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雕艺术探析
2019-01-09苏先平
[摘 要] 铜雕塑是常见的雕塑之一,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铜雕艺术主要表现了造型、质感、纹饰的美,多用于表现神秘有威慑力的宗教题材。尤其是在佛像雕塑方面,多见铜佛像,主要原因在于其材质恒久,并且在雕刻艺术的加持下会表现出独特的美感,因此受到了艺术家的钟爱。
[关键词]铜雕;艺术;探析;发展
铜雕产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铸塑等方法制作的一种雕塑形式。贯穿于中国整个文明史而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铜文化。商周时代铸铜及铜雕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政治、宗教、生活等领域已经在大量使用铜制品。
铜雕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并被现代艺术继承和发展,在新型材料与加工工艺下,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这正是其时代性的表现。只有将现代技术与传统雕塑技艺相融合,才能创造出更为优秀的作品,使铜雕成为人类历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一、铜雕艺术在现代科技下焕发生机
铜雕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是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作为雕刻的一种形式,其以金属元素铜为主要材料,然后经过雕刻师的双手以生动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铜雕是将材质美、工艺美以及艺术美融于一身的艺术形式,三者高度和谐,缺一不可。而铜雕发展至今,其中又加入了一种关键元素,即科学技术。在新型技术下,各种各样的材料产生,各色的合金铜可以被应用于铜雕的外观上,为铜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当材料选择更加广泛时,艺术家可以将自身的想象力充分表达出来。而现代科技催生的加工工艺,如钻孔、焊接、电镀等,可极大地方便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同时提升铜雕的外观形象,使其更加精美。
锻铜浮雕是一种很典型的铜雕形式,其为现代铜雕艺术家所钟爱,是其他任何雕塑形式都无法替代的。神秘高贵的光泽,以及千锤百炼的肌理效果都是锻铜浮雕最为显著的特征。现如今的锻铜浮雕融入科学技术后,甚至成了地方标志建筑。福建泉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大坪山郑成功雕塑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雕像总高为38米,以钢架外包铜皮锻造而成。除了锻铜外,铸铜也是铜雕艺术的另一种形式。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铜雕艺术品有西周的“伯矩”鬲,晚商的“后母戊”鼎以及汉代的“马踏飞燕”。
在现代铸铜工艺同样有着许多代表作品,如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云梦山八卦城的《王禅老祖像》就是现代铜雕铸造艺术的经典之作。《王禅老祖像》铜像高6.7米,重达8吨,经过多道工艺由黄铜铸造而成,铜像造型庄严且慈祥,神韵十足。
历史上的铜雕艺术多是以锻铜、铸铜艺术所展现的,如今多种新型工艺面世,铜雕艺术已不再局限于这两种。艺术家将现代科技完美地应用于铜雕作品中,无论是材质的选择,还是雕刻手法的应用,都可以更加灵活。多种颜色合金铜的出现可以让铜雕具有更加光彩夺目的外观,肌理效果也更好。雕刻手法的多样也让铜雕艺术的外观更加丰富,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部分雕刻内容更容易完成。因此,能创作出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雕塑形象,铜雕艺术在现代科技下艺术价值将进一步升华。
二、现代艺术思潮对铜雕艺术的指导
每个时代都会有特定的时代思想,而这些思想都会对当代的艺术起到指导作用。在中国铜雕艺术发展过程中,由于铜雕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多是由士大夫或统治阶级进行雕刻创作,平民很难有多余的精力去完成。这就必然导致铜雕具有信仰性,或者是作为一个民族的图腾而存在,拥有着神秘性。而此时的铜雕虽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但多是依靠雕刻师的想象力完成的,缺乏了生活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铜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只有融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丰富铜雕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有更好的发展。现代艺术的思潮有着科学性和多元性,铜雕形象不仅更加亲民、贴近生活,同时又继承了传统铜雕艺术形象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赋予形式、情感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新的内涵。在现代艺术思潮的指导下,铜雕制作完成了自我完善和升级,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作为艺术家的语言,都更加丰富多彩。现代艺术家将自身的思想融入铜雕创作中,利用铜雕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现如今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所以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艺术家有着更加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在铜雕的创作中,不仅仅是思想的表达,也是艺术家情感的宣泄,铜雕必然会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如《风雨雷电》四大护法像,作者运用当代艺术技法和审美观融合传统工艺的神韵,造型新颖、力感十足,力求形神兼备。
三、铜雕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完善与丢失
铜雕发展至今,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与创新中积累到的经验,使作品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性与民族性。当今这些铜雕作品依旧是无可比拟的艺术瑰宝,其不光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铜雕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中国艺术文化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艺术家不仅创作了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托物言志,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铜雕创作中。所以,铜雕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现如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铜雕作品不论是从材质还是外形上都完成了对前人艺术的完善和创新,使得铜雕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现代的铜雕不仅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更是一种工艺品和艺术品的集合,甚至可以批量生产出来,用于商品交易中。这种方式使存于与铜雕中的艺术内核丢失,纵然新奇的外观以及更加光泽的肌理给人们带来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艺术性的丢失也导致这种工艺品丧失了价值。缺乏了艺术创作者感情的铜雕也只能是商品,不再有情感的寄托以及精神的象征,铜雕将沦为只有形式、缺乏内核的冰冷工艺品。此外,在铜雕长期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也逐渐丢失了民族性。现如今各国现代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如果单纯从外观来看,很难区分属于哪一个民族。而民族性是铜雕作品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经过了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演变,才将民族内核精神融入铜雕创作中,但是在近一百年左右,却能将其民族性丢失,这无疑是铜雕艺术发展中的悲哀。抛弃传统的精华是不可取的,尽管现代科技可以带给铜雕创作更强的生命力,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更多样的材料制作出铜雕制品,但是如果不能吸收传统的精华并加以改造,其就很难被称为艺术品。铜雕创作当然也不能故步自封,应当以传统为基础,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铜雕在长久的发展中凝聚着民族特色,无论是从外观表现,还是肌理效果,都是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铜雕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经过完善和发展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铜雕艺术在科技中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出了更强的生命力。在新的材料以及加工工艺下,铜雕艺术品有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铜雕的内核精神,那就是艺术家的情感融入于民族精神,只有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完成艺术品的发展和创新,才能使之成为一种更具标志性的艺术。而铜雕也会逐渐演变为人类自身能力与技术的体现,成为文明与艺术的典范,成为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标识。
参考文献:
[1]李雪婷.铜雕艺术在生态公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铜陵翠湖公园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8,17(2):103-106.
[2]刘和琴.“有意味的形式”:公共铜雕艺术的形式语言研究:以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6,15(5):101-104.
[3]朱炳仁,朱军岷.彩色铜雕与多层次铜浮雕的研究及雷峰塔上的应用[J].古建园林技术,2003(2):10-12.
[作者简介]
苏先平,祖籍福建惠安,生于1971年。福建师范大学艺术专业毕业。泉州市工艺大师。国家一级雕刻技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泉州市创意产业协会会员,泉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福建省佛教文化研究会理事。惠安县闽淘园雕艺馆创办人。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