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未必成医,经验岂能可靠?
2019-01-09
刘药师的爸爸是一位很关注健康的老同志,每天钻研各种健康小报,把这些内容剪报整理,或贴到冰箱上,或放在书房里,向大家宣讲。这些健康小报的内容,多数是从不知来路的网络上摘抄来的,多数是“你抄我,我抄你”“以讹传讹”的,科学性不敢恭维。但是,就是这些“用药经验”和“小验方”成了刘爸爸用药的圣经。
刘爸爸还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经验”:把板蓝根冲剂当成了“神药”,不管是什么原因的感冒,爸爸都给孩子冲一包喝。有时候,甚至用板蓝根冲剂作为“预防”感冒的药物,孩子一打喷嚏,就赶紧来半包预防。作为主任药师的我,都无法有效地干预这种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微信圈里流行的一个段子:小时候,每当我伤风感冒了,不打针,母亲都会为我冲一杯“咖啡”。她温柔地说:“外国人都是这样的。”可我总是害怕“咖啡”的味道。如今我走遍两岸、上岛、星巴克都见不到小时候喝的那个牌子。我只是依稀记得它有一个很洋气的名字:板蓝根!
久病成医,普通的老百姓经历了疾病的折磨之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用药“习惯”或“经验”,有些习惯可能是正确的,但是,有很多的习惯或经验是不正确的。看看下面这些用药问题,您有没有“躺枪”?
多病多药,擅自停药或减量
人体是一个“精密机械”,经过几十年的磨损,难免出现功能减退,各种疾病同时“找上门来”,所以老年朋友往往同时有多种疾病,比如最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有的老年朋友就“久病成医”了:发现偶尔漏服1次药也没有大的妨碍;夏天血压低了,自己就可以停用降压药;血脂正常后,调血脂药物“他汀”停一两个月也没有问题等,慢慢总结出了很多类似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很多老年朋友总是担心长期用药可能会“伤肝”和“伤肾”,因此最常见的“坏习惯”就是“擅自停药或擅自减量”。
殊不知,虽然这些慢性病治疗不规范所导致的血糖、血压和血脂变化,给患者带来的主观体验是“不痛不痒”,但是,“不痛不痒”并不意味着对身体没有危害:服用降压药的最大益处,不是单纯的降低血压,而是保证血压“平稳”和“达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如果血压波动比较大,就无法保护心、脑、肾等器官。每天服用1次的降压药,如果漏服1次,个人主观感觉没有什么“不舒服”,但客观上造成了血压的剧烈波动。夏天,我们出汗多,血管扩张,白天测得的血压确实会偏低,但研究证实,我们夜间的血压是升高的,如果因为白天血压低,擅自停用降压药,必然造成我们血压昼夜的巨大波动。服用调血脂药物“他汀”并不是单纯降低“坏胆固醇”,最重要的作用是稳定已经形成的“动脉斑块”,防止新形成的“软”斑块哪天“破裂”,导致血栓栓塞事件(如发生心梗、脑梗等)。因此,停药或减量,虽然主观上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存在很大风险。
自作主张,联合中西药
许多朋友习惯性认为中药是“药食同源,没有不良反应”的,因此在治疗中,总是想方设法地“中西药结合治疗”,或者加点中药“调理调理”。
其实“中药无毒”这个理念不经推敲。
1.有些人吃某种食物都会不耐受,比如有人对香菇过敏,有人对花生或蚕豆过敏,您能说“药食同源”的中药就没有不良反应?那为什么流传“是药三分毒”的古训呢?请上网搜索一下,看看有多少国外的患者自行服用中药减肥茶导致肝衰竭和肾衰竭而不得不进行器官移植?
2.大家应该了解,自己手中有多少“中成药”是由“西医大夫”开出来的?有多少的西医大夫懂得“望闻问切”?懂得“君臣佐使”?懂得“辨证施治”?中医和西医是两套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科学,隔行如隔山,试问西医大夫怎么能准确地辨证地处方中(成)药?如果因为他们都是“医生”,所以可以处方“中(成)药”,那么您会找“牙医”给您看“头痛脑热”?牙医也是医生啊!
3.即使是科班出身的老中医给您把脉调理,大家还要小心“中药-西药的相互作用”问题呢,下列都是经过证实的中药-西药相互作用的典型例子,临床应该避免合用,对于这些知识,自封的“老中医”又了解多少呢?
水飞蓟宾+甲硝唑:水飞蓟宾是菊科药用植物水飞蓟种子皮中提取得的一种黄酮化合物,可以使甲硝唑(抗生素)体内代谢显著加快,而减弱其抗菌活性。
丹参+华法林:合用中药丹参能显著减弱华法林的抗凝作用,会导致严重的凝血异常。
宁夏枸杞+华法林:宁夏枸杞可能显著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活性,不调整剂量可导致严重内出血。
龟苓膏+华法林:传统中成药龟苓膏能显著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活性,不调整剂量可导致出血危险。
生脉饮+华法林:生脉饮中某些成分显著升高华法林抗凝活性。
五味子提取物+他克莫司:合用五味子提取物使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升高1倍,可能导致中毒。
频繁换药,盲目追求新药
受生活中其他购物体验的影响,有些老百姓认为,新药、贵药、进口药才是“好药”,治病都不喜欢选择老药和便宜药,因此,总是超越现有的经济条件盲目追求新特药。
用普通降压药就能很好控制的高血压,有些经济情况比较好,或者能报销的患者非要换成最新的“最贵的”。殊不知,在药品领域里,药物“越老”,我们对它的“习性”了解越充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越可靠。谁能说百年老药阿司匹林不是好药?硝苯地平控释片就能使血压平稳达标,而就新出现的新特降压药来说,我们还有很多的安全性知识没有掌握,这些药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高血压患者。您从硝苯地平换成了赖诺普利,可能出现不可抑制的干咳。所以要牢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是能够使血压平稳达标,所有的药物,无“高低贵贱”之分,对心脑肾的保护作用都是一样的,这也是降压治疗的核心。
跟风盲从,自行更换治疗方案
经正规的治疗后,本来自己的病情控制得不错。但是,患者朋友之间喜欢讨论病情和交流治疗经验,互相“取长补短”;也有人“病不急也乱投医”,盲目相信各种广告,被广告反复“洗脑”后就开始跟风吃药。结果病情出现反复,或者出现新的不良反应。
比如,有的患者正在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结果听别人说氯吡格雷效果更好,“而且没有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就盲目换成了氯吡格雷。但是不知道氯吡格雷不能和自己正在服用的奥美拉唑合用,或者不知道自己的身体(CYP2C19酶活性很低)不能活化氯吡格雷,结果不能发挥抗血小板活性,引起脑梗等血栓栓塞事件。
每一个患者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人的治疗方案都是不可以随便复制的。病友之间可以交流治疗体会,但是不能私自更换治疗方案。如果确实想“试试”,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医生或药师,取得专业人员的指导。
小贴士
1.美国人在遵医嘱方面像个孩子或“傻子”——很听话,很认真。这种用药依从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依从性好,有利于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
2.医学虽然有一定的经验性,但是这正确的经验是建立在医学基础之上的。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医学的普通公众,千万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因为这可能是错误的。
3.“一分钱一分货”在药品领域是不成立的,“新贵药”不一定是安全的药物,当年“沙利度胺”(商品名反应停)刚上市时也是一个治疗孕早期恶心、呕吐的“新贵药”,但是,事实上,它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生育灾难——大量“海豹儿”的出现。
4.百年老药阿司匹林,大剂量可以解热镇痛,小剂量可以用于预防心脑血管栓塞事件,还可以治疗罕见的“川崎病”,价格便宜,能说它是个不好的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