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青龙汤方证浅析及在治疗癌性发热中的应用

2019-01-09王营营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青龙汤水气干姜

王营营 李 仝 胡 菱

导师李仝教授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肿瘤血液科主任,为北京市第二批“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确定的“首届北京复合型中医药学术带头人”,并有诸多肿瘤学术界重要兼职。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医、教、研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使用经方治疗肿瘤、血液疾病及内科杂证,疗效显著。下面我们结合李仝教授应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肿瘤热验案,对小青龙汤方证进行浅析。

1.小青龙汤证的经典注释

“小青龙汤”出自后汉张仲景《伤寒论》,为外感风寒、内有停饮之咳喘而设。历代《伤寒论》注家众多,各有千秋。本文选择历代公认的注释中肯、切合临床实用的注家注文,加以阐释。《伤寒论》中记载治疗“表不解兼水证”—小青龙汤证的条文有两条,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40条和41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注家注文择要:

金代成无己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针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之谓也。与小青龙汤发汗、散水。水气内渍,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

清代尤在泾曰:“表寒不解,而心下有水饮,饮寒相抟,逆于肺胃之间,为干呕发热而咳,乃伤寒之兼证也。夫饮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各随其所之而为病,而其治法,虽各有加减,要不出小青龙之一法。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细辛、干姜消内积之寒饮,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相格耳。”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41条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金代成无己言:“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清代柯韵伯言:“水气在心下则咳,为必然之症。喘为或然之症,亦如柴胡汤症。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咳与喘,皆水气射肺所致。水气上升,是以不渴。服汤已而反渴,水气内散,寒邪亦外散也。此条正欲明服汤后渴者是解候。恐人服止渴药,反滋水气,故先提不渴二字作眼,后提出渴者以明之。服汤即小青龙汤。若寒既欲解,而更服之,不惟不能止渴,且重亡津液,转属阳明而成胃实矣。能化胸中之热气而为汗,故名大青龙,能化心下之水气而为汗,故名小青龙。盖大青龙表症多,只烦躁是里症;小青龙里症多,只发热是表症。故有大小发汗之殊耳。发汗、利水是治太阳两大法门。发汗分形层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浅深。故发汗有五法∶麻黄汤汗在皮肤,乃外感之寒气;桂枝汤汗在经络,乃血脉之精气;葛根汤汗在肌肤,乃津液之清气;大青龙汗在胸中,乃内扰之阳气;小青龙汗在心下,乃内蓄之水气。其治水有三法∶干呕而咳,是水在上焦,在上者发之,小青龙是也;心下痞满,是水在中焦,中满者泻之,十枣汤是也;小便不利,是水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五苓散是也。其他坏症、变症虽多,而大法不外是矣。”

清代尤在泾言:“内饮外寒,相得不解,气凌于肺,为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如上条之证也。是必以小青龙外解寒邪,内消水饮为主矣。若服汤已,渴者,是寒外解而饮内行也,故为欲解。‘小青龙汤主之’六字,当在‘发热不渴’下。或问水饮之证,或渴或不渴云何?曰:水积于中,故不渴也。其渴者,水积一处,而不得四布也。然而不渴者,常也;其渴者,变也。服小青龙汤已而渴者,乃寒去饮消之常道也。”

2.小青龙汤主证与病因病机

通过复习小青龙汤证经典条文及注家的注释,并结合历代医家临床经验及导师的临床体会,我们不难归纳出小青龙汤的主证:咳嗽、喘息、发热、咳吐清稀泡沫痰、背恶寒;外伤于寒,故有发热、恶寒(多为背恶寒,且多为后背一巴掌大小区域恶寒,背为阳位,寒伤阳)症状;内有停饮,而饮为阴邪、性寒,饮停心下,上逆则吐涎沫;饮邪射肺,肺气失宣,故咳喘;外寒内饮,寒、饮均为阴邪、性寒,则痰多清稀。所以,咳喘、痰多清稀是寒饮咳喘的主证;吐涎沫是饮停心下的主证。在经典条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伤寒心下有水气”中,张仲景明确阐明了小青龙汤证的病机:外感风寒、内有停饮是其病机关键。分析其病机,一是外感寒邪,即“伤寒表不解”,临床表现为“发热而咳”“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寒邪外束导致的恶寒、身疼痛等也为常见症状;二是内有寒饮,即“心下有水气”,临床表现为“干呕”“不渴”“咳”“咳而微喘”“吐涎沫”,临床也常出现面色青灰色、畏寒、水样痰等临床表现。综上所述,外寒内饮是小青龙汤证的病机关键。

3.小青龙汤药物组成与配伍分析

小青龙汤方药用“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对于用药思路,金代成无己言:“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清代尤在泾论曰:“大青龙合麻、桂而加石膏,能发邪气除烦躁。小青龙无石膏,有半夏、干姜、芍药、细辛、五味,能散寒邪行水饮。而通谓之青龙者,以其有发汗蠲饮之功。夫热闭于经,而不用石膏,汗为热隔,宁有能发之者乎?饮伏于内,而不用姜、夏,寒与饮抟,宁有能散之者乎?其芍药、五味,不特收逆气而安肺气,抑以制麻、桂、姜、辛之势,使不相惊而相就,以成内外协济之功耳。”提及小青龙汤加石膏汤方,《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谓:“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加石膏者,因多一烦躁症状。清代沈明宗曰∶“风寒之邪,入于营卫,挟饮上逆,则咳而上气也。烦躁而喘,肺气壅逆,谓之肺胀,即肺痈未成之初也。”。清代尤在泾曰∶“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

刘渡舟教授分析、总结小青龙汤方证特点,高屋建瓴,中肯实用,指出:“方中用麻黄发散风寒,平喘利水;配桂枝,可增强通阳宣散的功能;干姜、细辛可散寒化饮;半夏祛痰降逆;甘草扶正和中;恐辛散太过,耗伤正气,故用五味子酸收,以保肺肾之气,助以芍药酸收微寒,敛阴而防动血,如此配伍,可使邪去而正不伤。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配合使用,以温散肺饮,止咳平喘,这也是仲景治咳喘药物配伍的一个特点。”。

4.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李仝教授治疗癌性发热验案分享

患者徐某,女性,50岁,因“阴道不规则出血1个月”入住肿瘤医院,完善检查后拟诊“宫颈癌”,行“LEEP术”,术后病理确诊“宫颈中分化鳞癌”,正进行放化疗中。10天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持续在38.5℃左右,使用退热药物,体温可下降,随即升高,患者痛苦异常。西医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范围,未发现明确感染灶。曾换用多种不同级别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未见下降,拟诊“癌性发热”。遂请李仝教授会诊。症见:发热、畏寒,测体温38.6℃,发热无定时,时有寒战,发热时伴心悸、头痛、关节疼痛不适,后背部发凉,咳嗽,发热时甚,无痰,口干不欲饮,腹胀,食欲差,患者诉当发热时咽喉至剑突部自觉寒冷不适,睡眠差,小便不利,大便稀,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浮滑。李仝教授询问病史、查看病历、查体、察舌按脉后指出:此患者之发热中医属“外感发热”,西医属于“癌性发热”,中医辨证为外寒内饮,拟外散风寒、内化水饮之法,处方为小青龙汤加味:生麻黄12g、炒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白豆蔻10g(后下)、炙甘草6g、干姜15g、细辛3g、五味子6g、桂枝12g、姜半夏12g、白芍15g、车前子10g(包)、炒白术15g、枳实10g、荷叶10g、青蒿12g、桃仁12g、泽兰15g、生牡蛎15g(先煎)、焦六曲10g、焦麦芽10g、焦山楂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次日热退,症状缓解,之后进行放化疗过程中,未再次出现发热症状。

病案分析:李仝教授结合患者症状、舌脉,辨证为外寒内饮证,以小青龙汤为主方临证加减,方中麻黄发散风寒,平喘利水,配桂枝可增强通阳宣散的功能;干姜、细辛可散寒化饮;半夏祛痰降逆;甘草扶正和中;恐辛散太过,耗伤正气,故用五味子酸收,以保肺肾之气,助以芍药酸收微寒,敛阴而防动血,如此配伍,可使邪去而正不伤。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配合使用,以温散肺饮、止咳平喘,这也是仲景治咳喘药物配伍的一个特点,根据患者兼症,在小青龙汤方基础上加减,患者舌淡胖,有齿痕,水滑苔,脉浮滑,加三仁汤,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三仁汤中,杏仁兼有止咳平喘之效,加桃仁、泽兰加强活血利水之功,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患者食欲差,脘腹胀满,加枳术丸以消食健脾、渗湿止泻,配焦三仙以加强健脾消食之功,患者睡眠欠佳,配生牡蛎重镇安神,又兼有收敛固涩,恐利湿太过。辨证用药准确,疗效显著。

5.结语

患者确诊为“宫颈癌”,正接受放化疗,持续低热10天,西医因抗生素不断升级、抗感染治疗无明显效果,请李教授会诊,寻求中医药治疗。李教授根据患者发热、畏寒,咳嗽、口干不欲饮、头身疼痛辨证为风寒表证,患者后背部发凉、咽喉至剑突部自觉寒冷不适,后背部为阳位、胸中易成阴邪盘踞之地,寒冷、发凉均为寒饮内停阴邪作祟之征,辨证为寒饮内停,再根据不欲饮食、腹胀辨为脾胃气虚。遵《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之旨,又根据清代柯韵伯言:“水气在心下则咳,为必然之症。喘为或然之症,亦如柴胡汤症。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方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因肺病日久,子盗母气,“谷入于胃不能散其精,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故合用三仁汤,能宣上、畅中、渗下以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患者为“宫颈癌术后,放化疗中”,手术及放化疗均易伤及后天之本—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司,食积停滞,郁而生热,故见不欲饮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加枳术丸健脾消痞、渗湿止泻。患者食欲差,饮食不消,配合焦三仙增强健脾消食之功,方中焦麦芽有很好的消化淀粉类食物的作用;焦山楂善于治疗肉类或油腻过多所致的食滞;焦神曲则利于消化米面食物。三药合用,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

总之,小青龙汤为《伤寒论》经典方剂,只要做到辨证准确、加减用药得当,临床上多能效如桴鼓。李仝教授这则运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验案为我们诠释了辨证施治的魅力所在,也再次为我们后学指明了“读经典、多临证。”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小青龙汤水气干姜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应用效果观察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我用小青龙汤的故事
姜有干鲜,不可混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