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2019-01-09王功芳李道新田风雷刘益平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2期
关键词:保护区技术人员监测

王功芳,李道新,田风雷,刘益平

(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湖北 宜昌 443000)

1 保护区概况

大老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境内,长江三峡之一西陵峡的左岸,在110°51′08″—111°00′26″E和30°52′35″—31°07′24″N之间,总面积14 225 hm2。保护区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区域,是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地的分界线,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典型和关键地区;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北缘——暖温带南缘气候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北缘的过渡性气候类型,温暖湿润,季相鲜明;保护区以保护和恢复中亚热带山地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为主,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兼有“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2 科研监测现状

2.1 与外界合作状态良好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老岭保护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的下属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三峡大学等开展了广泛合作,建立了产学研教学基地,先后有1万多名大学生来大老岭进行教学科研实习,累计有100多名博士(硕士)生完成了以大老岭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通过合作为建设保护区提供科研能力、培养人才以及解决保护区的发展与保护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成果显著

保护区已收集了陆生植物标本12 000余份,水生生物标本300余份,苔藓植物标本1 150份,林木种子标本313份;建立了长期定位观测的森林群落样地2 hm2、植物群落种子雨观测样地1 hm2,及珍稀植物保护与研究基地15 hm2;建立了三峡库区不同海拔梯度气候气象自动观测站;保护区还是全国鸟类环志监测站、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森林资源监测大老岭基层站,并承担相应的监测任务。另外保护区还多方争取创建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林业科普基地”,为推广普及和展示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成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研究课题方面,保护区独立承担完成了“长江三峡地区优良用材针叶树种试验示范”和“日本落叶松无性系品比试验”等宜昌市级科研项目,参与完成了“高山珍稀树种繁殖研究”“华山松地理种源试验”“落叶松种和种源选择试验研究”等国家和原林业部科研课题,与北京大学合作完成了“地形影响下的森林干扰及其植被响应”“地形对种子扩散和幼苗补充过程影响的机理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课题任务。在科技成果方面,以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发表的研究论文共计138篇、学术专著2部,累计取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18项。

3 科研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科研能力薄弱,监测设备落后

保护区内设有科研监测科,但是人员编制没有到位,实则名存实亡,导致科研监测工作无人管理也难以有效全面开展。保护区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37名,但真正从事专业技术相关工作的不足15人,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从事于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保护区现有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有博士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的9人,2者仅占技术人员的27%,且人员结构不合理,科研力量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上缺乏各层次的专业知识培训,人员综合能力提高缓慢。

保护区严重缺乏科研仪器和监测设备,现有的仪器设备大多是一些进行森林资源调查、测量等活动的简单工具,陈旧落后,难以满足当前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开展的需要,导致很多监测活动无法有效开展,严重影响着科研监测能力建设和科研水平的发展。

3.2 缺乏技术手段和数据系统

随着保护区功能的强化,资源保护和科研监测成为保护区的首要职能,大老岭保护区目前缺乏完善的巡护和监测体系,不能有效的对生境状况和野生动植物种群变化进行监测。保护区成立以来,尽管先后开展了一些基本调查,但不够深入、全面和系统,且技术手段十分落后,使得保护区的本底资源调查欠缺深度、系统性不强。由于没有全面系统的进行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本底调查工作,社会经济和野生动物资源数据严重缺乏,以及对重点保护对象的种群分布和动态掌握不清,严重制约了保护工作科学深入、有效全面的开展。

3.3 缺乏自主科研监测成果

保护区现有的科研监测项目主要是与各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的科学研究及考察活动,保护区自身的科研监测专项规划以及科研监测系统一直没有编制和建立,保护区现有技术人员很难真正参与到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组织的考察研究活动中,多是充当着向导的角色,加上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定向培养的意识等因素,导致保护区缺乏独立完成的科研监测成果,保护区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亟待提高。

4 科研监测发展建议

4.1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是首要任务

一是优化现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把其中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技术人员不断充实到科研监测基层去从事科研监测工作;二是通过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监测活动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高学历技术人才的优势来对培训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和监测方法,充分提升科研监测基本知识和技术手段;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基地群优势,将能够担当课题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的技术人员,送到相关合作科研院校进行跟班培训学习,培养自主拔尖人才;四是引进必需的紧缺高精深专业人才,以提升保护区科研监测队伍的综合实力,推动保护区科研监测、课题研究的全力进步;五是拟定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计划,通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鼓励他们积极深造,树立良好学风,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促进横向联系与交流,培养成一批专业结构合理、技术水平先进的科研监测中坚力量和技术带头人。

4.2 编制总体规划方案是重要任务

编制大老岭保护区科研监测总体规划,明确科研监测技术目标和任务、确定工作原则、拟定科研监测项目内容、制定科研人才培训计划、科研档案管理规范、科研监测工程建设规划等专项内容,总体规划方案审批后严格按照科研监测总体方案拟定各年度工作计划并逐步实施;立足资源现状,明确监测重点,紧紧围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鸟类环志研究、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冰冻灾害恢复监测、生态环境因子监测、社会经济调查与监测等内容,开展卓有成效的监测活动,突出保护区科研监测活动的特色和亮点;做好科研监测设施设备与工程建设布局规划,规划建设科研监测管理中心、修建气象站、建立水文观测站、修建野生动物救助站、修建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基地等基础设施,规划购置必备的监测设施工具、科研仪器设备等,以适应新时期保护区科研监测的需要,保障保护区科研监测活动有序开展。

4.3 提高科研监测综合协调能力迫在眉睫

一是有效搭建好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平台,根据科研监测总体规划方案逐步落实相关科研监测任务到人,提高科研监测工作平台的透明度、公正性;二是要充分调动科研监测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科研监测绩效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渗透到科研监测一线和基层开展科研监测活动的具体工作;三是保护区科研监测科应具有统筹兼顾、上下策动、里外沟通、事无巨细的大局意识和综合协调组织能力,切实做好科研监测工作的引导、协调、组织及后勤保障和服务等工作;四是引进先进的科研监测和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形式,根据科研监测项目和科研课题研究的需要,明确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开放式合作关系,集中力量重点攻关,有效推进保护区科研活动能力建设;五是鼓励科研技术人才下一线到基层开展科研工作,既可充实了一线的资源管护人员、参与资源保护工作,又可以组织实施科研监测活动和科研课题研究。

猜你喜欢

保护区技术人员监测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浅析科研单位技术人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