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书法教学
——晒晒 “我的18岁”

2019-01-09

书法赏评 2018年5期
关键词:书写汉字书法

记得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开始参与师范院校大学生 “三笔字”的培训与测试工作,当时一知半解地教点儿常识,一头雾水地欣赏碑帖,一门儿心思地寻找速成练习的一些小窍门,并为一些学生的 “速成”而幼稚地沾沾自喜。十八年轻描淡写中走到今天,从不务正业到用心执教,字写得有了模样,课上得有了成色,指导训练也从容到位了许多,但却再也不敢妄谈 “书法”二字,更不用说想借着书法的名号做点什么。不自觉中将教学相关的概念名称定位在 “汉字书写”上来,回归技能教学的本体目标,艺术的书法只作为那个活到99岁万一会实现的梦想。现实的小目标就是能看到一茬一茬的学生哪怕只是那小部分写着漂亮的汉字离开课堂、离开学校而心满意足。在这老无一用是书生的人生阶段,由衷地感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惠赐,感谢学校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感谢多年来恨我的或爱我的同学们赋予了我一个别有意义且可以拿出来纪念的18岁!

今生说来与字有缘,当年懵懵懂懂高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来又偶入以字生存的丝网印刷行业, “用以致学”中培养出对汉字书写的高度敏感和应用自信。读完早年找到的 《大学书法》和 《中国书法美学》才懂得成为共识的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董其昌训言: “学书不从古人,必坠恶道。”于是在教书与学术的匆忙间去补做功课,大概是未能静下心来的缘故自然收效甚微,心中虽生疑虑也没多细想。现在回头来看,汉字的书写及教育在历史上的文化精英们身上就是他们传世书法的共生体。而现今社会我们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已经迥异于过去的时代,书法只是一个小众人群的事业,作为大众技能的汉字书写可以与书法艺术完全无关。理论上讲这种分割正当而合理,可事实上做起来有点儿难分难舍。前者更像是后者行业发展的次生产业,也许正是在现代 “工程”意义上,两者实为一个产业链。也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9条说: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 (缩略)

这是在2012年2月2日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之后再一次战略提升,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重申书法作为必修课进入中学课堂的问题。很显然,这里强调的是国民汉字书写技能的提升是主要任务,针对的是这几年舆论界呼吁的电子时代的 “书写危机”,自然不可能把全民教育定位于艺术目标,而艺术为了自身更健康地发展应该降低身段来培育大众土壤。原来那些流行于书法界的金科玉律也只有在与时俱进的变通中才有借鉴意义。

三年前的教学中曾就汉字书写现状做过一些调查分析,调查以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分别向西北新村校区和榆中校区的医药、理工、艺术、文史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29份,有效问卷220份。研究对象汉族45人,少数民族175人;所属专业中理工科类的占41.39%,文史类的占41.10%,医药类的占7.83%,艺术生占9.68%;47.0%来自城市,31.0%来自农村,22.0%来自牧区。调查问卷围绕书写能力、对书法的认识和应用、书法知识、学习书法的原因等几个方面进行设置。包括五部分内容:①基本人口统计学资料 (性别、民族、居住环境等);②书写能力 (在书写过程中书写笔画准确无误、书法水平相比中学阶段有所上升、书写水平自我评价等);③书法知识 (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系统学习过楷书、行书、隶书等的书写、了解王羲之、柳公权等书法家、有能力欣赏书法作品等);④对书法的认识和应用 (汉字书写意识、经常练习汉字书写、使用键盘打字多于手写等);⑤学习书法的原因 (专业要求、受人影响、缓解压力与提高修养)。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如下:

表1 不同专业学生书写水平-能力自评表 (%)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书写水平自我评价总体较低。调查情况集中在 “一般”,并且比例都是由“好”向 “很好”递减,由 “一般”向 “差”递减,文史类整体评价高于理工类、艺术类和医药类。根据调查报告的分析,女生的整体书写水平高于男生的书写水平,汉族的书写水平高于少数民族的书写水平。

表2 书法知识掌握比例表 (%)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汉字演变过程的了解程度,各种字体大不一样;对楷书、隶书或行书等字体的掌握程度一般,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一定程度了解;大部分学生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较低,能够进行鉴赏的学生凤毛麟角。

表3 书写频率表 (%)

从表3得出,在校大学生普遍使用聊天软件和键盘打字;在上课需要做笔记和考试答题期间以及交手写版作业的情况下手写频率较高;在非言语交际方面,QQ、微信、短信、电子邮件等聊天软件成为主流,而写信和明信片的人数寥寥无几,他们认为这种传统的非言语交际方式太过落后,使用不便,不具时效性。

表4 重视汉字书写的原因分析表 (%)

表4数据显示,大学生重视汉字书写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观上由于个人兴趣和个人修养提升的需求占较多比例,客观上因为所学专业的要求和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汉字书写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逐步升高。

从以上分析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与相应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期待不符,同时也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对这一缺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也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意愿。进入大学生活凡事新奇有热情,书写教育应该抓牢大学低年级这段有力的学习时机,书写练习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同步律动,做好汉字书写的二次教学实施工作。这些年随着应试教育及网络普及产生的各种问题日渐凸显,汉字书写问题只是其中之一 (其他如网瘾、手机依赖症等),按照浙江绍兴——中国书法之乡、内蒙乌海——中国书法城、甘肃通渭——中国书画之乡等地方传统文化建设试验,现状改变尚需时日但并没有原想的那么困难,大谈汉字书写危机似乎没有这么严重。而根据文化市场反映,书法艺术也只存在景气与否的问题,和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相比,并没有出现严重危机的迹象。所以,我们能做的首先是改变策略立足于学校现状努力做实汉字书写教育这件事,营造好的氛围,形成一种传承效应,打造出蒙、藏、维等少数民族汉字书写的特色教学。

2018年1月13日 “书法思考”网上有一篇于钟华谈法帖临摹的文章,通过唐太宗弘文馆办书法班和古代名家的书法学习的案例分析,结论是唐代应该有两种书法学习方式: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临摹法帖式写字学习;另一种是书法艺术意义上的笔法传授。法帖临摹是学法帖上的那个字形,教你如何写出好看的字,不管你写的字有多好看,不一定是书法作品。弘文馆中虞世南、欧阳询所从事的就是教大家写字的方式,而不是传授笔法的书法教学。对于笔法授受,则是内部秘笈,绝不轻易外传的。苏东坡站在宋代回望盛唐的一去不复返,感叹 “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竭,加以唐末丧乱,人物零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唐以后的书法一落千丈,法帖临摹也只是学习书法的无奈之举。其实对于写好汉字来说,临摹法帖似乎也并非唯一途径。

从这些年的教改经验来看,选择性应用传统书法教育中的古法教学理念,淡化教学中软笔霸权、楷体先行、名帖临摹的正统地位。改变摆起一副架势,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派头 (这样只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除非你是真正的大师或者有大师级的水平和人格魅力,如若不是,不如真诚地现身说法打情感牌,引导并进一步激发对写字的兴趣最重要,并持续地养成一种爱好甚至是一种习惯。对现在的小青年听习惯了家长老师关于写字如何如何重要的唠叨,以适度的离经叛道姿态作秀还是有一定诱惑力的,让歪打遭遇正着不视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那一扇容易入内的门径在哪里呢?既然临帖解决的是字形问题,在一些传统的关于汉字书写误区 (突破 “方块字”概念、确立非书法目标)理清后,直接以结构 (不同字体)开始进行练习更具有效果 (具体操作过程要考虑因材施教,少数同学可直接以隶书矫正不良书写习惯)。先练习最容易把握的结字中的收放关系,像楷体左收右放、上收下放、内收外放来打破汉字方块化拼字的习惯;然后训练笔画之间的轻重 (粗细)关系处理,如横轻竖重、左轻右重 (竖笔间)、内轻外重 (包围或半包围结构)等。如下图:

第二步进入读字阶段。汉字产生从形象及其基础上的会意指事而来,几乎每个字的演变过程都是一个故事,比如 “志” “道” “学” “家”等字从甲骨到今文,字形字意演变都能使学生提升兴趣增强记忆。由于汉字形态依被指事物特征而形成其独特结构,比如字的中心聚合、平衡欹侧、结体中起重要或关键作用的笔画及其组合方式等,仔细地辨识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知晓汉字之美美在什么地方,而且能懂得为什么这样才是美的道理。

第三步是汉字基本笔画的变形练习阶段。按照 “永字八法”分解例示,了解变形丰富的点画和勾画的各种形态及其书写方式,领会形态变化较少的横竖撇捺基本写法,重点练习书写有难度的勾画的收笔停顿出锋、折的提按倾斜角度、捺的轻重变化与拈管转锋等具体写法。如若不得要领可以引入卫夫人 《笔阵图》 “高峰坠石”“千里阵云” “万岁枯藤”那些比喻性描述帮助理解。

第四步选字进入章法练习。从写好第一个汉字开始,按 “滚雪球式”渐进理念,选择那些笔画多少适中的字、字形本身好看的字、结体斜笔少、横竖笔为主的字约50个进行精练,并对那些简化幅度大的汉字用繁体练习。在定量强化练习基础上设计不同章法款式 (条幅、横幅、扇面、菱形等)提升书写的整体效果。

最后由硬笔书写转向毛笔书写并尝试多种字体的书写比较,以明确各种字体的形态特征,加深对汉字审美的丰富意蕴的体悟。

启功在 《如何选临碑帖》一文中说: “我认为选择碑帖,哪个好?你最喜欢哪个就选哪个。也允许趣味变,我昨天喜欢这个,写一段时间觉得不对路,那我再换一个,有什么不可以呢?”好比吃饭找对象,别人的爱好和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这道理大家都明白,但遇到书法学习就犯了迷糊,不自信起来。或是被书法理论还是哪位大师给误导了,以为遇见高人指点便可顿悟成佛至少也能点石成金。这一现象之所以有普遍性,其原因大概有这样几个:一是现代信息传播在我们耳边的说法、眼前的展示物太多有很多人患了选择恐惧症,像赵孟頫《跋兰亭序》里说的那种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资源极缺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二是在现代人类社会技术化的狂欢中,人们对汉字及其书写的误解导致的文化不自信,前些年就有专家认为古老的汉字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西方文字优势带着文化强势汹涌而来,汉字书写也变得一无是处。三是我们的中小学应试教育体制的急功近利追求,没有了明确的书写水平要求,像汉字书写这样长效机制下才能实现的目标被 “懒教”者当然地漠视。既然现在我们有了自信、认清了汉字的文化优越性、制定了书写标准,高校作为汉字书写教育的最后一次补救机会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作为一个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的老师,按古人讲究的 “执事敬”的师道良知,更应该为此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书写汉字书法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用什么书写呢?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法欣赏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