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审以戏剧鉴赏为基础的戏剧批评
——兼论戏剧批评现状及其危机应对

2019-01-09回宝昆张守志

新世纪剧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戏剧基础主体

回宝昆 张守志

由当前戏剧批评现状引发的所谓戏剧批评“危机”与“繁荣”的热烈讨论,足以证实戏剧批评的阐释价值和引导作用愈发成为影响戏剧艺术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危机”与“繁荣”并存的戏剧批评实践场域之中,不论是传统戏剧批评在困境中的式微,还是新媒体带动下自媒体和非专业戏剧批评的活跃态势,均引发了一系列有关戏剧批评的性质与原则、功能与价值、标准与立场等问题的探讨。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纷繁复杂的戏剧批评现象打破了固有戏剧批评标准和模式的稳定性,使其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趋势。并且,透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或将促使学界重审戏剧批评的本质,以及在对戏剧批评进行系统性定位的过程中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综观学界诸多论述,对于戏剧批评审美本质的关注,以及强调戏剧批评应以戏剧鉴赏为基础的观点,不但延续至今,而且愈发受到重视。甚至有学者认为,戏剧批评必须建筑在戏剧审美(即戏剧欣赏)的基础之上。[1]还有学者指出,戏剧批评不是简单的硬性剪裁和形式批判,其本质色彩应该指向于戏剧艺术审美活动。[2]质言之,对于戏剧批评审美和鉴赏尺度的重视和强调,一方面源自于戏剧艺术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植根于戏剧批评的本质规律。因此,本文在对戏剧批评审美本质和鉴赏属性进行阐释的基础之上,着力分析当前戏剧批评由于鉴赏维度的缺损所造成的困境,并尝试以戏剧鉴赏的基础完善寻求解决戏剧批评危机的途径。

一、重审:作为戏剧批评基础的戏剧鉴赏

戏剧艺术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较为复杂的审美创造过程。由于戏剧艺术的综合性、场域性、不可复制性等艺术特性的规约,不仅对于批评主体的审美鉴赏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还对戏剧批评的在场性、系统性、专业融合性等问题有着内在的限定。因此,戏剧鉴赏成为戏剧批评得以切实展开的有力保障。这也是其他艺术批评能够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美国新批评学派代表理论家布鲁克斯曾用品尝蛋糕形象地比喻文学鉴赏与批评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布丁蛋糕的滋味的最可靠证明就是去尝一口,同时他还指出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首先需要依靠切身的感受。[3]足见,艺术鉴赏之于艺术批评的重要性。单就戏剧批评而言,这种重要性直接体现在戏剧鉴赏对戏剧批评原则生成的影响,对戏剧批评过程的制约,以及对戏剧批评效果所起到的助推作用。

首先,从戏剧批评的原则和任务来看,戏剧批评是经由戏剧鉴赏生发的一种科学评价和“诗意的裁判”。虽然戏剧批评的核心任务是批评主体通过对戏剧艺术的审美感受和理性思考,对其成败得失做出力求客观、公正的判断与理论评价。[4]但究其本质,则是批评主体按照美的规律对戏剧作品以及戏剧家的艺术创作进行主观的、审美的评价。这种按照审美尺度和科学原则展开的判断和评价,需要从批评主体的真实体会出发,并建立在一定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之上。值得注意的是,戏剧批评的科学性、理论性与其艺术性、创造性并不相悖,只有以审美鉴赏为基础,深刻理解和把握戏剧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独特内涵,才能真正激发批评主体以科学的、理性的审美批评眼光,对戏剧作品进行富有艺术见地和理论高度的分析和评判。戏剧批评如若脱离开戏剧鉴赏,便割裂了批评主体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诗意联系。这将造成批评主体无法全面把握和感知戏剧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形象体系,从而使戏剧批评沦为一种生硬的科学支解。

其次,从戏剧批评的过程来看,戏剧鉴赏作为展开戏剧批评的初始化阶段,将会对批评主体的观点生成、戏剧批评的题旨确定和行文布局等具体实践环节形成一定的制约,甚至对戏剧批评的最终呈现构成质的影响。郭沫若曾将批评活动的展开分为三个阶段,即感受、解析和表明。这一简单明晰的批评过程,是一切文艺批评必经的基本阶段。由此看来,戏剧鉴赏的基础效能将会渗透于戏剧批评实践的全过程。因此有学者指出,建筑在审美基础上的戏剧批评,才算是戏剧批评的正途。[5]戏剧批评的分析和判断虽然有其学理化、学科化的标准和要求,但归根结底,批评主体首先面对的是生动鲜活的戏剧作品,也必须经由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开启之后的批评环节。可以说,不论是戏剧批评的理性思考和科学分析,还是戏剧批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发现,均依赖于戏剧鉴赏的基础供给,进而给予戏剧批评强而有力的审美支撑。

再次,从戏剧批评的目的和效果来看,其最终指向于戏剧艺术的创作者和观众。戏剧批评不但给予创作者的艺术实践以科学的引导,而且还给予观众的欣赏以专业的指导。并且,透过戏剧批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作者的创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由此可见,戏剧批评对创作者和观众审美能力的拓展将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这也进一步说明戏剧鉴赏与戏剧批评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批评主体的戏剧鉴赏能力将直接影响戏剧批评的质量和效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戏剧批评能够反哺和提升戏剧艺术创作者和受众的审美鉴赏能力。如若戏剧鉴赏与戏剧批评形成良性交流互动的关系,将会全面推动戏剧艺术的健康发展,积极促进戏剧批评“为创作”和“为观众”两个向度的完善,进而真正地将戏剧鉴赏与戏剧批评有益结合起来。

二、现状:由戏剧鉴赏缺损造成的戏剧批评危机

通过对戏剧批评的原则、过程和目的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戏剧鉴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当前的戏剧批评现状,不论是疾呼戏剧批评的缺席,还是揭露戏剧批评“虚假”与“平庸”(董健教授语)的总体状态,只要探入目前戏剧批评危机的内核,暴露出的其实是戏剧鉴赏维度的极大缺损。在2014年《人民日报》展开的有关当下戏剧批评的问题和对策的讨论中,专家学者明确指出走过场应景式的批评、宣泄私愤式的批评、哗众取宠式的批评使得当前的戏剧批评严重偏离轨道,甚至有专家严厉指责一些评论者不看戏就评论的失范行为。[6]也正是由于在戏剧批评的实践过程中,戏剧鉴赏基础性作用的缺失,直接使得专业戏剧批评和非专业戏剧批评陷入困境和乱象之中。

就专业戏剧批评的困境而言,其所呈现出的套路化、模式化、公式化的批评倾向,使其专业性、科学性、指导性等基本精神品格不仅受到来自学界自身的质疑,还受到大众普遍的漠视。而后者更是极大伤害戏剧本身,戏剧创作与批评本为不可脱节的两翼。套路化、模式化、公式化,甚至是过分吹捧的批评,无疑令大众冷漠、生厌、排斥。这不仅不利于戏剧创作,反而会令戏剧形单影只甚至雪上加霜。究其关键,与批评主体忽视戏剧鉴赏环节,以及批评主体审美鉴赏能力的薄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鲁迅所言:“感情已经结冰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7]这样的文艺批评无异于用解剖刀支解艺术作品,使文艺批评的精神品格受到侵害。对于专业戏剧批评而言,如若不能充分延展戏剧鉴赏在戏剧批评各环节中的作用,不但会使得戏剧批评偏离审美的、诗意的基本原则,破坏戏剧批评系统的有机完整性,而且也将迫使戏剧批评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沦为理论观念和逻辑论证的附庸,失去戏剧批评富于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本质色彩。

就非专业戏剧批评的乱象而言,随着新媒体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络等社会化媒体的开放,直接带动和掀起非专业戏剧批评的浪潮。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即时性和辐射性,使非专业戏剧批评呈现短、平、快等特点。不难看出,这种非专业戏剧批评带有鲜明的离经叛道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对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官腔式、吹捧式的戏剧批评提出挑战。虽然非专业戏剧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戏剧批评的发展,但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和争议。其中,非专业戏剧批评过度渲染的主观情绪,以及带有个人偏见的批评方式等问题,也引起了学界普遍关注。比如,“押沙龙在1966”“北小京看话剧”在微博发表的戏剧“酷评”,其辛辣的评论经常能够引发争论。究其关键,问题的核心仍然指向于戏剧批评的鉴赏基础。正如莱辛所言,片面的鉴赏力等于没有鉴赏力。[8]恣意释放的主观情绪和个人感受无益于批评活动的展开,而批评主体应该具有“真正的鉴赏力”,即在真正的审美鉴赏的基础之上进行批评主体的观念阐发和价值判断,由此才能避免非专业戏剧批评沦为简单的个人情感宣泄。

不论是专业戏剧批评的困境还是非专业戏剧批评的乱象,其症结在于被架空的戏剧批评丧失了审美的、诗意的鉴赏基础。批评主体在对戏剧作品进行或硬性剪裁或肆意泼墨的过程中,很难对作品的形式特征和艺术内涵形成良好的情感判断和正确的审美认知,最终将会导致戏剧批评无法与创作者、观众产生紧密的联结,致使戏剧批评无法抵达戏剧艺术内核。与此同时,戏剧批评的阐释价值和引导价值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三、应对:夯实戏剧批评的戏剧鉴赏基础

面对戏剧批评的危机,不论是提升专业戏剧批评的精神品格,还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将非专业戏剧批评引向正途,关键还是在于强化戏剧鉴赏在戏剧批评系统中的基础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回归戏剧批评本体属性。正如戏剧家布罗凯特明确地指出:“理想的批评家应当是一个经验丰富而且经过严格训练的观众。他应当熟悉剧本和演出,才能提出有效的批判;他应当了解观众,才能提出一般观众可以了解的意见。”[9]其实从布罗凯特对于理想批评家的定义中不难发现,它一方面指向于批评主体的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指向于戏剧批评与受众之间的审美关系。也就是说,戏剧批评的展开及其效能发挥必须依靠戏剧鉴赏基础的夯实。

其一,夯实戏剧批评的戏剧鉴赏基础,需要不断强化和丰盈批评主体的艺术感受、艺术储备、理论基础、人格素养。伴随戏剧艺术的革新和发展,戏剧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态势,学界也在不断呼唤更加开放的、多元化、跨媒介的戏剧批评。这也对批评主体的戏剧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批评家在具有一定的理论视野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之上,具备相应的跨学科知识。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呈现在批评家面前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观演系统,批评家需要具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才能在审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戏剧批评。另一方面,对于批评主体人格和心灵层面的关注和强调,能够有助于产生富有个性力量和人文关怀的戏剧批评。批评家需要坚守独立的人格,保持纯洁的心灵,在戏剧鉴赏的过程中摆脱功利的束缚,赋予戏剧批评强烈的艺术超越性。可以说,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批评主体文化心理结构,才能在夯实戏剧鉴赏基础的同时,对目前戏剧批评出现的问题予以积极应对。

其二,夯实戏剧批评的戏剧鉴赏基础,能够使戏剧批评更充分的抵达戏剧作品的艺术内涵,并经由戏剧鉴赏效能的发挥,将戏剧批评的专业性、理论性与艺术性、趣味性进行有机融合,最终形成可读、可感、可思的戏剧批评。从戏剧批评“为创作”和“为观众”两个向度出发,其最终的目的和任务是能够为戏剧家和观众所接受,并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启示。但是,当前戏剧批评的可参考价值和可读性却一再受到质疑。一方面是因为批评主体在展开戏剧批评之前没有充分的审美鉴赏作为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批评主体没有将审美感受和理性思考进行有机融合,由此也将直接导致平庸的、虚假的、晦涩的戏剧批评大量出现。对于创作者和观众而言,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充满真诚、力图创见、富有趣味的戏剧批评,因为只有这样的戏剧批评,才会激发创作者和观众应有的阅读兴趣,真正给人以丰沛的审美享受和艺术启迪。

综上所述,由戏剧批评危机所引发的关于戏剧批评本质、原则、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其实质在于把握戏剧批评的审美属性,强化戏剧鉴赏的基础作用。只有夯实了戏剧鉴赏基础,充盈戏剧批评主体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才能使戏剧批评具有温度、富于关怀。戏剧批评理应予以当下戏剧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热切的、真诚的关注。而戏剧批评对于戏剧艺术实践的参与和介入,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评价和讨论,更重要的是这种参与是一种兼具提出和张扬戏剧理想的参与,并且批评者的立足点永远在于对戏剧艺术未来的美好预期。[10]批评者只有真正懂得欣赏戏剧艺术,懂得感受戏剧艺术之美,才会油然生发真诚的戏剧理想,才会对戏剧艺术怀有美好的预期,而这一切都将建筑在戏剧鉴赏的基础之上。

注释

[1]焦尚志.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J].戏剧文学,2002(3):45-49

[2]张先.面对混沌——戏剧批评为什么缺席[J].剧本,2001(11):47-49

[3]赵毅衡选编.“新批评”文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604

[4]焦尚志.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J].戏剧文学,2002(3):45-49

[5]焦尚志.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J].戏剧文学,2002(3):45-49

[6]马小龙整理.当下戏剧批评:问题和对策[J].人民日报,2014-12-2

[7]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6

[8]莱辛.汉堡剧评[M].张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

[9]布罗凯特.世界戏剧欣赏[M].胡耀恒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20

[10]张先.面对混沌——戏剧批评为什么缺席[J].剧本,2001(11):47-49

猜你喜欢

戏剧基础主体
“不等式”基础巩固
论碳审计主体
有趣的戏剧课
“整式”基础巩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