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洱源西山白族调探析

2019-01-09杨盈川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民族音乐 2019年6期
关键词:调子白族乐段

■杨盈川(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西山乡位于洱源县西南部,地处西罗坪山脉,距县城92公里,东起黑潓江,南与漾濞县毗邻,西与云龙县接壤,北隔乔后镇与剑川县相望,处在洱源、剑川、云龙三县结合部。

西山乡不仅是洱源县域内最为偏僻的地区,也是开发最迟的山乡。最早进入西山乡居住并进行开发的先民,现已无古籍可考,目前仅存的文字依据是当地发现的墓碑上刻有“洪武皇帝”“洪武十三年”等字样以及道光、同治、光绪等年号。西山白族的族源虽无文字可考,但据当地老人说,他们是从大理坝、邓川坝、凤羽坝搬迁而来的。据推断,明朝在云南实行屯田制度,大批汉族将士进入云南,土著民族则进入高寒山区,西山白族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入这一地区的。因此,西山白族人称坝区汉族人住的地方为“开孟”(意为客人住的地方)。

由于西山乡位于奔流不息的黑潓江和延绵不断的西罗坪山之间,一度与世隔绝,再加上地广人稀的村落分布状况,构成了西山白族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在长期的劳动生息中,他们积累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

西山白族调因流传在洱源县西山乡的白族居住地区而得名,是高寒山区白族人民最主要的一种民歌形式。当地白语称为“白枯”,把唱这种民歌称为“几枯”。其起源以及调子特别多的原因,有许多很有诗意的传说。据说天上有一个歌仙,看到人们劳动十分辛苦,为了减轻人们的劳苦,使人们欢乐,他从天上背下三升调子,到人间来撒播歌种。因为刮风的缘故,撒得不均匀,有的地方撒稀了、有的地方撒密了,所以撒稀的地方调子就少,撒密的地方调子就多。最后,歌仙来到西山,还有一升调子沒有撒完就死了,因此,西山调子特别多。还有一个传说是:古时候,从天上吹下来3个本子:一本是歌本、一本是戏本、一本是曲本。歌本指的是“打歌”,落在西山乡团结村,因此这一带“打歌”最多;戏本,指的是“吹吹腔戏”,落在凤羽镇,因此,这一带“吹吹腔戏”最多;曲本,指的是“西山白族调”,落在西山乡和云龙县关坪、团结一带,因此这一地区西山白族调最多。

西山白族调歌唱场合较为广泛,除在野外环境中自由歌唱外,还可在嫁娶、建新房、立生基(生前建墓基)等喜庆场合歌唱,家中对唱不忌。青年男女常通过唱此种白族调来谈情说爱、寻求伴侣。成年人则多用它来向下辈传播生活、生产、历史知识。关于唱调子的目的,据老人们说是为了减轻人们的劳苦,每天完工之后,人们就互相请对方到自己家里唱调子“热闹热闹”。有一个老人说:“不唱调子不成,比如结婚,屋里站也不行,坐也不行,在外边唱调子招待客人,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此外,人们还说唱调子可以“清吉平安”。据说每家都有“地脉龙神”,有时它就作乱,或者叫人死亡,或者叫牛马死亡,或者叫房屋倒塌,唱了调子,可以制服“地脉龙神”。

西山白族人有唱调子的良好风俗,因而唱西山白族调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曾经学调子等于读书,调子懂得多少和唱得好坏成了衡量一个人才学深浅的标志。一般说来,调子懂得又多,唱得又好的是最能干、最聪明的。懂得调子多的绝不是游手好闲的人,而是劳动最好的人。不论男孩女孩,长到三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调子。父亲教儿子,母亲教女儿,父母懂的调子多,子女也就学的多。如果孩子稍稍长大,不能和别人对唱调子,父母就觉得很不光彩。也由于这种缘故,十来岁的男女就可以随编随唱地对调子了。

如果是未婚的男孩子约来了外村未嫁的姑娘,父亲和哥哥就遵从着传统的习俗让出去,母亲在家里陪客。要是母亲认为姑娘唱的调子又多又好、又聪明又能干,很愿意她和儿子成亲,往往就当面表示“希望你上我家里来过”。如果是未嫁的姑娘约来了未婚的男孩子,母亲就让出去,父亲留在家里待客。

有时青年男女结伴成群地走访其他村寨去唱调子,如果是甲村的男孩子到了乙村,乙村的男孩子就遵从着传统的习俗让开,让本村的姑娘们约客人唱调子这是一种礼貌,不让开就是不懂人情。如果是甲村的姑娘到了乙村,乙村的姑娘就让开,让本村的男孩子们约客人唱调子。

歌唱形式一般为男女对唱。甲方唱一调乙方必须还一调。如果不唱,甲方就向乙方要调子。对唱调子十分讲究韵脚,确定唱某一个韵的调子必须每首歌均押此韵,错了韵就算失败了,唱过的调子也不能再唱,重复了也算败了,而且还会被对方大加奚落。有时会有这种情形,某一方把某一韵的调子唱尽了就唱“翻调子”。所谓“翻调子”就是把某一首歌的前后句子颠倒,或者从几个调里抽些句子凑韵,敷衍搪塞,偶尔为之是允许的,当然不会持久。有时某一方在这一韵上唱输了,也可以在另一韵上唱赢了。

青年男女唱调子有两个显明的目的:一方面是学调子;另一方面是谈情说爱,用歌唱了解对方的才学、智慧,也用歌唱表达自己的感情。有很多青年男女就是由唱调子而产生爱恋而结婚的。

在山野中,是随时可以唱的,而且大家还集体创作调子,选定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一事物作为题材,你一句我一句地凑。西山老百姓所见的所有东西大都会有个调子,有关于日月星辰的调子,也有关于牛马鸡狗的调子等。在这民歌王国里,几乎每个人都是歌唱家和诗人。

西山白族调是形式比较固定的格律诗,韵律十分严谨。它有三种基本样式:

第一种样式,是“七七五,七七七五”(即2个7字句,1个5字句;3个7字句,1个5字句),由7个诗句组成1首,音韵落在1、3、5、7句的最后一字。例如:

我不提你提哪个?

我不提你提谁人?

你偏说不想。

真想做你眼睛珠,

真想做你小心肝,

真想做你内衣襟,

贴你心窝上。

第二种样式,是“七七七五,七七七五”(即每节3个7字句,1个5字句),由8个诗句组成,韵大都押在1、2、4、6、8句的最后一字。例如:

鸡叫三遍要起身,

调子唱完恩爱深,

调子唱完情意长,

分身不分心。

曲子越唱越发多,

唱完曲子知妹心,

哪月哪日妹转来,

哥和妹成亲!

第三种样式,是“七三五,七七七五”(即1个7字句,1个3字句,1个5字句;3个7字句,1个5字句),音韵落在1、3、5、7句的最后一字。例如:

栽树坑子要挖深、要挖大,

栽深不怕风。

根深不怕人来爬,

树靠根深人靠心,

真心实意结情谊,

架刀不变心。

这种样式实际上是由第一种样式演变出来的,第二句原来是“栽树坑子要挖大”,为了避免重复和加重诗的感情而省略了诗句的字数。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再一步演化,就使得第二句担负起直接叙述的任务来了。例如:

一心爱你这花朵,

花这朵,

日夜想采它。

爬山不怕山脚大,

渡河不怕河面宽,

千阻万挡我不怕,

一心要采花。

西山白族调很讲究韵律,韵的名字称为“曲名”,又叫“曲姓”。民间有“三十六姓”(三十六韵)之说。搜集到的三十六韵:“花上花”“几落堆”“是咬恩”“色利色”“宣勒勒”“说利说”“倩茵茵”“句呼呼”“抖利抖”“细夭夭”“也利也”“活利恩”“舍妞梯”“细肝票”“老利老”“绪利利”“改利改”“菊利菊”“姑利姑”“直夫夫”“五利五”“更肖肖”“狠毒毒”“是老紧”“以是以”“滴滴打”“甘利甘”“快以者”“色东东”“中利中”“细说说”“起利起”“浅更更”“高舒舒”“刀利刀”“直录录”。这些“曲名”的作用:一是规定歌词韵部;二是歌词末字声辙;三是规定歌唱内容类型。比如“花上花”就是押“花”字韵,“活利恩”就是押“恩”字韵。这些韵的运用是和歌的内容有关的,“花上花”“活利恩”“几落堆”的调子大多是抒情的恋爱曲,“以是以”大多是描写劳动生活的。此外,也和欢乐或悲哀的情感有关,又如“细夭夭”,大多是男女之间浪漫的嬉戏歌曲,异常幽默、欢乐;而“也利也”大多是叙述生离死别痛苦心情的,带有悲哀气氛。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某一韵并不限定某一内容,但是音韵的高低和情绪的高低有关。所以,心情欢畅的,多用高昂的韵调;心情悲哀的,多用低沉的韵调。

西山白族调在歌唱的时候一般无三弦伴奏,或也有用三弦伴奏的。乐曲独具风格,节奏性强,高亢又低沉,听来有些忧伤。它的音乐为什么有些忧伤呢?相传在古时候,西山有一家人被官府关在衙门里,哭得很悲哀,后来就哭出调子来了。因此,直到现在听起来还有些悲伤。

西山白族调的内容异常丰富,草木山石、日月星辰、牛马猪羊等都有专门的调子(歌词),表现出反映生活的广泛性。

(一)反映阶级压迫、阶级矛盾的歌。如:

刀刃尖上我敢走,

阎罗王爷在哪里?

我要他的命!

多少恶人他不找,

偏叫我们无钱人,

有钱活来无钱死,

不闹就不行!

高寒山区的人民是勤劳的,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难,人们整日辛勤劳动却吃不上饭,地主四肢不勤,却靠剥削发财越过越富。对于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在很多民歌里都有反映。它不仅是对于不合理的旧制度的控诉和反抗,也是对于那些嫌贫爱富的人的一种鞭挞和讽刺。

(二)反映生产劳动的歌。如:

五斤铁打把锄头,

三斤铁打把镰刀,

勤俭出黄金。

房前挖一块园地,

屋后挖三丘栽秧,

只要舍得洒血汗,

插下稗子变稻谷。

反映劳动生产的歌内容很丰富,有反映砍柴、垦荒的,有反映犁田、播种的,这些歌表现了白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劳动时的欢乐情绪。居住在贫寒的山区,不辛勤劳动就很难维持生活。只要勤劳,就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使庄稼长得更多更好。由于热爱劳动,因此表现劳动生产的歌大都充满了欢乐的情绪。

(三)反映豪迈气魄的歌。如:

你别小看我这人,

深山老虎我捉住,

我叫它犁田,

一天犁得三亩地,

三天犁得九丘田,

我播种上豆和麦,

长得比人高。

这类民歌是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表现,它显示出人的自信和威力,反映了人向自然斗争的坚强意志,也说明了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征服自然的,人不应在自然的面前屈膝,而应该让自然为人们服务。让老虎犁田,让豆和麦长得比人还高的乐观情绪,就是战胜自然的预言和凯歌。这首歌足以说明白族人民的勤劳勇敢以及白族人民对于富裕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可以说这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好诗。

(四)反映爱情的歌。如:

你心我心是一颗,

你身我身是一个,

形影不离分。

形影不离我两个,

生死同命一条心,

若是哪个把心变,

雷打火烧身。

西山白族调反映爱情的歌特别多,而且在艺术上特别完美。情歌中所表现出的恋爱观主要是从双方的真诚相爱出发,选择对象的标准是勤俭善良、朴实忠厚,注重的是双方对于爱情的忠贞、相亲相爱和互相关怀以及同甘共苦的精神。

(五)颠倒歌,又称反意歌。如:

三十晚上月亮明,

梨树上有偷桃贼,

身穿短袖白褂子,

偷了两长袖。

我打赤脚去追他,

把鞋子划破了口,

他一步跳进干井,

我拉他的头发看,

原来是个和尚。

颠倒歌把自然界的某些规律、某些常见现象来个颠倒,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四季可以打乱,雄雌可以混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等等,可以让想象力自由驰骋。其创作风格和特点是运用“故错”手法,偏把事物往反了说,把正的说成反的,白的说成黑的,大的说成小的,唱词寓意深刻,语言诙谐幽默,饶有风趣。

(六)新颂歌。如:

刮民党呀太无情,

抓伕拉马事干绝,

鸡狗不安宁。

苛捐杂税重重派,

压得百姓难抬头,

自从来了共产党,

天下才太平。

大山再高也有顶,

海水再深也有底,

从前穷人受的苦,

没有个尽头。

自从来了共产党,

人民翻身见太阳,

从今不再受苦难,

幸福日子长。

过去老百姓遭受的压迫是异常残酷的,一旦得到解放,民众自然会激情地欢呼歌唱。他们知道,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彻底翻身,永远过着幸福生活。他们衷心感谢毛主席和共产党,他们热情地昂首高歌,把毛主席和共产党当作自己的救命恩人赞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时期,都有新民歌产生。

西山白族调流传极为广泛,而且历史悠久,因此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它有严谨的格式和韵律,语言朴实生动;短小精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构思非常完美,精炼的程度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它既形象又含蓄,它善于用比喻说明主题思想,既优美又有使人想象的余地。其音乐艺术特征:

1.曲调基本定型,一曲可套多词。随意多词,一曲可以对唱几天几夜。无论唱段怎么长,内容如何变化,曲调不做大的变动,只在词曲结合上,旋律随语言的声韵做局部的变化或发展。另外,由于唱词除后节“七七七五”的句式固定,旋律也较固定;它的前节跟随唱词的不同形式如“七三五”“七七五”“七七七五”而扩展或缩减。旋律虽然随语言声韵、唱词句式的长短而有局部变化,但旋律的总体结构基本不变,音乐形象既统一又不单调,便于记忆。旋律较平和流畅,音韵在谁都能唱的范围内。它的音域最高音到“高音1”,最低音到“低音6”,一度、二度、三度、四度音程较多,很少出现大跳音程。便于演唱,五六岁的儿童能唱,七八十岁的老人也能唱;嗓子好的能唱,嗓子欠佳的亦能唱。这也是西山白族调流传广泛、男女老少都能喜欢的原因之一。

2.西山白族调的曲式结构分前后2个乐段,它的前乐段陈述了主题片段,前乐段的末尾两句连起来唱,落在主音“6”上。前乐段的后2个乐句落音和后乐段的落音是相同的,都落在主音“6”上。但由于前乐段是较短小的陈述片段,从词义上还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乐曲的进行有继续发展的趋势,给人以不完全终止的感觉。它的后乐段把已经陈述过的主题加以重复再现和肯定,使前乐段旋律在发展中得到统一和巩固。但是,这种再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扩充了的乐段,它在后乐段的第二、四两个乐句间插入了新的材料,使旋律的发展增加了新的表现因素,以补充似的变化重复使之有离有合、有变化、有对比,推动了旋律的继续发展。从感情上比前乐段显得更加强烈、奔放。从词义上看,后节乐段进一步渲染、铺陈、深化了前节乐段的词义,并点明了主题,使整首歌曲有一个完整的感觉。它的后乐段第三、四两句连起来唱,作降落式的结尾,尾音落在主音“6”上,速度放慢,作圆满的结束,使调性更加明确、巩固和稳定。

3.西山白族调属于“61235”五声音阶羽调式。混合节拍,多出现切分音节奏,乐句的进行属于非方整性结构。速度较自由,以一字一音为主,在前后两个乐段的第一乐句尾音“6”,作开放性的自由延长而强调了主音,增强了乐曲的动力性,在情绪上、节奏上和其它乐句形成了对比。乐曲中较多出现“波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增添了曲调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唱词中多用衬词和虚字,它起到上下句自然衔接作用,更增添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味。例如在调子的起唱前加“啊依”或“啊”呼喊,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后乐段第一句末尾“6”音上用“啊依~哟”或“啊~依哟,哟哎”作自由延长。前后两个乐段最后用“啊依~哟”结尾。演唱形式分独唱、齐唱和对唱几种,无伴奏演唱时男的多用真嗓,声音较粗犷;女的多用假嗓或真假嗓结合,声音较细腻。在演唱中有时在第一乐句拖长音“6”后面加“呗”以表示赞叹。对唱时,有时一方唱完,另一方在接唱之前用高音呼“色!色!”(白语“色”即唱得好)来赞美对方声音好,唱得优美动听。

4.白族没有文字,一般用汉字记音,演唱时用白语演唱或白语夹杂汉语演唱。在大量的西山白族调新民歌中,由于旧的语汇在新生活面前已经不够使用,增加了一些新的语汇,如: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机械电器设备、新的人名、地名等,这些多是直接借用汉语,这就必然产生了纯汉语或白、汉语并存的唱词,由于声调的不同而形成了新的演唱风格。它的旋律基本定型,一曲可套多词,但是一个曲调并非只能表现一种单一的情绪。唱词内容的不同,必然导致演唱情绪的不同,字源于情,情先于声,字字有情、声声由衷,内容、形式、情绪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西山白族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即受到有关部门重视,不少音乐工作者和民间文学工作者到这一地区调查和采风,收集、录制了大量文字资料和音响资料。其中《蜜蜂恋花花恋蜂》《麻衣变布衣》等已成为白族专业歌唱演员的保留曲目。作曲家雷振邦在电影《五朵金花》音乐中亦成功地使用了此种白族调。

猜你喜欢

调子白族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诗意远方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中国云南大理白族女子头饰文化研究
论素描教学中的之一现象
画出一抹紫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