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颠覆性创新需求的大企业创新路径研究
2019-01-09符玲玲马明星杨宇晶白笑怡李恒
符玲玲 马明星 杨宇晶 白笑怡 李恒
摘 要:本文在颠覆性创新理论的研究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了颠覆性创新与新常态下社会主流创新需求间的契合点,证明颠覆性创新已成为推动新常态下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在总结大企业现有封闭式创新模式和開放式创新模式的优劣势后发现,现有模式并不符合颠覆性创新的社会需求,进而提出大企业的创新路径,即搭建外部创新平台,最后从提升大企业内部创新承载力和外部创新环境支撑两方面对大企业搭建外部创新平台提供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颠覆性创新;经济新常态;大企业;创新需求;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9-68-5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9.010
1 引言
随着强大的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商业版图,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颠覆的时代[1]。根据Innosight 2016年发布的数据,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企业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24年,预计到2027年将进一步缩短至12年。而在2017年瑞信集团发布的报告中,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20年[2]。这些数据虽然不能绝对证明所有大企业的存活寿命都在缩短,但却可以表明越来越多的新企业在某些行业成功实现了颠覆,并且颠覆性创新正在加速。
2018年7月12日,由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牵头组织,腾讯、阿里巴巴、百度、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业黑马等13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首次“创世技”颠覆性创新百强榜评选活动,面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领域,公开评选了一批颠覆性创新人才和颠覆性的“精科技”创新项目[3]。由此可见,最具影响力的大企业也需要颠覆性的创新才能与时俱进,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强大的竞争对手带来的压力,正在迫使既有大企业加快制定创新战略,提升自身对颠覆性变革的反应速度。因此,大企业选择何种创新路径才能保住其在动荡加剧的市场中的位置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2 颠覆性创新理论及特征
2.1 颠覆性创新理论
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教授、创新大师——Clayton Christensen提出的[4],他指出企业颠覆的两种重要场景:一种是新市场的颠覆,即新的市场模式、新的市场立足点的颠覆;另一种是低端颠覆,即以低端市场或者未被满足的新市场为切入点,逐渐成长拓展至主流市场。尽管近些年,这一创新理论在定义低端市场、忽略供给方因素、理论预测力等方面存在一些争议,但客观地讲,Clayton Christensen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竞争本质、带动行业跨越式创新打开了新视野。
2.2 颠覆性创新的特征
颠覆性创新的产生源自于对其他领域的介入。仅在当前领域不断完善、发展,最终只能实现领域内的延续性创新,而颠覆性创新通过集成其他领域的新渠道、新资源,重新定义需求,创造新的价值逻辑,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的边界,最终带来竞争格局的改变。颠覆性创新包含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验创新三大类[5],但无论是哪类创新,都呈现出如下特征。
3 经济新常态下应重视颠覆性创新
3.1 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表现
发展新经济、引领新常态成为当下我国发展的核心理念,新经济的突出标志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随着新能源、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体系由传统经济占主导向新经济占主导转变的趋势愈演愈烈[7]。新经济以其颠覆性技术、创造性破坏,不断催生经济新模式,使得社会创新生态呈现出以下特点。
3.1.1 产业创新格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驾齐驱。新经济以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为基础,加速向一二三产业以及各行各业渗透扩展,融合生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新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中投资最多、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8],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开始实行供给侧改革,着眼于降本增效,加快推进与信息网络和智能化新技术的深度融合,重塑“微笑曲线”,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转移。从短期看,新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弥补和替代传统经济的下降[8],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新经济增长点正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着力点,是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
3.1.2 创新参与主体:中小型创新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的推动力和先头兵。新经济以研发和服务为中心[7],改变了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土地扩张、增加投资和扩大规模带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同时大量共享信息、共享资源的出现,推动了众创、众筹、众扶、众包等大众参与型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9],中小型创新企业则以此为契机进入到轻资产运行的新经济创新领域。新经济的本质是不断打破旧格局,产生新规则,这种快速创新的迭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体制复杂、决策周期长、试错成本高的大企业在早期进入该领域的欲望,而中小型创新企业则凭借规模小、机制灵活、创新成本低的优势在进入后快速形成扩张之势。近年来,国家在社会创新发展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更为中小型开展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小型创新企业在新经济中迅速崛起和超常发展的态势。
3.1.3 创新执行方式: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当前,新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主要体现为“新科技、重数据、联万物、智能化”,这就决定了新经济“聚合共享、跨界融合”的特点[10],也意味着新经济在重构产业生态时,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来实现深度合作。而这种合作最有效的执行方式就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该平台围绕科技创新开展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多主体、多因素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当前,其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特别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入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3.2 颠覆性创新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2.1 新经济的发展需要颠覆性创新。通过对比新经济下的创新表现与颠覆性创新的特征,我们会发现二者在以下方面展现出了高度一致性:一是在创新路径方面,新经济下提倡跨界整合,用协同共享平台激发新业态,而颠覆性创新利用跨领域、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产出创新成果,二者在创新路径上都选择广泛地向外界获取创新的源泉;二是在衍生市场方面,新经济下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均衍生出独立于传统市场外的新生市场,而颠覆性创新则是关注原有市场未被满足的细分需求,从而形成新的市场;三是在发展态势方面,二者都呈现出初期势弱后期迅猛的发展态势;四是在参与主体方面,基于二者的创新都有冒险成本高、更新迭代快等特点,中小型创新企业都是其主要创新参与者。由此可知,新经济多表现为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是一种更适合于新经济实际情况的创新方法。
3.2.2 颠覆性创新促进新经济发展。在新经济条件下,颠覆性创新产生的新科技对产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既有新科技自身形成新产业而使产业结构发生改变,更有新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而对产业内部的产品形态、业务流程、产业业态、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治理机制、劳资关系等方面产生颠覆性变革,这些深层次的产业变革将帮助更多的创新主体寻找到有前景的产品、公司,或者催生更多的新业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颠覆式创新将成为一种重要的自主创新模式和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新经济基于颠覆式创新产生的各种新兴业态,将形成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发展模式。当前新科技引发的新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着眼未来竞争的焦点,我国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在新经济时代可以利用颠覆性创新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越。
我国全面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经济与旧经济交织、新科技与旧产业融合渗透、传统产业增速下降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并存成为主要经济特征,这就导致我国市场在规模庞大的基础上又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只有颠覆性创新才能快速催生众多新业态、新经济来满足庞大的市场,所以大力推进各类创新主体颠覆性创新恰逢其时,只有这种创新才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原动力。面对新一轮的科技和工业革命,党中央对颠覆性创新也做了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要求。在2018年发布的《颠覆性创新蓝皮书》中也提到中国未来颠覆性创新多样化趋势明显。由此可见,颠覆性创新范式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创新方式。
4 经济新常态下大企业的创新模式及优劣势分析
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号召下,涉及军工、电力、石油、化工、煤炭、通信、交通运输、钢铁、装备制造、航海航天等国计民生重要领域的大企业的创新改革更肩负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經济新常态下,大企业更应充分利用自身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上的优势搭建创新平台,发挥好引领产业发展、攻克关键技术的作用。就当前大企业的创新情况来看,其创新模式可分为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两种,虽然为适应新技术和中小型创新企业层出不穷的时代环境,这两种创新模式已逐步发生正向演化,但依然在激发颠覆性创新方面存在各自的优劣势。
4.1 经济新常态下的大企业创新模式
大企业围绕自身业务在内部建立创新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该模式在早期主要是通过设立创新机制实现内部的跨部门创新协作及科技成果转化,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原本成功运行的封闭式创新模式遭遇新技术、新模式的挑战,部分大企业开始逐渐由完全封闭式创新模式转向相对开放的创新模式。但该模式的特点仍是研发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生产与市场化等都内嵌于企业自身运行系统中完成,专注于服务垂直整合的内部研发,最终往往只能在延续性技术创新领域保持领先。
大企业围绕自身在产品、技术、模式和流程等方面的创新目标,通过将用户、创客、高等院校、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创新需求、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及方案进行集聚、匹配、整合,建立孵化和培育初创公司、帮助和扶持中小型创新企业进行成果转化落地、支撑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性平台。在经济新常态下,这种开放式创新是践行颠覆性创新的一种良性尝试,也正在被部分大企业践行,但是开放式创新的核心思想在于大企业能够灵活地使用内外部创意、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资源,最终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实现其商业价值。而在现实中很多大企业因自身成熟的管理体系、缺乏创新平台建设经验等限制无法推行灵活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最终这种尝试只能流于形式,达不到激发颠覆性创新的预期效果。
4.2 大企业创新模式优劣势分析
大企业封闭式创新模式的优势在于建立在企业内部,可完整利用大企业的现有资源;劣势在于主攻现有业务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又承担了大企业内部所有的创新成本,包括面对冗长流程的时间成本、各部门间繁杂的沟通成本以及企业标准化所带来的各类办公成本等,因而该类创新模式在颠覆性创新的竞争时代中是滞后的,将被率先摒弃。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与外部协同,形成创新长板组合,利于实现颠覆式创新;劣势在于存在新技术和旧业务的利益之争、无法彻底克服内部障碍、缺乏构筑创新生态能力,最终这种模式沦为创新布局中的“闲棋冷子”,即无法形成颠覆性创新业务又很难再与大企业现有业务达到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内部寻找业务创新机会(Organic Growth)的封闭式创新模式还是早期以实现外生性增长 (Inorganic Growth)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均不能同时满足经济新常态下颠覆性创新的社会需求及大企业持续性创新的内部需求。那么在这两大常见的大企业创新模式以外,可以为大企业提供一项新的选择:搭建外部创新平台,即由大企业牵头建立一家外部平台企业,比内部创新更轻、更灵活地进行颠覆式创新,比外部孵化投资更深度参与内部持续性创新业务。这种创新路径在平衡大企业创新风险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内外两类创新资源、拓展横轴两条创新渠道,实现创新增量最大化。在搭建外部创新平台促进大企业颠覆创新的实践方面,航空工业作为大型军工央企已经做了率先尝试并且成效显著。航空工业于2014年成立专业化运营机构——中航联创科技有限公司,面向全社会打造中航爱创客平台,作为我国首个大型产业外部互联创新创业平台,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其创新性地探索试行了政企合作、股权合作、服务换股、多地协同等多种项目服务模式,将中航联创打造成为航空工业集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体制机制特区。据最新数据显示,中航联创通过技术、资金和服务等方式参与了20余家聚集高精尖技术、“硬科技”项目公司的联合创业,这些企业已为航空工业进军颠覆性创新领域形成了最佳布局。
5 大企業走出创新窘境的对策和建议
搭建外部创新平台是针对大企业无法平衡原有规模性业务与颠覆性创新业务需求之间利益关系而设计出的大企业创新模式。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企业要走出当前中小型创新企业颠覆性创新围攻的窘境,需要从提升内部创新承载力和增强外部创新环境支撑两方面着手。
5.1 提升自身创新承载能力,搭建外部创新平台
大企业在搭建外部创新平台时必须从内部重新思考企业文化、激励机制、人才管理、平台定位、内外协作等创新关键因素,通过拓宽思维改变原有组织范式,提升企业整体颠覆性创新能力。
大企业擅长的是企业内部的创新激励机制,颠覆性创新多来源于企业外部或与企业外部资源的结合,这就需要大企业重新探索健全的内外部互通的成果激励及转化制度。一方面要求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人才开展颠覆性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从资本投资、人力投入、技术投入等方面探索大企业与创新平台项目风险分担和回报分享的方式。例如,完善创新收益分配机制,通过转化创新成果给予内部创新人员合理的奖励,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推进容错纠错机制,对于产生的不可控风险及损失,采用激励性的容错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5.2 增强外部环境支撑,激发颠覆性创新动力
为加快推进大企业搭建外部创新平台,形成驱动新经济发展的大型实践载体,在外部环境构建方面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对大企业以颠覆性创新为目标的外部创新平台建设运营和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给予一定支持,重点在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标准制定、创新应用市场培育推广等方面予以引导和支持。二是鼓励大企业健全灵活高效的市场化创新机制,完善创新平台人员选用和退出机制,落实市场化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资与创新效益联动机制,探索推进员工进行颠覆性创新的中长期激励方式。例如,将大企业外部创新平台独立于现有企业管理体系。三是总结先进经验并推广示范,通过梳理搭建外部创新平台实现颠覆式创新的建设经验,定向开展示范推广,推动更多大企业重视颠覆式创新。
一是要支持专业化的“双创”服务机构发展。鼓励有平台资源、专业团队、丰富经验的“双创”服务机构为有“延链”“创链”需求的大企业提供“双创”平台建设支持,利用服务平台集聚小微企业、技术团队资源及信息,提供有价值的行业发展数据,助力大企业在颠覆性创新浪潮中提早布局、抢占优势。二是要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引导和推动市场上的创业投资机构、创业孵化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技术交流、通用技术合作研发等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大企业创新互动提供技术以及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让更多的大企业在颠覆性创新中共生共赢。
参考文献:
[1] 马海涛,高珂.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思考[J].国家治理周刊,2018(21):3-9.
[2] 大公司受威胁:10年后,标普500平均上榜时间缩短为12年[EB/OL].(2018-03-06)[2019-06-05].https://www.innosight.com/insight/creative-destruction/.
[3] I黑马.2018年“创世技”颠覆性创新百强榜评选活动在京启动[EB/OL].(2018-07-17)[2019-06-08]. http://www.iheima.com/article-169281.html.
[4] 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EB/OL].(2011-04-15)[2019-06-0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15/09/2104470_109754457.shtml.
[5] 钛媒体.从概念到实践,关于颠覆性创新的争论焦点都在这了[EB/OL].(2015-05-14)[2019-06-08].https://www.chinaz.com/manage/2015/0514/406079.shtml.
[6] 周文魁,黄斌.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选择布局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12):102.
[7] 安信策略团队.关于中国新经济的十大思考[EB/OL].(2018-01-20)[2019-06-08].http://www.sohu.com/a/218236989_99920741.
[8] 刘应杰.把加快发展新经济作为重大战略举措[J].中国发展观察,2016(19-20):38-40.
[9] 赵君丽,吴建环.发达国家“四新”经济的发展及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5(5):79-85.
[10] 杨忠阳.发展新经济需要新思路[N].鄂尔多斯日报,2019-8-17(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the feature analysi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coincidence points between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d social mainstream innovation needs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y, proved that disruptive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fter summari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closed innovation mode and open innovation mode of large enterprises, it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innovation models did not meet the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d then proposed a new path for large enterprises to innovate, that is, to build an external innovation platform. Finally, this paper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build an external innovation platform for large enterprises from two aspects of enhancing the internal innov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xter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support.
key words: disruptive innovation; new normal economy; larg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needs; innovation m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