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表半里”“少阳”与“膜原”探析❋

2019-01-09董小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表里病位邪气

丁 斗,董小君

(1.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 610075; 2.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贵州 遵义 563006)

半表半里是《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病位概念,是分析归纳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后世医家对“半表半里”主要有3种阐述:以八纲辨证解释,半表半里为表之内、里之外的病位。如林之翰在《四诊抉微》言:“见白苔而滑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深入乎腑也。”以经络的循行流注解释,半表半里为少阳经出表入里的中枢。如黄元御在《素灵微蕴》中曰:“少阳居二阳三阴之中,半表半里,午后阴长阳消,阴盛而侵阳分,表闭而寒来……胜复迭乘,则往来寒热。”以温病的特定病位解释,半表半里又等同于膜原。如吴有性在《温疫论》云:“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在中医学里,“少阳”与“膜原”是2个极易混淆的概念,涉及到外感邪气在体内传变过程中的2个特殊部位和证候。中医学术界普遍认为,“少阳”与“膜原”部位都在半表半里,往来寒热皆为典型证候表现,存在相似之处,临床上容易混淆。本文从3个方面探析半表半里与少阳、膜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 半表半里证的源流

半表半里证,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并未明确提出,只在《伤寒论》148条有“半在里半在外”的表述。半表半里证首见于宋金时期伤寒大家成无己所撰《注解伤寒论》第96条注[1]:“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成无己以八纲解释半表半里为表之里、里之外的病位。如注释147条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则邪当解……往来寒热,心烦者,即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未解也。”认为变证的病机关键是邪气仍在半表半里之间;注释150条太阳少阳两经并病为半表半里证,“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是为柴胡证。”从成无己之后,历代医家多用“半表半里”解释小柴胡汤证病机,许多著名医家都把“往来寒热”认为是半表半里证候的典型表现。如清·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言:“往来寒热者,少阳居表里之间,进而就阴则寒,退而从阳则热也。”而《伤寒杂病论》中的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只有小柴胡汤1个方证,因此少阳病的病机就看似邪在半表半里。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说道:“伤寒六经病就是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代名词,太阳、阳明、少阳皆为阳病、实病、热病。阴阳寒热虚实之中,又有在表在里。与在半表半里之不同,少阳为半表半里。”从发热的特点和程度上来看,太阳病典型的证候是“发热恶寒”为表证;阳明病典型的证候则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为里证;而少阳病典型的证候为“往来寒热”,既不是表证也不是里证。治法上,程钟龄在《医学心悟·论和法》中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已。”和法,正如戴天章在《广瘟疫论》曰:“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和法独树一帜,与太阳之表的汗法和阳明之里的清法、下法不同。明清时期的医家延伸了半表半里证的概念,如吴坤安在《伤寒指掌》言:“又可所论之疫,是热淫之气,从口鼻吸入,伏于膜原。膜原为半表半里之界。”又如俞根初云:“《内经》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把膜原也列入半表半里证范畴,进一步扩展了半表半里证的证治。

2 少阳与半表半里的初讨

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起初只有阴和阳两个方面,后来觉得只分阴阳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又把阴阳各分为三,少阳即应运而生[2]。少阳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吴昆在《内经素问吴注》云:“少阳在于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枢轴焉,故谓之枢。”用半表半里的位置解释“少阳为枢”并指出,少阳的生理功能即转输阳气。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明确了少阳即为半表半里:“少阳之脉,起于目眦,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到了明代,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注释:“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夹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之部位。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分析了“往来寒热”的病位在于半表半里,亦是少阳经所主的部位。由此可知,少阳的部位在半表半里,上至胸中,下至胁下,躯壳以里,肠胃之外,如肓膜等处都属于少阳所主,重点在胁下[3]。正如《伤寒论》第97条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就脏腑来说,少阳代表脏腑中的胆与三焦,胁下为少阳专位,为肝胆所居,与脾胃相关。因此,从成无己之后,历代医家多用“半表半里”来解释少阳病的内在病机及表现于外的症状,少阳主半表半里的学说逐渐形成。如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云:“向外则由阳明达太阳而为三阳,表也;向内则躯壳中之脏腑为三阴,里也;少阳居于表里之间,故为半表半里。”《景岳全书》言:“少阳为半表半里,以其脉行于侧,三阳传遍而渐入三阴也。”《伤寒论》中的半表半里证就是少阳胆经病证,张仲景又称之为柴胡证[4]。其证见第96条:“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第263条:“口苦,咽干,目眩。”第265条“脉弦细”。此即所谓“柴胡八大证”。由此可见,金元时期的成无己首次提出“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到明·方有执将“半表半里”发展成“少阳所主”的固定位置,而现代医家高度概括成三阳病,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

3 膜原与半表半里的再探

膜原又称“募原”,解剖组织名,泛指膈膜或肠胃之外的脂膜。“募原”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疟论篇》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解释道:“募原者,横连脏腑之膏膜,即金匮所谓皮肤脏腑之纹理,乃卫气游行之腠理也。”《素问吴注》对募原注解到:“鬲膜之原系也。”此后,募原亦称为膜原,对膜原部位的认识,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增订通俗伤寒论》言:“膜者,横隔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认为膜原部位在横膈之膜和其空隙之处,位于半表半里、内外交界之间。张景岳在《类经》中也认同这一观点:“膜,筋膜也。原,肓之原也……肓者,凡胸腹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读医随笔》曰:“膜原者,夹缝之处也。人之一身,皮里肉外,皮与肉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膜托腹里,膜与腹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肠胃之体皆夹层,夹层之中,即原也;脏腑之系,形如脂膜,夹层中空,即原也。”认为人体众多间隙和夹层之处为膜原,也是邪气容易聚伏的位置,不易祛除。《温疫论》云:“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吴又可首创膜原学说,揭示了“邪伏膜原证”的半表半里病位。综合古代医家对膜原部位的认识,可得出膜原的部位在半表半里,在外可达肌肉腠理,于内可近肺脏胃腑。若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

故吴又可创达原饮以开达膜原,并释其方义曰:“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3味协力直达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逐邪外出,祛邪而不伤正,属和解法范畴。以方测证,达原饮为主治湿热秽浊之邪,侵犯脾胃之证。

综上所述,无论是少阳病还是膜原证,皆可谓之半表半里证。在热型上均为寒热往来,在证候特点上都伴有脾胃失和的症状,在治则上都有于半表半里中提邪达表、防止邪气深入的思想。与少阳病比较,膜原证的湿热较盛、气机阻滞现象较重,但寒热往来发作时间较短,持续多日不解,以昼夜发热的热型为邪伏膜原证的特征。在具体治法上,少阳病注重调达枢机,而膜原证则重于透达膜原、疏利化浊。少阳病多选用大小柴胡汤,膜原证多选用达原饮、湿热遏阻膜原方、柴胡达原饮等。随着后世医家对少阳-膜原-半表半里系统的新认识,不断丰富了“半表半里”概念的临床内涵,拓展了中医学术发展空间。客观探析半表半里与少阳、膜原之间的关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表里病位邪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制度框架: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新维度
曹永华
幸福来自感动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别轻易拔罐刮痧
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张力诗语探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