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问遗篇》两版本研究❋

2019-01-09王晓霏杜武勋李晓凤石宇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内经素问黄帝内经

王晓霏,杜武勋,李晓凤,张 茜,刘 津,石宇奇

(1.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6;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经过2003年SARS期间顾植山教授运用“三年化疫”理论合理解释非典的临床特征及正确预测消退时间[1]后,这一被世人遗忘的绝学重新引起了多科学者的重视。“三年化疫”理论出自《素问遗篇》,笔者在研究遗篇的过程中发现,除通行版本——即目前普遍使用的人民卫生出版社梅花版《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载遗篇内容外,尚有高亿所著《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中的遗篇版本,且两版本内容完全不同。本文就两版本遗篇的流传情况、成书年代、编著者、主要内容等方面搜集信息进行研究,以期为诸多经典爱好者提供更深入理解遗篇的思路及版本选择参考。

1 基本情况介绍

“素问遗篇”指《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简称《素问》)中的“刺法论”与“本病论”2篇。《黄帝内经》其他篇章多处提到“刺法”“本病”并援引部分内容,可见此2篇确实存在。但在流传过程中,早至南朝全元起训解《素问》之前俱已亡失,至唐·王冰时仍未现世。王冰不仅将《素问》原九卷内容分合增删、整理次注,还把“运气七篇大论”内容补入正文中,并在目录中保留了“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与“本病论篇第七十三”2篇篇名,且注明“亡”,因无具体内容,故后世统称此2篇为“素问遗篇”,从而将《素问》分编为24卷81篇流传至今。

2 通行版本遗篇

此版本现世较早,初以《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之名独立成册,又名《素问亡篇》《素问逸篇》《素问佚篇》。

2.1 流传情况

宋代印刷技术进步,加之朝廷重视医学[2],《素问》得以广泛流行与传播。与此同时,《素问遗篇》悄然流传于世,嘉祐中进入校正医书局,林亿、高保衡等人评议道:“今世有《素问亡篇》及《昭明隐旨论篇》,以谓此3篇仍托名王冰为注,辞理鄙陋,无足取者。[3]”既指出此遗篇并非《内经》原文,又否定了其医学价值,自然未能载入《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这也导致遗篇在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受到正统医家的批驳与排斥,不利于其流传。

此版既知的最早刊本为南宋本[4],这种刊本在清·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曾有记载,以《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之名附于《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后,只有本文和极少量亡名氏校注,既无撰者与整理者信息,也无序跋年月,今已不存。

金元时期是中医的重要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并适度肯定《素问遗篇》的价值。金刻本将其附于《素问》经文后[5],现存有残本。元代胡氏古林书堂1339年刊刻《内经》时亦将其附入《素问》正篇之末,成为现存最早的刊本[4]。

明朝《内经》的研究侧重校勘、注释和分类[6]。英宗时期,《正统道藏》收录《素问遗篇》,分别将“刺法论”与“本病论”析为三卷和二卷共五卷;宪宗成化十年,种德书堂仿元本重刻《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中附遗篇一卷;赵康王朱厚煜居敬堂刊刻《素问》时附刊《素问遗篇》;赵简王朱高燧谓得《素问》全本,遂补王冰注本中之缺篇而作《补刊素问遗篇》一卷[7]。马莳认为“刺法论”与“本病论”为正本所遗,首注遗篇,将其置于《素问注证发微》书末。张介宾将此遗篇与“运气七篇大论”统一类编,收于《类经》第二十八卷中。明末施沛称一“羽士”赠其《素问逸篇》[8],丹波元胤在《中国医籍考》中提及此书,现已佚失。

清代以后注解《素问》的医家大多将此遗篇载于书末。清光绪三年浙江书局据明顾氏影宋嘉祐本刊本《(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附《素问遗篇》一卷。高士宗所撰《素问直解》中据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本另补“刺法论”及“本病论”,名为“素问补遗”,直接置于正文《气交变大论篇》之后;陆懋修认为此二篇是“论疫之源”“后人之不识何病是疫,且竞以温热病为疫者,盖即因此二篇之遗故耳”[9],撰成《内经遗篇病释》一卷;周学海将遗篇原文内容附于《内经评文素问》书末,未予注释。仍有不少《素问》注本仅在目录中保留2篇篇名,而无正文内容,如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张琦《素问释义》等。薛雪等人虽不曾注解《素问》,但其依据“三年化疫”理论用药治疫[10]。

至近现代,多数注释《素问》的书籍均将此遗篇附于书末供读者参考研究,如较有影响力的《黄帝内经素问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黄帝内经素问译释》《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梅花版《黄帝内经素问》《素问注释荟萃》等。由此可见,《素问遗篇》自宋朝以降绵延不绝,流传渐广。

2.2 成书年代研究

宋朝有奖励晋献遗书的政策,至林亿等校正《素问》时,《素问遗篇》传入医书局,故大多医家认为其在为唐末之五代,至迟在宋初已撰成[5],于北宋流行较广。王玉川[11]从“道教色彩、成书的历史背景、见诸于《素问》中的由来”三方面考证后推断,《素问遗篇》约成书于公元1001至1035年间。

2.3 编著者研究

一般认为,唐·王冰之后,世人鉴于其注本《素问》中独缺“刺法论”和“本病论”内容,遂托名写成以全经文。马继兴[4]因遗篇文风格律与《素问》其他篇章迥异,认为其为后人托名所著,以补足“八十一篇”数目。丹波元胤[8]、王玉川[11]、王苏莉[12]等均主张遗篇原文及注文出自同一人之手,假借“遗篇”之名委托于《素问》之后。张灿玾[13]认为其可能出于“术数家或黄冠”之手。

因既知的《素问遗篇》刊本最早附录于《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后,故不少医家主张通行本遗篇系北宋·刘温舒所作。如邹勇[14]认为,刘温舒深谙运气之理,具备撰写的理论基础,故主张此遗篇为刘温舒所作。崔为等[15]在研究《二十二子》本《素问》时发现它与顾本《素问》的最大区别是《二十二子》本无顾从德跋语,但却增加了《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是宋朝散郎太医学司业刘温舒原本。

《四库全书总目》[16]记载:“《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焦竑《经籍志》载此书四卷,合论为一书,益舛误矣”,指出《素问遗篇》并非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的篇卷,“《刺法论篇》之亡在王冰作注之前,温舒生于北宋末,何从得此。其注亦不知出自何人,殆不免有所依托,未可尽信”。周学海认为[17],《素问遗篇》“揣其时当出于王启玄之后刘温舒之前,绝非温舒所自作也”。林亿等校正《素问》的时间为宋仁宗嘉祐中,即公元1060年左右,而刘温舒写成《素问入式运气论奥》的时间为宋哲宗元符己卯年,即1099年,二者相差约40年,其误可知。《素问遗篇》于嘉祐前既已出现,故笔者认为其作者并非刘温舒,他只是将遗篇收录进《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并发扬光大之人,为后世保留了珍贵文献。

浓厚的道教色彩是此遗篇的一大特色,刘永明[18]发现,此篇中的医病之术与道教上清派的存思修炼理论有着很深的渊源,认为其是传统医学和道教炼养学紧密结合的产物。金权[19]等通过对文献稽考和史料辨析,推断此篇作者为道教人士,认为在唐宝应至北宋嘉祐这段历史时期里,运气理论以秘密授受的形式在道教体系内传承和发展。

结合文中明显的道教内容及精确的运气失常理论论述,加上北宋帝王对道教的膜拜和奖励晋献遗书的政策,笔者认为《素问遗篇》可能是兼通道家思想的医家应势所作。

2.4 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通行本遗篇以运气学说为依据,以“气交失守”为中心,论述了间气升降不前、司天不迁正与不退位的原因及物候、病候,五郁之发的表现及针刺选穴、方法,刚柔失守以致三年化疫、“三虚”产生的病候和“全真”的预防及针刺方法,十二脏之神失守位的原因和针刺治疗方法等。文中指出,刺法不仅仅用来治疗疾病,还有“全神养真之旨”“修真之道”,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遗篇与“运气七篇大论”共同构成运气学说的主要载体,合称“运气九篇”,是研究“五运六气”学说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指导临床辨证论治、预防“疫病”、推动刺法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北宋流传于世,其内容反映了宋朝将运气学说与病机、治疗结合起来,理论引入临床用以指导临证对病机的分析和选穴防病。可见,《素问遗篇》是对运气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完善与补充,与“运气七篇大论”结合起来学习,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运气学说。

3 高亿版本遗篇

此版本仅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一书中,该书为清末医家高亿所著,其弟子罗济川、张映川注,大愚子、乾一修订,成书于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书中遗篇内容与通行本完全不同,为本书的特点之一。

3.1 流传情况

《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现存惟一版本为同治壬申年绿云冈原刻本[20],民国期间只有《医学大辞典》将其收录,现代的《中医文献辞典》《中医文献学》《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中医大辞典》等辞典类工具书亦有载录,但对其评介却是寥寥几语。流传面较窄,研究此遗篇的学者亦少之又少。

3.2 编著者研究

此书序中提及遗篇的由来[21]序2:撰写书稿期间,高亿同里大愚子在游历三峰山时路过韩渡观,偶然听闻观中道士诵读《素问》,大愚子“视之,乃原本也”,“刺法论”与“本病论”2篇尽在,欣喜之余急忙抄录研习,后同高亿一起详加注释讲解,将遗篇编入《素问详注直讲全集》。可见,此遗篇可能为三峰山道士或大愚子托名道士所作。当然,其有可能为《素问》原文,在流传过程中被匿藏私授,但遁世千年的可能性不大。马继兴在《中医文献学》中对此2篇介绍到“其内容与通行本《素问佚篇》不同,也是托名的一种后世传本”[4]。

3.3 主要内容

此版遗篇内容并非以运气学说为核心展开论述。“刺法论”主要讲述疾病的针刺法则。疾病发生时当取经、时、音、色、形、气,强调取神、取志,以明确病所,以针刺补虚泻实。“本病论”主要阐述疾病发生的病机。掌握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却无法实际运用到治病上,究其原因是没有抓住疾病的根本,并列举多种变症,据疾病表现推求病变脏腑,从根本上探求发病之因。谢观[22]认为此2篇“全文与今日通行之《遗篇》不同,而理论则较为贴近合用,亦学者所当研究也”。

3.4 与《内经》其他篇章的关系

此版遗篇所载内容与《内经》其他篇章有诸多相合之处,如此篇有“帝曰:针灸毒药汤液醪酒,所治不同,何也……岐伯曰:论在阴阳应象,详于六微至真”[21]661-662。

《灵枢·逆顺》有:“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此篇对应有“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21]647。

《素问·腹中论篇》有:“伏梁何因而得之……论在《刺法》中。”此篇有“夫伏梁者,视之有形,不可以动,动则为灾”[21]653同论伏梁;《素问·评热病论篇》中“有病肾风者……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此篇原文有“今有肾风,名曰风水者,奈何得之?[21]654”同论风水;《素问·痿论篇》有“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此篇原文有:“帝曰:其有唾血过多者何如?岐伯曰:脉必洪滑,大经空虚,发为肌痹,甚则传为脉痿。[21]660。”

4 结语

“刺法论”与“本病论”最早见于唐·王冰整理次注的《素问》中,因内容亡失而被后人合称为“素问遗篇”。现流传有2个内容完全不同的版本,一为通行版本,一为高亿版本。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通行本遗篇现世较早,约成书于宋初,可能是兼通道家思想的医家所作,流传面较广,饱受争议;高亿本遗篇清末现世,盖为三峰山道士或大愚子托名道士所作,流传面较窄,研究者甚少。从与其他篇章的关系来看,通行本遗篇与“运气七篇大论”的结合更为紧密,而高亿本遗篇与《内经》其他篇章的呼应关系更明显。

《内经》是2000多年前古医书的集成和缩影,本非一时一人之作[12],故无论遗篇是否确属《内经》的内容,也无论哪个才是真正的“遗篇”,二者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才应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两版本遗篇都是非常珍贵的中医学文献资料,各有特色,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各有侧重,当今学者在研读遗篇时2版本当互参并作出合理取舍。

猜你喜欢

内经素问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