认为刘龙田刊本《西厢记》插图对文本的阐释一种是插图照搬文本内容,一种是插图与文本稍异,或锦上添花,或画蛇添足;解丹《明代〈西厢记〉版画插图中的梦境研究》,认为《西厢记》“草桥惊梦”的梦境表现是一个将集体潜意识、明代社会思潮及古代梦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夏艺芳《明刊本〈西厢记〉插图艺术研究》重点介绍了汪耕所绘具有徽派特色的4种《西厢记》版画的特点;徐文琴、刘轩、刘怡冰《〈西厢记〉文学与戏剧的发展及其在视觉艺术的回响》以文物、绘画、插图中的《西厢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不同年代、不同时空的特殊价值。

5.硕博论文及论著研究

2008-2017年近10年间,共有11篇硕博论文以《西厢记》插图为主题,并出现了董捷《明清刊西厢记版画考析》这一专著,可见《西厢记》插图研究的深度发展。

硕博论文主要包括:彭喻歆《明弘治〈新刊大宁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版画研究》(台湾师范大学)、赵京京《从〈西厢记〉木刻版画重提中国传统版画的传承与借鉴》,张晓华《从“耳目之玩”到“读图时代”—德藏闵氏〈西厢记〉刻本的启示》,郭晓宁《明刊〈西厢记〉插图的图像叙事研究》,陈研的硕士学位论文《闵齐伋刻〈会真图〉考》及博士学位论文《如幻会真—闵齐伋刊〈会真图〉研究》,丁馨《闵氏〈西厢记〉插图研究》,卢忠敏《明末清初景德镇窑瓷器上的〈西厢记〉题材纹饰研究》,陈小青《〈西厢记〉图像演变研究》,孙爱琪《明刊〈西厢记〉的插图批评》,李璇《明代“王西厢”刻本插图研究》。

以上,有对弘治本、闵齐伋本插图的专题研究,也有对《西厢记》插图演变、插图批评、插图阐释等研究。如《从“耳目之玩”到“读图时代”—德藏闵氏〈西厢记〉刻本的启示》认为德藏闵氏《西厢记》插图具有图像造型的“清玩化”、画面意境的“文人化”,其以“离间”、“偷窥”的目光进行设计,具有隐喻化、诗意化、情节化的象征,喻托着文人情怀。闵氏图像在叙事上有对文本叙事的模仿、时间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转向、媒介叙事的转换几种模式。《明刊〈西厢记〉的插图批评》,以图像批评为视角,梳理了几种明代《西厢记》插图刊本的源流关系,其认为,明刊《西厢记》插图风格受戏剧演出、传统绘画、文人画家参与三种因素影响,形成了器物与插图批评、题画诗与插图批评、意境与插图批评、女性与插图批评四种批评模式。

2006年,董捷《明清刊〈西厢记版〉画考析》出版,是《西厢记》版画研究的重要成果。在总体研究上分析《西厢记》版画插图的风格流变,对《西厢记》版画的绘刻者情况辨析。在个案研究上则以“莺莺像”和德藏闵本为主。该著最突出特点是论述中附以版画,图文对照,著录了39种《西厢记》插图版本情况。此外,在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明刊本〈西厢记〉研究》、赵春宁《〈西厢记〉传播研究》、元鹏飞《戏曲与演剧图像及其他》等论著中也有对《西厢记》版画的涉及,本文不加赘述。

由上所述,在近10年,《西厢记》插图的研究始终是学界的关注重点,其研究内容逐渐脱离了早期的考证、介绍性质,也不仅限于版画流派、刻工风格、地域影响等层面,而转向图像批评、图像叙事、图像传播、综合研究等,具体的插图版本研究则以闵齐伋刻《西厢记》、张深之本《西厢记》、刘龙田本《西厢记》、弘治刊本《西厢记》等为重,呈现出分流中见主流的趋势。

四、《西厢记》插图研究中的问题及空白领域

(一)图像的搜集和整理成果稀少

明刊《西厢记》插图刊本数量众多,但在以上所见的各种论述中,出现了不同说法,有30余种、40余种、50余种等,且在硕博论文相关论著中常见《西厢记》刊本的列表附录,然而彼此仍不一致,学界对此尚未统一认识。

《西厢记》的插图收录和整理,见于各种戏曲版画图录,如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周芜《中国版画史图录》、张满弓《古代文学版画》、周芜《中国古本戏曲插图集》、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代版画丛刊》、金沛霖《古代戏曲版画图录》等。1983年出版《明刊西厢记全图》和1999年出版《西厢俪影集》,是集合性质的《西厢记》版画集,但收录的刊本数量和插图数量都不算多。2011年,《国家图书馆藏〈西厢记〉善本丛刊》(全二十册)出版,其中不乏插图刊本。总之,明清《西厢记》插图本藏地分散,而多为善本,“目前尚未有对《西厢记》所流传于后世的插图进行完整的收集和整理成果。”[2]《西厢记》版画全貌难以在同一实地得到考察,不少课题因研究资料不善而难以深入。

(二)研究视点不够均衡

如前所述,当前《西厢记》插图研究已是硕果累累,形成了戏曲插图研究领域中的耀眼之星。但同时又能发现,诸多研究成果中,扎堆研究、交叉研究的现象比较突出。如偏重于几个重要刻本的研究(如闵齐伋本、张深之本、刘龙田本、弘治刊本),而对徐文长本、香雪居本、起凤馆本、李卓吾评点本、何璧本、环翠堂本等其余20余种忽略不谈;偏重于将插图作为独立门类研究其艺术性,艺术专业对其重视大大高于古代文学专业对其重视;偏重插图的部分功能研究(叙事、批评、传播、演出、语图关系等),而很少将插图与刊本序跋、文本结合对照研究;偏重于对插图演变的研究(风格、流派等),而没有将《西厢记》插图与同时期他本戏曲插图比较研究,更没有将戏曲插图与小说插图对照研究;偏重于插图中主要人物形象研究(如莺莺、红娘),而疏于对张生、老夫人、白马将军、琴童、寺庙和尚等人物的形象研究。

(三)《西厢记》插图可拓展研究领域

“通过对图像的了解,可以得到戏曲研究的新视角。”[3](P297)对《西厢记》插图的研究,并没有开发殆尽,尚有不少值得探索的地方:

1.进行类别研究,如按人物分类,展现张生、琴童等在不同刊本插图中的形象;或按情节分,对“奇逢”、“闹斋”、“送书”、“窥简”、“佳期”、“团圆”等场景的插图阐释,分析图像对文本的阐释、转化。

2.联系书坊的刻书环境和序跋等,研究《西厢记》版画与舞台表演的关系,区分读本与演本之别,深入阐发图像对舞台的借鉴或指导,如张生跪莺莺一图。

3.将文本系统与插图系统对照研究,如李卓吾系统、徐文长系统的版画情况。

4.考察《西厢记》版画与文人绘画的关系,及其受文人绘画的影响。戏曲、小说插图中,唯有《西厢记》插图有文人亲绘,探究《西厢记》在文人群中的传播情况,分析文人画家青睐《西厢记》的原因。

5. 研究明清时期戏曲选本中的《西厢记》插图情况,如《词林摘艳》、《摘锦奇音》等。

6.研究戏曲插图与小说插图的关系(异同)、《西厢记》插图与其它戏曲插图的表现异同。

7.对《西厢记》版画的文献整理。尽可能完整地整理明清《西厢记》版画图录,仍值得努力。

综上所述,《西厢记》版画研究在过去的研究中尤其是近十年来,取得了诸多丰硕成果。但同时应注意到,异彩闪烁的研究成果背后,出现了扎堆研究和不平衡现象。“插图文学可供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插图文学的艺术魅力。”[4]本文不揣浅陋,提出了个别值得开拓的《西厢记》插图研究点位,以期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西厢记版画戏曲
版画作品选登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西厢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