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主义”的泛滥对“艺术教育”的危害

2019-01-10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科学主义科学艺术

顾 平(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3)

科学,在改造自然与改善民生中居功自伟;科学,被诟病与人文相悖后又呈现为“一面两体”。科学的力量在人类探索世界过程中被不断地扩大,以至于变成了科学万能。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自然科学逐渐成为其他学科知识的规范,乃至于达到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可怕地步!自然科学成为人世间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与手段,从而使得全部人类知识变得整齐划一,这便超出了科学的本分,显得有些荒谬。这种超出了科学的本分且又荒谬的行径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对于艺术教育的负面影响非常突出,它导致了艺术教育生态的严重破坏。当然,“科学主义”的危害不在科学本身,而是那些利用了科学给艺术教育带来危害的人与观念!他们不仅盲目借助科学手段服务于艺术教育过程,甚至套用科学理念违背艺术教育自身品性,故实有澄清之必要。

一、用“班级制”置换“师徒制”,“科学主义”抹杀了艺术的本体价值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现代教育是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展开的,所谓学科教育。艺术作为学科理所当然也在“科学”的框架下予以展开。与传统艺术传承相比较,今天艺术教育最突出的改变是用教学形式的“班级制”置换传统的“师徒制”。这一转变促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为顺应“班级”授课对教学内容的需要,“教科书”出现了,而那种“课徒画稿”式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式的“一对一”也由“一对多”取代。这种改变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颠覆!我们只要对比一下“课徒画稿”与今天“教科书”的异同,剖析“一对一”与“一对多”的差异,便不辩自明。

“课徒画稿”是学习与创作的心得,较少“科学”的整理,更多感性呈现,是“师傅”对自然感悟与艺术表达相结合的流露,它是画理与画法的一种体验与经验总结。“徒弟”在“课徒画稿”的启悟中体会古人感悟与表现自然的方式,借助“临摹”的过程实现“预存图式”的储备与微妙之处的把握,再去印证自然造化。整个过程,“感性”是主宰,学生对艺术的开悟是体验与渐进的,趋势却是明显的。而今天的“教科书”为了顺应科学的教学需要,必须“肢解”整体,用条理化、秩序化与逻辑化来统摄教学内容,所有问题都要给出前因后果,用“概念”统领,重技术,见效快。一幅作品的解读成为诱导学生学习的“诀窍”,它的构图规律、形象元素设计与安排、笔墨与色彩处理等等,作品的整体观照让位给科学的“解剖”,让你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里的“所以然”是技术支撑下的学科内涵!两种“教材”使用后的教学效果会有怎样的差异呢?前者表明艺术创造的“理”与“法”来源于对自然的整体观照,是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后的产物,“画稿”中所有“部件”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将服务于艺术创造的本质目的,整个过程以“感悟”为纽带,放大的是“感性”;后者知晓画面视觉处理,形式美法则在训练中得到强化,作品的“设计”思维与行动策略在不断提升,艺术创造的价值偏于视觉的理性观感,充分利用“理性”的作用,实施科学教育的价值。两种不同的艺术价值定位清晰分明。

历史上的“一对一”,是师傅对徒弟,这是传统艺术传承的基本方式。虽然它来源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与宫廷艺术也都借鉴了这一策略(西方早期“作坊式”艺术传承也多用“师徒制”)。它的最大长处是师傅“言传身教”,教学过程灵活多样。它将生活、社会与学习有效结合、融为一体,学生获益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掌握,更是“事理”的悟透,以达到知行合一。教育既是知识与技能的精进,也是品性与行为的养成。“一对多”,是一位教师对一个班的学生,这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教育下的产物。教师作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他既要具备学科知识,还要懂得“教学法”。这里的教学法是基于科学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观、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它实现的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高效性表现为传授速度快、覆盖人员广、实际应用好。对于科学与技术本身,其效果是最优化的,但对于人文学科,尤其侧重个性培养的文学艺术,这样的“一对多”的整齐划一未必是好事。艺术创作讲究的个性化表达,学生的个性品格不仅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保留甚至会被无情的扼杀。(当然,这一问题也存在着诸多复杂性。比如,传统“师徒制”的弊端是师傅的保守与教条制约着艺术的创新,“近亲繁殖”现象也难以避免造成派系纷争等;传统书院也是“一对多”的教学形式,却避免了“班级授课”中忽略“言传身教”与学生个性培养的不足。容当另议!)

二、用“写生”取代“临摹”,“科学”的训练用“物”的现实遮蔽“情”的真切

“临摹”是传统艺术学习的基本途径,它是视觉“语言”习得的有效策略。传统视觉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语词”“语法”“篇章”都有对应的“规则”,临摹就是为了把握这一规则。古人临摹因为受到“范本”稀缺的客观限制,临摹的方式多以“背临”为主。偶然的机会看到精彩的范本,因为很难长时间拥有它,为此格外珍惜这难得“见一面”的良机。他会把握好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恨不能一口“吃”下这个范本,回家再慢慢消化。因此,他看得尤其仔细: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反复复,每个细节力求牢牢记在心里,回去后再靠回忆一点点画出来。这一过程要求临摹者在看的时候更加注重画面的整体,同时留意画面微妙之处,更多感受画面气息对自己的触动。通过临摹,学生不仅利用“形象记忆”把握技术中的“一招一式”与视觉形象的“来龙去脉”,储备更多的“视觉经验”为以后创作起“勾连”作用;临摹还可以帮助学生清晰体会经典作品本身,启发他们结合对自然的观照与感悟,去理解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与着力点,真正实现临摹与“师造化”的融合。而“写生”因其是受“科学”理念影响而引入的“对景写生”就全然不是一回事了。在“标榜”要从生活中搜集素材的科学想法指导下,“写生”逐步取代中国传统的临摹而成为今天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写生确实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造型表现力,为此把对象画“像”成为写生的首要准则,进而运用这门“技术”去将自己的想法用形象予以呈现出来。这似乎成为大家共识的一条捷径。我们先不说这种单一的“写生”让学生永远处于依赖“对象”而限制了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就“写生”教学本身而言,因为这一表现的过程偏重于对对象某种特定角度的审视与表现,对象的即时状态与它的自然状态之微妙差异被写生过程所忽略。以人物写生为例,模特状态的瞬息变化很难让你在“对景写生”中予以顾及,这种特定角度、更加关注对象外在形态的做法,何以去体会对象的性情与精神?自然风景写生更是如此,大自然的瞬息变化是最难把握的,这种“性情”只能静静体悟才能获得。而一个角度的“对景写生”只是“抄袭”自然,最多复合一点为了“形式美”需要的取舍。对象的精、气、神在此全然被写生者所忽略。为什么传统艺术创作中的观察主张“游观”——“山形面面观”“山行步步移”,主张“目识心记”,正是为了避免过于依赖孤立的对象而总结出的智慧之策。用“对景写生”取代“临摹”与“游观”是艺术传承的最大失策!

三、用“复制”消解“记忆”,“科学”的辅助手段让“表现”成为“制作”

“科学”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确实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与积极价值,它已经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帮手。但反思一下“科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参与”行为,必须引起足够的警觉,因为它在用科学的“复制”手段不断消解人的“形象记忆”,艺术创作的“表现”专长演变为偏于技术的“制作”,流失的是最有价值的“真情实感”。

“照相术”的发明给艺术带来的致命伤害。我们姑且不去讨论“照相术”的出现让更多的人忽略了古典主义艺术创作的价值(但至少人们对偏于“写实”的古典主义产生了认识上的偏见。其实,古典主义决不能用“写实”来片面概括,它形成的视觉“样式”要远远大于其“写实”的假象,其文化意义耐人寻味),但摄影的“复制”的功能被利用至少给艺术教育造成两方面的危害。其一,运用于印刷的“复制”,在图像实现最大效率传播的同时,它也成为教育的辅助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师事的“范本”。这一现象既改变了过去“一画难求”的图像资源稀缺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为范本的泛滥提供了机会。过去借助于形象记忆的“背临”,被抄袭式“对临”取而代之,学生用心良苦的“刻意”临摹失去了动力与价值,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让“临摹”成为今天批评的“靶子”。临摹所养成的形象记忆能力、“预存图式”的积累、整体与细节的勾连散失殆尽!其二,摄影手段的便利,大大地减弱了眼睛“看”的功能训练,它不仅用“照片”取代了“速写”对素材的搜集,更是用机械之眼取代人的智慧之眼,这种强大的辅助功能让创作者失去了“看”的能动性!其实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这种没有了视觉敏感的训练,艺术创作除了“制作”还能做什么呢?今天还有多少人在勤于“速写”?还有哪些艺术家的创作不是依赖摄影?我们眼睛观察与表现能力的退化在不自觉中已经成为普遍的事实。

“科学主义”的危害之所以成立,是与艺术教育独特的学科属性分不开的。我们在讨论中没有将艺术传承所表现的特殊性与今天意义上的“教育”严格区分,当下的教育就是科学理念下的手段之一。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种区分已经失去了意义,今天整个世界都处于“科学”无处不在的包围之中。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批判“科学主义”对艺术教育的危害,意在警醒艺术教育领域的从业者,在尽可能利用科学与“被科学”的同时,能够从艺术本体去思考,寻找策略排除干扰,减小负面影响,力求回归艺术传承更为合理的正道。我们知道这的确很难,但它或是寻求解决今天艺术教育危机的唯一出发点与落脚点。

猜你喜欢

科学主义科学艺术
反科学主义与“世纪末”文学的“时空”意识重构
“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纸的艺术
人文视域中的中学哲学教学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科学拔牙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