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森林资源监测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9-01-09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2期
关键词:林地森林资源安徽省

冯 伟

(安徽省木竹检查管理站,合肥 230001)

近年来,安徽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紧扣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建立林长制等林业中心工作,坚持强化管理、健全制度、优化服务,着力构建科学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上水平、有突破、见成效,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 “双增长”,为推进生态文明和林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安徽省森林资源监测现状

1.1 基本发展历程

安徽省早期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主要侧重于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和动态的调查,长期依赖于罗盘仪、皮尺、测高器等传统工具,调查手段和技术水平均比较落后;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引进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3S”高新技术手段;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要求,增加了生态监测内容,把森林生态功能、森林健康、生物多样性等反映生态状况的指标纳入监测范围,建立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的基本框架,综合监测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满足林业改革发展越来越广泛的信息需求。

1.2 安徽省森林资源监测基本体系

我国现行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主要是: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1]。此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年来组织开展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即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形成的林地“一张图”数据库基础上,按年度开展的林地范围、林地保护利用及林地管理属性等变化情况的调查。

安徽省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严格执行国家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体系,自1976年开展第一次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以来,已完成9次复查;自第三次复查起,固定样地数均维持11 678个,其中林业用地样地3 705个(测树样地1 644个),非林业用地样地7 973个[2]。安徽省二类调查至今已完成4次,最近的一次二类调查完成于2014年。此外,安徽省2012年、2013年纳入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自2016年度起,林地变更调查实行常态化,每年进行一次。

1.3 安徽省森林资源监测最新成果

安徽省的林地“一张图”初步建成于2012年,经过年度变更调查的不断完善,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各个尺度上的无缝拼接,形成了包括遥感影像、地理信息、林地图斑与林地属性信息为一体的林地“一张图”,将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实现数字化。为建立以规划管地、以图管地的林地动态管理模式,实现林地和森林资源监管由点到面的战略转变,进一步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实现林地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安徽省自2017年起先后开展了“森林资源年度监测及“森林资源一张图”应用试点” “安徽省林长制建设LiDAR技术辅助森林资源动态监测试点”和“安徽省森林资源一张图(LiDAR结合其他遥感技术)应用项目”等省级森林资源监测重点项目,探索建立基于LiDAR等多源数据的森林蓄积年度动态监测体系,创新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方法,对安徽省森林资源管理和林长制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3]。

2 安徽省森林资源监测存在问题

2.1 经费不足,信息采集能力偏弱

森林资源监测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当今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以遥感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安徽省森林资源监测长期经费投入不足,多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在外业补充调查和现地验证时使用的设备比较陈旧,调查方法仍然以传统手段为主,缺乏与“互联网+”林业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工作效率低,信息采集能力受限,与现代林业管理和林业智能化网络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截至目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均没有建立多种来源途径的基础地理信息和遥感影像等资料中心,大部分相关数据依然依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3S技术”、模型和数据库等各项技术仍处在较低的应用水平,特别是集成应用没有形成统一的应用技术规范,尚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2 监测结果时效性和协同性较差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每年复查1/5省份,每个省份5年复查一次。安徽省在历年复查工作中均是第一批复查省份,因此,当清查成果发布时,已经是3年前甚至是5年前的清查结果,数据实用性差,也无法与其他省份进行横向比较和评价。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的监测周期难以满足目前年度出数的要求,监测成果时效性差[4],既无法反映森林资源的现实状况,更无法对各地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实施有效监管和评价。

国家和省级的宏观决策往往以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为依据,而各地林业规划和经营方案大多以地方二类调查成果为基础编制。由于两类调查监测方法和调查时间的差异,客观上是存在着不一致的两套数据,导致国家、省和地方的决策和实施产生断层,规划与计划不符,管理与经营脱节,直接影响各级政府林业政策措施的落实[5]。

2.3 基础数据支持不足

由于基层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调查方法粗放落后、林业专项调查和监测工作滞后,安徽省森林资源监测工作还没有建立系统的调查机制,依然无法保证及时有效的获取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监测数据。虽然安徽省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森林资源监测试点项目的实施,为科学获取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成果探索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但客观数据在全省范围内支持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时效性较高的高分遥感影像及其它基础数据,对县级林业部门上报的资源变化线索进行数量和变化范围的确认;二是缺少固定年份的遥感卫片、激光雷达等数据,对测树因子进行修正;三是未建立固定试验场站,无法进行长期验证;四是缺少足够数量且空间位置精准的样地数据,未能实现对不同类型森林蓄积动态变化的反演。

2.4 监测成果横向衔接和协调不够充分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资源监测趋势是建立数据共享大平台,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跨层级、地域、系统、部门和跨行业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但目前安徽省森林资源监测信息成果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依然薄弱,且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监测目标、内容、标准和方法不同,森林资源监测成果与自然资源部门、农业部门、水利部门等其它行业主管部门的监测数据成果呈现多源性、多样性、多态性等特征,无法协调统一,形成信息孤岛的问题已非常突出;二是林业部门内部的资源监测数据无法有效衔接,传统的“二类调查”成果、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天然林区划界定成果与林地变更调查成果无法协调统一;三是机构改革后,从其它行业主管部门移交的各类重要自然保护地监测成果与林地变更调查成果无法协调统一;四是各地各自为政,各建系统,造成了现有的森林资源信息系统都是孤立的、分散的、封闭的系统框架,互相之间难以实现监测信息成果共享。

3 对策建议

3.1 增加投入,提升监测工作水平

结合“增绿增效”及“林长制”等林业重点工程和制度的实施,对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森林资源监测软硬件及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密切结合一线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打造适应现代林业发展,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科学化、信息化的县级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同时,总结近年来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以日常变更调查为基础,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落实工作经费,加强队伍建设,有计划的定期组织开展各类调查,及时科学地进行森林资源档案更新。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改进野外作业装备、数据采集和分析存贮设备,增强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能力,带动各地基层森林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省域森林资源监测工作质的飞跃。

3.2 创新监测理论,提升技术方法

以侧重森林面积和蓄积监测、数理统计抽样设计为核心的传统监测理论和技术方法,已经无法胜任现代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要求,急需创新。一是科学制定监测指标和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在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信息交换平台基础上,将森林资源各类监测的现实信息和历史数据联系起来,全面加以统计、分析和评价,从根本上解决监测信息时效性、协同性差的问题;二是推动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方法创新,把森林资源监测各种技术有机结合、集成应用,大力引进、消化和吸收“3S”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装备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综合集成应用遥感、GPS以及红外、激光等测量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和移动端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开发适宜基层调查人员的数据采集实用工具,降低监测技术门槛,提高信息采集能力;三是加快省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有关林业重点项目的实施,明确森林资源监测高新技术作用地位、应用方法、技术要求和管理办法,为推进监测技术进步提供保障。

3.3 完善“森林资源一张图”,充实基础数据

通过不断引入新技术,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以及必要的外业补充调查,逐步实现“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和森林资源真实状况相匹配,保证“森林资源一张图”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从而推进“森林资源一张图”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以促进森林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是要依托省级森林资源监测单位,联合国家、社会和其它部门的力量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强省级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支持力度,保障“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的持续更新和完善;二是建立由森林资源监测专家、熟悉县级森林资源状况且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林业工作者、相关科研机构的技术专家组成的省级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专家库,吸纳其它自然资源监测部门的相关专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论证和交流,依托国家实施的大数据发展战略,建立共享大数据平台,构建省级森林资源信息共享体系,从而有效保障 “森林资源一张图”等森林资源监测成果能够内部协调、外部共享。

猜你喜欢

林地森林资源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森林资源及其保护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如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措施研究
绿水青山里的奋斗足迹之森林资源督查
图片新闻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