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研究现状及保护
2019-01-09梁惠娥任冰冰
梁惠娥,任冰冰
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研究现状及保护
梁惠娥1,2,任冰冰1
(1.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2.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206)
采用文献调查法对国内外地域性民俗服饰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相关理论,提出当前学术界对近代皖北地区的民俗服饰文化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缺失,根据地方志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得出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指出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对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美好民俗服饰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丰富地域性民俗服饰文化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皖北;民俗;民俗服饰文化
民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有什么样的风尚、习俗,就会有相应特色的服饰,“入乡随俗”一词就是对此的最佳印证。服饰是民俗的载体,它既是民俗生活的产物又丰富了民俗生活[1]。
皖北(安徽省北部的简称) 一词由来已久。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家书中,关于皖北一词很多见,如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初四日,在《致泽儿:好文章须熟读成诵》中说:“目下皖北贼犯湖北,皖南贼犯江西,今年上半年必不安静,下半年或当稍胜。”可见皖北一说,早在清代已经约定俗成,特指安徽长江以北地区。现今安徽以长江、淮河为界被划分为皖南、江淮、皖北三大区域,皖北地区东靠江苏,南接皖南,西连河南,北望山东,包括宿州、阜阳、淮南、淮北、亳州和蚌埠在内的六市三十四县(区) 。皖北地区代表的文化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老庄文化,同属中原文化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民俗资源,不同文化在皖北这片土地交流碰撞,呈现兼容性、过渡性的区域文化特征。目前,皖北地区的民俗文化理论研究以及开发利用尚处于落后状态,文化保护较为困难,一些传统“非遗”文化甚至濒临失传,关于民俗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相对稀少[2]。皖北民俗服饰是在皖北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民俗事象。通过研究近代皖北地区的民俗服饰惯制、服饰民俗禁忌、服俗演变等,探索其与民俗文化的渊源和演变关系,以丰富地域民俗文化。
1 地域性民俗服饰文化研究现状
地域性民俗服饰文化研究,领域众多,涵盖设计艺术学、工艺美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现有学术成果的研究可分为地域民俗服饰艺术特征研究、民俗服饰文化内涵挖掘及其发展创新两方面,国内外学者多围绕这两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1 国内地域性民俗服饰文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地域性民俗服饰文化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期,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日渐丰富,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侧重于服饰历史的研究,理论概述性较强:主要成果有早期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3],在实物资料及壁画、墓俑等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勾画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三千年的发展路径,对于研究地域服饰发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华梅的《服饰与中国文化》[4]总结了服饰与我国原始文化、哲学、礼制、美术、戏曲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次,从艺术学和社会学等角度探究服饰与民俗、历史等的相互关系,如:严昌洪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5];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6]。对于汉族民间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以江南大学比较集中,崔荣荣、张竞琼主编的《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7]以汉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介绍了我国不同文化区域的汉族民间服饰,以精湛的手工技艺结合传统习俗表现民间传统民俗观念和精神内涵。期刊文献方面,崔荣荣等人的《近代晋中、皖南和江南地区民间裙装探究》[8]通过对中原、皖南及江南的女性裙装进行对比,结合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和比较,表现出这些地区各具特色的民俗服饰文化内涵。亓延的《近代山东服饰研究》[9]从近代山东服饰的形制到服饰习俗及其影响因素都做了详细全面的介绍。
1.2 国外地域性民俗服饰文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地域性民俗服饰文化早期的学术专著成果集中在静态的服饰考古上,例如希拉雷·席勒所著的《从裸体到衣饰》[4],亚布拉罕所著的《希腊人服装》[4],韩国的Ji Young Kim所著的[10],《韩国民间服饰的色彩特征和韩国人的色彩意识》一文根据韩国人的情绪模式来识别韩国文化的色彩特征,并且分析了韩国民间节日服饰的色彩特点。至于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成果,伴随中外文化交流的増多,我国传统服饰及其相关制作技艺,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学者兴趣,并取得一些成果,例如:著作《中国龙袍》[11]《中国服饰演变》[11]《中国服饰》[11],其中有大量关于我国传统服饰龙袍、刺绣旗袍以及弓鞋等的介绍。
1.3 研究现状分析
总体来说,目前对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范围及深度正逐渐拓展,多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等结合实物进行研究,研究角度涉及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目前对于特征典型地域的民俗服饰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比如江南地区、皖南地区、中原地区、山东地区等,典型性相对较弱地区的民俗服饰文化研究还相对薄弱。
按照地域文化特性分类,皖北地区文化隶属中原脉系,在受到黄河文明辐射的同时,又和淮河文化圈相交融。但皖北并不属于其中一种地域文化的中心地区域或典型区域,这也导致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的典型性、象征性和中心性不强。由于区域特色文化呈现边缘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探究近代皖北地区的民俗服饰文化对于追溯其民俗服饰文化的渊源及其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并且可以为其他具有“边缘性”特点的地域民俗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思路和经验,以免更多民俗服饰文化的落没、失传。学术界目前对于皖北地区民俗文化的研究已经小有成果,多为针对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的理论研究,如对花鼓灯、泗州戏和阜阳剪纸等的研究已经较为充分,但是对于民俗服饰文化内涵的挖掘还有很大空间。研究皖北地区的服饰民俗文化对于填补整个皖北地区民俗文化体系的空缺,具有重要意义。
2 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研究现状
2.1 民俗服饰文化资源研究现状
关于皖北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某一类民间艺术的介绍方面,亦有少量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综述类研究。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出现了较多关于近代皖北民间艺术的研究成果。周鸣的《安徽民俗文化与现代剪纸设计的探讨》一文阐述了安徽璀璨的民俗文化特点及其与剪纸艺术的关联性,认为剪纸技艺是安徽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缩影,凝聚了淮河流域淳朴的民风民俗,皖北剪纸也常被作为鞋帽、围嘴、肚兜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是后人研究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渠道。
民俗文化中与服饰相关的研究成果,有付琳的《安徽界首民间刺绣的全景考述》[14],从界首刺绣溯源、审美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几个角度进行阐述,最后对现时代背景下对民间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展望。李菁菁等人的《从虎图形和鞋造型探究亳州虎头鞋的价值》[15]一文,分析了亳州虎头鞋的特色工艺和虎图形艺术价值,为深入研究安徽地方特色的民间服饰艺术进行了初步探索工作。
安徽省地方志以及不少市县地方志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服饰的记载和描述,为皖北地区的民俗服饰文化研究提供了直接、有效的参考信息。例如淮南市地方志在生活习俗方面对服饰的记载:“建国前,成人多穿蓝老布裤,两只裤腿为筒状,上粗下细,腰围最阔成圆形,穿时在肚脐上方位置折叠后,用裤带系扎。”宿州灵璧县地方志中记载:“清代,县人衣料质地多为棉布料,农民多穿‘土布’,‘土布’色泽常以黑、白、灰、蓝单色为主,间或有简单的镂板印花布。”这些文字记载不仅对男服、女服和童装的种类、样式进行了或粗略或详实的描述,并且还记载了随时代变迁,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形制、面料等的演变发展过程。
2.2 研究现状分析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代皖北地区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但国内专家学者对皖北地区的民俗文化研究较多地集中于戏曲、剪纸等民间艺术,物质民俗方面偏向于皖北特色饮食文化类,对于民俗服饰的研究甚少。皖北各市县的地方志中对于服饰的描述和记载仅限于款式、色彩和面料的罗列,有些甚至极为简略,没有联系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来阐述皖北服饰民俗的源起和演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服饰民俗体系。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为在文献检索基础上的理论研究,缺乏对实物以及田野调查相关资料的调研,导致实证研究成果相对欠缺。关于皖北地区的服饰民俗文化,目前以著作和地方志的记载形式为主,论文期刊类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实物或者实物照片也较为罕见。
3 基于地方志和田野调查的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发展现状
3.1 地方志资料
地方志,是以地域为单位( 主要是行政区划) ,按一定的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方面的书籍。其资料的原始可靠性和地方特色性为研究近代皖北地区儿童鞋帽,提供了直接有效的参考信息。笔者通过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网站查阅电子版皖北地区地方志资料,以及走访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补充查阅纸质版地方志书籍的形式,整理了大量记载有近代皖北地区服饰、民俗相关的文字资料。
通过地方志资料整理可知,近代皖北地区女性一般上身着右开襟褂,男性穿右开襟或对襟上衣;男女皆着大腰筒裤,且款式无异,男女四季服饰相同,厚薄不一;男女都有用带子束裤脚的习惯。布料多为棉质,农民多穿“土布”,以黑、白、灰、蓝单色为主。除男女日常衣着的记载之外,儿童服饰有兽头帽、花帽、兽头鞋、鸳鸯棉裤、五毒背心等。蚌埠市《怀远县志》衣食住行章节中记载到:“儿童多穿‘猫头鞋’‘虎头鞋’,小孩天冷多戴‘狗头帽’‘猫头帽’‘一把抓’‘披风帽’等,热天多戴‘猫头荷花帽’‘八卦帽’等。”通过这些文字记载,反映了服饰与民间信仰、民俗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2 田野调查资料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拍摄照片和文字记录的方式,对皖北六市博物馆、图书馆以及亳州市民俗收藏家刘学增先生、蚌埠市厚德民俗博物馆高继来先生的相关民俗服饰藏品等进行挖掘考证,以管窥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的发展现状。
田野调查资料显示,皖北六市博物馆中以蚌埠市“非遗”展厅、淮北市博物馆民间艺术展、宿州市博物馆对于皖北地区民俗服饰品的收藏与展示比较丰富,如蚌埠市博物馆“非遗”展厅中展出了多种皖北民间艺术形式,包括精美的丁家虎头鞋、泗州戏戏服、花鼓戏相关道具、鞋服以及五河民歌表演服装等,且展厅陈列精细,展出形式新颖丰富,运用了不少现代化的展演手法,多方位展示皖北民间艺术之美。民间收藏家以亳州市刘学增先生的藏品类别最为丰富,涵盖婚嫁鞋服、成人日常服饰、儿童鞋帽、儿童玩具等,以及其他一些民俗物件,生动地记录了皖北地区民俗生活的发展轨迹。蚌埠市厚德民俗博物馆以民俗生产生活用品为主,藏有从民国至今各个时期的农具、木工用具、量器、车辆、渔具、纺织工具等,馆藏物品有一万多件。关于民俗服饰类的藏品主要有双虎头鞋、儿童毛窝子、绣花棉鞋、女子穿用绣花鞋以及“三寸金莲”。
图1 女式土布大襟褂(刘学增藏品)
图2 大裆裤(刘学增藏品)
图3 蚌埠市厚德民俗博物馆一角
由地方志资料和田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的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皖北地区男女日常服饰形制无太大差异,上衣为大襟或对襟褂,下装为男女同款大腰筒裤,且四季服装款式相同,只有厚薄之差。童装及鞋帽的样式相对丰富,且其审美特征因地理、人文等因素而呈现地域差异,如蚌埠丁家虎头鞋形态娟秀,虎面形态柔和可爱,宿州虎头鞋鞋型整体更为宽厚,虎面形态在写实基础上做了艺术化处理,突显虎的威猛神气。这些造型精巧的兽头帽、花鞋凝聚着皖北民间妇女的智慧,寄托着人们对孩童美好的祝福与祈愿。
图4 皖北民间虎头鞋(蚌埠市博物馆藏品)
图5 皖北民间虎头鞋(宿州市博物馆藏品 )
4 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根据田野调查情况可知,皖北六市博物馆以及民间博物馆对于民俗服饰的保护与宣传力度呈现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尤其是淮南市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对于皖北民俗服饰方面几乎没有展品展出,此外通过探访几位民间民俗收藏家了解到,他们正面临着资金不足、场地有限、宣传渠道少等方面的困境,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4.1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民俗服饰文化的传承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16]。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的传承需要政府的政策主导,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保护皖北民俗服饰文化的重要性,建立并完善民俗服饰文化资源保护机制;充分挖掘民俗服饰文化资源,例如蚌埠市博物馆向蚌埠厚德民俗博物馆馆长高继来先生征集了部分藏品,实现了民俗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
4.2 加大资金投入
民俗服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和支撑。民间收藏者更是急迫需要政府资金支持保证其能不断挖掘更多藏品、丰富藏品种类以及藏品日常维护的开销等。政府应该为民间民俗收藏家提供专项经费,并确保经费的有效使用;同时,可以设立民俗服饰文化研究基金,鼓励民俗文化研究学者参与其中,为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4.3 加大宣传力度
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依靠政府与研究学者,而且需要社会群众每个人的努力。加大皖北民俗服饰文化的宣传力度,可从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两大方面入手。宣传渠道方面,可通过线下结合线上的方式,通过开设网上博物馆,将博物馆藏品通过新媒体的形式,结合图像、音频、视频、文字等多方位展现出来;开设民俗服饰文化资源公众号,对当地民俗服饰文化资源进行动态追踪与实时报道。在宣传形式上,可推出民俗服饰主题的体验式展台活动,让公众走近和触摸“历史”的产物,例如可以邀请民间虎头鞋艺人在现场进行虎头鞋的制作演示,鼓励公众参与和体验虎头鞋的制作,在娱乐中让公众切身感受到民俗服饰文化的魅力;借助当地其他民俗资源,借助其平台优势加强对民俗服饰文化的宣传,例如可以与阜阳剪纸基地或者公司合作,推出民俗服饰文化主题的剪纸产品,实现资源与利益的共享。
4.4 在传承中求创新
优秀的民俗文化总是在传承中求创新,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否则就会丧失活力,最终无法避免被时代所淘汰的结局。随着时代发展,对于皖北地区民俗服饰不仅是单纯的形制解析、工艺考究,而是开发保留着其民俗文化内涵的创新设计产品。以虎头鞋帽为例,可以结合时代审美,改进虎头鞋帽的外观造型,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可以将虎头鞋帽的设计元素提取出来,用现代设计方法运用到儿童服装、儿童玩具以及产品包装设计上,使其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语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服饰与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共性,探究近代皖北地域民俗文化,以民俗服饰作为着眼点,通过田野调查得出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呈现地区分布不均,整体水平偏低的现状。加强对皖北民俗服饰文化的保护,需要通过加大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以及民俗服饰创新设计等措施,需要借助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多方支持。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的保护,对于传承与发扬皖北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丰富皖北地域民俗文化的体系内容具有重要价值。
[1]华梅.服饰民俗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张凯,孟凡翠.开发皖北民俗文化资源,提升区域文化功能[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24- 28.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4]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严洪昌.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6]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7]崔荣荣,张竞琼.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8]崔荣荣,郭平建.近代晋中、皖南和江南地区民间裙装探究[J].纺织学报,2006(10):117-120.
[9]亓延.近代山东服饰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10]Ji Young Kim. 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costumes for Korean folk festivals and color consciousness of Koreans[J]. Color Research & Application, 2010(6).
[11]邢乐.近代中原地区汉族服饰文化流变与其现代传播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7.
[12]王慧.泗州戏与皖北民俗文化[D].合肥:安徽大学,2010.
[13]周鸣.安徽民俗文化与现代剪纸设计的探讨[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02):133-136.
[14]付琳.安徽界首民间刺绣的全景考述[J].巢湖学院学报,2016(02):103-105,114.
[15]李菁菁,袁惠芬,胡志安,潘展展,张平,余赛.从虎图形和鞋造型探究亳州虎头鞋的价值[J].艺术科技,2014(06):22.
[16]谢政伟,胡飞,王怀平. 淮北地区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基本对策[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86-89.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rotection of Folk Dress and Cultures in Northern Anhui in Modern Times
LIANG Hui-e1,2,REN Bing-bing1
( 1. Textile and Garment Institute; Jiangsu Provi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rotection Bas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2.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Technology, Wuxi 214206, Jiangsu )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local folk costumes and gar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ing and summarizes relevant theor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erious deficiencie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folk costumes and clothing in the north of Anhui Province in recent academic circl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local histor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folk costume cultur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Anhui Province are obtained. It points out that modern northern folk costumes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non-cultural heritages and inheritance of fine folk-custom clothing and culture. It is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enriching the study of regional folk-custom clothing culture.
Northern Anhui; folk custom; folk costume culture
2018-09-18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点项目(15AG004) 。
梁惠娥(1967—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研究;任冰冰(1995— )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饰文化与服装设计。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6.04
J523.5
A
1004-4310(2018) 06-0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