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血清PSA、fPSA、ALP及BAP在评价内分泌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疗效中的应用价值
2019-01-09邹波钟建晏文强
邹波,钟建,晏文强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饮食习惯的转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呈现病情复杂化、发病年轻化的趋势[1]。前列腺癌一般预后较好,患者带瘤生存期长[2]。但前列腺癌易发生骨转移,临床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提倡早期诊断、及时治疗[3]。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技术利用骨骼的血流、代谢和功能的早期改变,寻找骨转移灶,灵敏性高,缺点是特异性较差,容易造成假阳性[4-5]。为探讨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本研究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碱性磷酸酶(ALP)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在评价内分泌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疗效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随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条件:①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中晚期前列腺癌;②符合内分泌治疗指征。排除:①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②前列腺手术史;③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④自身免疫性疾病;⑤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共64例入组,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0.3岁;病程14~60 d,平均病程32.5 d;其中高分化癌3例,中分化癌46例,低分化癌15例。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随州市中心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案 采用手术联合去势疗法,在双侧睾丸切除的基础上,间歇性服用氟他胺片(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50),每日3次,每次250 mg,连续服用1年。
1.2.2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 选择锝-99亚甲基二磷酸盐(Technetium-99 methylene diphosphonate,99Tcm-MDP)为骨显像剂,静脉注射后3~5 h接受全身放射显像检测。锝-99亚甲基二磷酸盐示踪剂分布多、不规则的异常浓聚灶考虑为骨转移瘤。前列腺癌患者经内分泌治疗后,全身核素骨显像后主要呈现出A、B、C三种显像类型, A型为内分泌治疗后患者放射性异常浓聚灶数目明显减小,提示能够抑制肿瘤的骨转移;B型为内分泌治疗后患者放射性异常浓聚灶数目无明显变化,提示内分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的发生与进展;C型则为内分泌治疗后患者放射性异常浓聚灶明显增多,表明内分泌治疗无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1年,观察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分型,同时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患者PSA、fPSA、ALP与BAP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出转移灶数目与PSA、fPSA的关系
内分泌治疗1年后64例患者经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显示共发生51例骨转移,统计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转移数目与PSA、fPSA水平关系中发现,>2个骨转移灶数目的患者PSA、fPSA水平高于≤2个骨转移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出转移灶数目与血清PSA、fPSA的关系
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参考值:0~4.0 ng/ml;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参考值: 0.030~0.500 ng/ml
2.2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不同分型患者血清PSA、ALP与BAP水平关系
随着骨显像分型的增高,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PSA、ALP与BAP水平均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不同分型患者血清PSA、ALP与BAP水平比较
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参考值:0~4 mg/mL;碱性磷酸酶(ALP)参考值:30~120 U/L;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参考值:≤200 U/L
3 讨论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前列腺静脉与椎静脉丛具有广泛的交通且椎静脉丛与上下腔静脉连接,主要回纳骨髓、椎骨回流的静脉血,因而当前列腺癌发生转移时主要经淋巴途径转移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其中以全身骨转移最为常见[6-8]。PSA、fPSA作为前列腺癌的重要血清肿瘤标志物之一,临床多用于前列腺癌筛查,其在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疗效的评估意义不大。60%~80%的前列腺癌患者经内分泌治疗后可获得一定的疗效,相校于治疗前,患者治疗4个月后的血清PSA会明显变化,体现内分泌治疗疗效,治疗后的第8~12个月,所有患者血清PSA水平基本可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内, 1年后又可出现PSA水平复升。这给前列腺癌治疗效果的评估带来极大的干扰[9-10]。ALP、BAP水平对骨转移有提示作用,但同样也缺乏特异性,假阳性率高[1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临床诊断骨转移瘤的主要检查方法,其在超早期对骨质病变的敏感性极高,较常规X线检查可提前3~6个月发现骨异常病灶,可作为评价与监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灵敏、简便方法[12]。然而,核素骨显像的特异性不高,假阳性率可高达30%,需要与骨的多种良性病变进行鉴别区分[5]。为准确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我们联合应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PSA、fPSA、ALP、BAP,以弥补骨显像的不足。
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为了观察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需要每隔4个月复查PSA、fPSA、ALP、BAP。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应对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因为术前无骨转移的患者,通常也会在术后1~2年内出现骨转移。而当发生骨转移后,患者的预后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以稳定病情,少数患者的骨显像转移灶浓影还会变淡甚至消失。本研究通过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骨显像分型,联合血清学指标,保证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的准确性,实现疗效的准确评价与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本组研究结果显示,64例患者经1年行内分泌治疗后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显示共发生51例骨转移, 统计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转移数目与PSA、fPSA水平关系中发现,>2个骨转移灶数目的患者PSA、fPSA水平高于≤2个骨转移灶患者,并且随着骨显像分型的增高,PSA、ALP、BAP表达均逐渐增高,成正相关(均P<0.05)。
综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对患者骨转移灶的变化情况进行直观监测,在对前列腺癌患者展开内分泌治疗时,可将核素骨显像表现联合血清PSA、fPSA、ALP、BAP结果作为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