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湿地生态系统优化提升策略
2019-01-09范志浩周湘红
范志浩,黄 铮,周湘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1 湿地资源概况
1.1 湿地自然环境
海口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多达17 条,其中南渡江干流从西南部东山镇流入境内,于北部入海,入海口段从西向东分流有海甸溪、横沟河、潭览河、迈雅河和道孟溪;支流有铁炉溪、三十六曲溪、鸭尾溪、昌旺溪(南面溪)、美舍河和响水河。另有演洲河、五源河、荣山河、演丰东河、演丰西河、罗雅河、芙蓉河、龙昆沟和秀英沟等独流入海的河流。境内还有凤谭、铁炉、东湖、凤圮、云龙、丁荣、岭北、玉凤、沙坡等水库。全市形成了以海、河、湖、库为主体景观的城市湿地网络,孕育着丰富的湿地资源。
1.2 湿地资源数量
通过卫片识别判读结合实地调查,海口市拥有1 hm2以上规模湿地1 180个,湿地总面积34 218.5 h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4%。在湿地面积中,海岸湿地18 348.3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53.6%,主要包括潮下水生层、河口水域、红树林、浅海水域、沙石海滩、岩石海岸、淤泥质海滩7个湿地类型,是海洋和大陆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在全球变化、防风护岸、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河流湿地4 674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3.7%,包括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2个湿地类型,是海口市域地理景观中较为活跃的要素之一,在地表物质迁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湖泊湿地557.5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6%,主要为永久性淡水湖;沼泽湿地860.6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2.5%,有草本沼泽和灌丛沼泽2个湿地类型型;人工湿地9 778.1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28.6%,主要有库塘、输水河等。
1.3 湿地景观结构
在全市1 hm2以上规模湿地斑块中,线状湿地斑块119个,面状斑块1 061个,市域总体湿地斑块平均面积29 hm2,单位湿地面积14.9 hm2/km2。线状斑块主要为永久性河流,以为南渡江及其支流为主,以及其它独流入海的河流,构成了海口重要的生态廊道网络,其高度连通性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以及动植物运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状斑块主要由浅海水域、红树林、永久性淡水湖和草本沼泽等湿地组成,浅海水域分布在海口北部和东部,包括金沙湾、海口湾、铺前湾等广阔海域,是海口市湿地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红树林集中分布于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我国红树连片面积最大、种类最多、发育最好的区域;永久性淡水湖多为小面积湖泊,是由早期南渡江历次改道以及西部羊山地区火山活动形成的低洼湖泊;草本沼泽多分布于湖泊、河流、大型库塘周边,是海口市重要的生物资源库,是湿地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
1.4 湿地水源环境
水是湿地存在的基础,没有水就没有湿地。湿地在缺水状态下,极易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并最终导致湿地的消亡。因此,保障湿地水源补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海口市湿地水源补给多以综合补给为主,包括降水补给、河流补给、地下水补给等,且水源充足。经检测,海口湿地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近岸海域除东寨港红树林水质超标外,其余区域水质均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规定的相应环境功能区标准;地下水总体水位稳定,水质良好,符合或优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Ⅲ类标准,局部区域存在铁、锰等含量超标的现象。
2 湿地生态系统劣化成因分析
2.1 缺水萎缩
海口市总体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雨季分明,全市降雨多集中在5—10月,冬、春季较为干旱,河流和湖泊丰枯变化明显,在局部地区常形成“水盈为洋,水退成田”的独特景观。不规律的干、湿交替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湿地物种的种类和分布,并进一步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于导致个别湿地斑块的消失。总体而言,海口湿地不会因水资源缺乏而萎缩,但在局部地区依然存在缺水萎缩的现象。
2.2 污染劣化
水污染是我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以及运输油污的溢漏等,都会导致周边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年来海口市加大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受城市化扩张以及养殖业、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影响,部分地区任存在着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生活污水不规范堆、排放,致使水体污染的现象。据调查检测,全市受污染威胁的湿地面积为12 685.9 hm2,占到湿地总面积的37.1%,其中轻度威胁面积为12 603.2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36.8%;重度威胁面积为82.7 hm2,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0.3%。全市水体污染对湿地的影响以轻度威胁为主,总体处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但存在轻度威胁的面积比例较高,影响面较宽,在局部区域尚存在重度威胁的现象。
2.3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已成全球四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生态系统从森林、农田、河流、湖泊到岛屿等都受到了外来生物入侵的干扰和影响,尤以湿地生态系统最为严重。在海口,受外来生物入侵干扰和影响的湿地面积为455.9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3%,其中轻度干扰面积342.4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重度干扰面积113.5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0.3%。危害较为严重的湿地入侵物种主要有水葫芦、空心莲子草、大薸、飞机草、福寿螺、巴西龟、牛蛙、椰心象甲等动植物,尤以水葫芦最为严重。水葫芦在海口广泛分布于各河流的缓流区、沼泽、湖泊和库塘等湿地区域,严重侵占了原有湿地物种的生存空间,给区域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威胁。
2.4 城市扩张
快速城市化也是当今世界威胁湿地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的扩张,不仅使湿地面积逐步减少,也会导致城市湿地生境的破坏。通过分析海口湿地演进的历程,可知随着海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域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对城市湿地的影响和干扰也在不断增强。海口——史称“水城”,市域范围内河流、湖泊众多,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湿地资源的认知度不高,保护意识不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湿地被当成土方和建筑垃圾填埋场,部分湿地被直接断水填埋成建筑用地,造成部分沼泽湿地、小型湖泊湿地被填埋占用。近年来,随着城区面积的快速扩张,城区陆域建设用地供给不足,开始出现了“向海要地”的苗头,并在局部区域开始填海造地,对近海与海岸湿地造成一定威胁。
2.5 围垦造地
围垦造地也是海口湿地的主要威胁因子之一。自古以来农业发达,农民与湿地相伴而居,多年的耕作方式形成了“水退成田”的独特农耕文化现象,但近年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农业产业化程度提升,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开始出现了围垦湿地的现象。局部区域盲目围湖、围泽造田,从而导致湿地资源的不断萎缩。通过对全市湿地演变过程的分析,受围垦造地威胁的湿地面积为1 339.5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3.9%,其中轻度威胁的湿地面积为1 242.5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3.6%;重度威胁的湿地面积为97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0.3%。总体而言,随着湿地认知度的逐步提升,围垦造地多以季节性利用为主,重度威胁或不可修复的围垦现象较少。
3 湿地生态系统优化提升策略
3.1 完善湿地资源监测体系
3.1.1 开展全域湿地资源调查
湿地资源调查是开展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基础,首先必须通过调查分析,摸清全市的湿地资源家底,掌握市域范围内的湿地资源数量、类型、分布及其环境现状,把握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开展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湿地类型、湿地面积、斑块形状及其分布等资源要素,地形、气候、土壤、补给水源的水文和水质等环境要素,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状况以及湿地保护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等。同时,结合调查,建立全市湿地资源数据库,形成全市湿地资源“一张图”。
3.1.2 完善湿地资源变更调查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湿地资源也将在不断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中发生变化,为及时掌握全市湿地资源的变化动态,采用遥感判读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每年定期对湿地资源的斑块形状、湿地面积、植被类型、补给水源、保护利用等易变信息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依据结果,变更完善湿地资源数据库,修正湿地资源“一张图”。为海口市各级政府以及湿地管理部门提高湿地监管能力,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优化湿地保护利用政策提供支撑。
3.1.3 建立湿地资源及环境监测体系
依据全市湿地“一张图”,结合全域湿地资源调查,按照不同湿地类型以及湿地保护利用状况,分别设置定点监测样地,定期对湿地状态指标和影响湿地状态的相关指标进行定位监测。状态类指标包括:湿地类型、湿地面积、气象要素、水文水质、湿地土壤、湿地植被、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等。影响湿地状态的相关指标包括:湿地区域的人口密度、农业种植结构及农药化肥施用情况、水产养殖及渔业状况、旅游情况、污染排放等。重点监测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白水塘湿地公园、南渡江干流及其支流以及部分有代表性的湖泊和沼泽湿地。
3.2 建立湿地资源保护体系
3.2.1 建立湿地保护地体系
在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的基础上,依据湿地“一张图”,根据全市湿地生态区位的重要程度及其保护价值,构建市域湿地保护地体系。在已划定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省级湿地保护区的基础上,将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特征或者属于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鸟类及水禽的繁殖地、越冬地以及迁徙路线上的主要停歇地;具有特殊保护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天然湿地;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科学文化价值、自然景观优美等条件的湿地纳入海口市级湿地保护地的范畴,并依据其规模,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小区或湿地公园,实行挂牌保护,以形成海口市湿地保护地体系。
3.2.2 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
湿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湿地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严格保护的区域,是维护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生态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依据湿地“一张图”,通过与国家和海南省主体功能区、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种子资源保护区等规划图进行叠加分析,准确把握各湿地斑块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性,划定海口市湿地生态保护红线,以实现精准管控。
3.2.3 完善湿地保护名录
为切实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依据湿地资源调查监测、湿地保护地体系、湿地生态保护红线,以相对完整的湿地斑块为规划单元,将全市湿地划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海南省重要湿地、海口市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并明确湿地名称、湿地类型、湿地范围、红线范围、管理级别、责任区域等信息,以规划制定海口市湿地保护名录。同时,依据湿地保护名录,对除一般湿地以外的所有重要湿地实施挂牌保护。
3.3 制定湿地分级管控措施
3.3.1 重点湿地管控措施
在海口湿地中,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批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也是海南省唯一被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滨海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内保存有面积较大、生长良好的红树林。加强东寨港湿地保护,对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保护区湿地管控措施如下:一是对保护区核心区实施绝对保护,禁止一切人为生产经营活动,严禁改变湿地用途;二是对保护区缓冲区可在加强保护管理的基础上,科学开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科研、试验等活动,包括红树林生态修复、水禽观测研究、潮位观测、水禽保护宣传教育等,但不得改变湿地用途;三是对保护区实验区可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适当开展人工造林及林分抚育,以促进生态系统修复,同时允许在实验区内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等活动。
3.3.2 其它自然湿地管控措施
海口境内的自然湿地主要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类型,总面积2.4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71%。对改善海口气候、调蓄洪水、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障海口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切实加强对境内自然湿地的保护管控。具体措施有禁止围垦、填埋自然湿地或者擅自改变湿地用途;严禁向湿地排放污水、废水及其它污染物;不得擅自截断湿地水源,严禁在湿地内挖砂、取土、开矿;严禁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鱼类洄游通道;严禁采挖野生植物、猎捕野生动物;不得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工程建设确需使用湿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按标准给予补偿;临时占用湿地期限不得超过2年,并及时进行生态修复。
3.3.3 人工湿地管控措施
海口境内的人工湿地主要包括:输水河渠、库塘等,现有人工湿地0.98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28.6%。人工湿地是湿地资源的重要补充,是海口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口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实施必要的保护。具体措施有严格按照湿地的规划建设目的和要求进行管理,不得随意破坏或改变湿地用途,禁止向湿地排放污水、废水及其它污染物;工程建设使用湿地,必须由相应主管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3.4 实施湿地生态精准修复
3.4.1 整治污染源
开展湿地污染普查,在查明污染源的分布、污染物的种类、产生量、排放量等相应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手段,结合相应技术措施对污染源进行彻底整治。同时结合普查,设置湿地污染监测点,定期对湿地污染进行监测管理,切实加强对湿地周边汇水范围污染排放的监督管理。
3.4.2 实施退塘(地)还林(湿)
针对海口局部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围垦造地、围塘养殖等不合理利用方式的干扰和影响,通过实施生态补偿、转移安置、引导就业等措施,逐步减轻周边农民对湿地区域围垦造地和围塘养殖收益的依赖,并逐步实施退塘(地)还林(湿),以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3.4.3 实施人工促进生态修复
在江(河)两岸和湖泊周边的浅水区域种植水生植物,以优化江(河)湖滨区域水生植物群落。结合临水自然江(湖)岸带保护措施,实施沿江(湖)岸坡植被修复,恢复岸坡植被,促进岸坡植物防护。对红树林湿地区域因灾损毁的红树林枯立木、病腐木进行清理,并依据区域原有红树林的生境特征,对因灾形成的林窗或空隙地进行补植,以促进红树林生态修复。
4 结语
鸟择林而栖,人择水而居,自古以来,人们乐水而居,逐渐演变成了如今临江、临海、临湖的大小城市。对于城市而言,湿地已不仅是城市的景观,更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步聚集,城市范围日益扩张,城区地价日益高涨,侵占湿地空间、污染湿地环境、不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等现象随之而来,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干扰也逐步增加。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和利用好城市湿地,做到“水因城而活、城因水而兴”,是城市生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海口市拥江临海,湿地类型多样,湿地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湿地城市。减轻或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干扰,促进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海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