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晓生“身心平调,养修并重”养生学术特色探析❋

2019-01-09谭玮璐赖满香孙晓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命

谭玮璐,赖满香,孙晓生△

(1.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州 510000; 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广州 510120)

孙晓生,男,广东揭阳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常务办公室副主任,主编养生专著多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孙晓生教授经验丰富,学贯中西,深究古今中外养生学理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提出“身心平调,养修并重”的养生理念,主张在“养形、养心、养精、养气、养神”五为一体、平调互参的基础上,强调“养德修身”,注重形体、精神、修养、德行、品质的和谐统一。

1 养生现代概念与养生“三观”

养生一语始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养有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意指生命、生存、生长。养生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中华民族在健康领域的智慧结晶。孙晓生指出,传统中医养生的概念与现代医学健康管理三部曲(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的理念基本一致。因此,养生的现代概念可定义为:以健康和幸福为导向的生活方式,通过身体、精神与思想的整合,实现在自然和社会中的满足状态。养生的基本观念就是和谐观,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人身心内外的和谐[1]3个方面。可见,养生最终目标强调的是一种“生命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个宏观广泛的综合概念,体现于人的自身(如躯体、体质、适应能力、思想、精神、性格、品质等)以及人与外界环境(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之间的关系。

孙晓生提出养生必须明确“三观”,即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是指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强调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社会和谐;生命观是指认识生命的本源与生命变化的规律,掌握认知生命的方法;价值观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实现养生价值的手段方法,所谓砭石银针草根树皮皆有妙用,果菜谷肉食药同源;二是树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哲学思辨精神相结合的人生价值观。

2 形神共养,身心平调

2.1 食养保身,食治疗疾,药食同源,濡养其形

孙晓生十分推崇药食同源理论,主张通过食养食疗以达到调摄形体、养生防病的目的。中华民族的饮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于《山海经》《淮南子》中就有关于通过食物疗病的记载。《史记·三皇本纪》中言及“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2],说明药(医)食同源的源流。《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东方膳食模式,是最早论述合理营养和平衡饮食的理论[3]。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和“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的食疗思想,其中相当部分治疗方药中应用“粳米、白饮、稀粥、饴糖、生姜、大枣”等食物,而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百合鸡子黄汤、苦酒汤等方剂均体现了药食同源理论的应用[4]。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对食养食疗的理论进行了完善补充,设立“食治”专篇论述饮食疗法的实践应用[5],其后宋代《太平圣惠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老老恒言》等不同时期的养生专著对食养食疗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和继承发展[6-8]。可见,食养食疗思想是有着坚实可靠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是历代医家养生防病的经验总结,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得出的智慧结晶。在此基础上孙晓生提倡两点,其一是“食养保身,先食后药,谷菜果肉,五味相宜,调和脏腑,平衡阴阳”。根据中医学理论,食物的寒热温凉、酸甘苦咸对人体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运行产生相应影响,搭配得宜则相得益彰。将食养保身的理念融合到日常饮食之中,据个人体质和地域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谨记饮食节忌、注意食物种类和性味的搭配,从而达到调和脏腑气血阴阳的目的。其二是“食治疗疾,膳辅治之,汤粥糕酒,妙用药膳,药食同源”。运用药膳同源的理论,选择国家卫计委发布的101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的药材,针对普通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不同特点,辨证施膳,制作相应的养生汤、粥品、糕点、药酒等药膳,以达到未病先防、病中调摄、病后防复的目的。

2.2 不拘一格,博采众法,中西互通,益精全神

孙晓生认为,形体调摄是养生的物质基础,而精神调摄则是养生的内在核心,只有达到躯体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才能算是完整和谐的“生命”。神是生命之主宰,形是生命之基石,两者相辅相成。孙晓生强调养生必须重视“养精、养气、养心、养神”和“养形”的有机结合,注重精神情志调摄,主张将养生学中认知生命规律的方法和理念融合到日常活动中,使养生的思想渗透到细微平凡的起居、生活、饮食、娱乐等各方面。此外,受老子“致虚极,守静笃”道家思想[9]和岭南医家葛洪“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养生思想[10]的影响,主张遵循《黄帝内经》“恬淡虚无,内守真气”“志闲少欲,心安不惧”的原则,强调保持清静安宁的心境,做到平心静气、凝神定志、神用有节、欲求有度。除了情志调摄外,还主张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精神养生,可谓不拘一格,中西汇通。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运动养生:通过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功法的锻炼,刚柔互济,形体、呼吸和意念的自然归一,达到动形养神的目的;二是雅趣养生。建议培养符合个人特点的兴趣爱好,通过书法、文学、音乐、作画、棋艺、烹饪、养育动物、培育植物、旅游观光等方式舒缓情绪、怡情养性;三是芳香养生:应用芳香植物的养生法,常用芳香本草经过现代方法提炼高浓度、香气的精油,利用人体嗅觉器官或外涂渗入皮肤深层,调理人体各系统功能。芳香养生具有传递人类与大自然信息,发挥人体潜能,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改善免疫状态,消除疲劳,舒缓神经紧张,促进细胞再生,延缓皮肤老化等功效[11];四是温泉养生。温泉养生属于自然疗法外治法的范畴,利用温泉水温度、浮力和压力的物理效应和微量元素的化学效应,结合中医三因制宜和阴阳五行规律,使浸泡温泉者达到健身舒心的活动,温泉养生能够起到舒缓心理压力、促进新陈代谢、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1]。

3 养德修身,养修并重

3.1 提倡重视道德养生

道德与养生的关系密切,道德养生具有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显著特征[12]。《庄子·天地》言: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13],意指道与德完备的人形体和精神方是健全的。道德修身有利于人的健身养性、延年益寿,一方面能够完成社会道德的调节功能,促使人们自觉服从道德规范的约束,免受不良习性与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完成个体身心和谐的调节功能,而保持一种健康的精神和心理状态[16]。孙晓生认为道德养生是养生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形和养神层次上的升华和发展。对于现代社会的人而言,养德修身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人适应社会能力和耐受挫折能力的侧面写照,同时体现了人的品格、修养和素质,反映出人是否具有健康的价值观。其道德养生要点细述如下。

3.1.1 诚意正心 《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正其心,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谓之自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正”[17]。诚意正心,是指保持真诚、恳切、正直的心性和意念,对待身边的人和对待社会保持一种理性、积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尽量避免忿怒、恐惧以及过度的欲望和忧虑等不良情绪和思想影响。

3.1.2 谦下不争 《道德经》中提出“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夫唯不争,故无尤”“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18]。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养德修身应效法这种“利物不争”的精神,保持自身宽广沉静的胸怀,宽厚待人,谦逊淡泊,抱着平和的心境,避免在金钱名利上强争好胜。社会和人际关系上没有无谓之争则没有怨怼,精神和生活自然和谐。

3.1.3 知止戒躁 《礼记·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17]。《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8]。知足知止,是指人要明确自己的能力与目标,对自我的情况和自身所处的环境要有清晰的定位。躁是指内心因欲求过盛而产生的浮躁之气,以及由此导致一系列不良情绪。只有对自我有清晰的定位,才能明了自身的生存价值,减少躁、骄、奢、糜等过度的嗜欲,从而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3.1.4 心存大义 虽然养生学强调要认知要爱惜生命、顾护身体,但面注意养生的真正意义是使人的生命得到完善满足,使生命具有正面的存在意义,并非一味单纯的为养生而“苟活惧死”,而是必须“心存大义”。人应培养心存大义的奉献精神,勿忘“忠、孝、仁、义”之美德,在必要时必须挺身而出,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4 结语

孙晓生养生学术思想不仅重视形神共养,还强调养德修身,纳入道德养生并将其作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养形、养神、养德是构成养生学术体系的三大部分,三者互相联系、层层递进、逐步升华,学术特色鲜明,值得后学者继续深入学习。

猜你喜欢

生命
水为什么能成为生命之源?
生命之树
执着旺盛的生命之花
为生命护航
生命憧憬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生命的哭啼
《柔情史》:面对成长面对生命,有时无能为力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