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人群对蘑菇不耐受状况研究
2019-01-09梁庆华李谭送周博锋何本进利荣乔朱松山吕玥茜蒋美媛
黎 华 梁庆华 李谭送 周博锋 杨 泽 何本进 利荣乔 朱松山 吕玥茜 陈 晖 蒋美媛 黎 静※
食物不耐受是指某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引发的迟发型免疫反应[1],导致人体出现或轻或重的不适症状。本实验主要是研究广西地区蘑菇的不耐受情况在不同年龄层次、性别及民族中的差异分析。食物不耐受可表现为全身某些器官及系统的症状和疾病,如胆囊炎、肠易激综合征、结肠息肉、胃炎及消化道溃疡等[2]。由于食物不耐受引发的机体反应没有特异性,且比较隐蔽,所以有些人的身体长期受此侵害却浑然不自知[3]。本文基于课题前期已经研究的关于广西籍老年人对十四种常见食材的耐受情况,发现广西地区老年人对蘑菇不耐受的阳性率颇高,故特地设计了此补充实验,以了解广西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民族人群对蘑菇的不耐受情况。本次研究主要对广西地区500例到医院就诊的门诊患者进行蘑菇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分析,探讨广西人群对蘑菇不耐受的状况。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就诊的患者500例,年龄分布3~98岁,平均年龄69.05±18.34岁,其中男性268人,女性232人。按年龄分组,60岁以下为非老年组,共100例,60岁及以上为老年组,共400例;按民族分组,汉族共390例,少数民族共110例。
1.2 试剂和仪器 试剂采用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HOB)。实验过程使用的仪器:全自动洗板机(Rayto,RT-3000);酶标分析仪(Rayto,RT-6100);数显混匀器(爱林,WZR-H6000);TL型电热恒温水浴箱(天力,600-B)。
1.3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读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广西地区500例患者空腹血清中蘑菇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实验原理:把50μl血清加到已经包被有14种食物抗原的微孔里,使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然后洗板除去未被结合游离的抗体,加入结合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抗人IgG抗体,使之与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发色底物体TMB,使其产生蓝色显色反应。反应终止后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值,吸光度值的大小与待检抗体含量的三次多项式呈线性关系(Y=AX3+BX3+CX+D),其中X表示样本或阳性对照的标准活性(U/mI),Y表示样本或阳性对照的吸光度。食物特异性IgG参考值为<50U/mI,即当食物特异性IgG值<50U/mI时,判断为阴性,当食物特异性IgG值≥50U/mI时,判断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之间蘑菇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结果分析 老龄组年龄分布为60~98岁,老龄组平均年龄为76.88±8.97岁;非老龄组年龄分布为3~59岁,平均年龄为37.77±11.59岁;老龄组蘑菇抗体阳性率为19.5%(78例),非老龄组蘑菇抗体阳性率为14.0%(14例),两组间抗体阳性率未见统计学差异(χ2=1.612,P=0.204)。
2.2 不同性别之间蘑菇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结果分析 研究对象中男性组共有268例,最小年龄是14岁,最大年龄是98岁,平均年龄为68.77±18.97岁;女性组共有232例,最小年龄是3岁,最大年龄是95岁,平均年龄为69.38±17.61岁。男性患者蘑菇抗体阳性率(19.4%)与女性患者蘑菇抗体阳性率(17.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7,P=0.534)。
2.3 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蘑菇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结果分析 汉族共有390例,最小年龄是16岁,最大年龄是98岁,平均年龄为72.01±16.39岁;少数民族共有110例,最小年龄是3岁,最大年龄是92岁,平均年龄为58.58±20.93岁。汉族组蘑菇抗体阳性率为18.7%,少数民族组蘑菇抗体阳性率为17.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
3.讨论
“别人的美食,自己的毒药”,当我们在感慨“舌尖上的中国”大型纪录片给我们带来的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饕餮盛宴时,我们也同样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舌尖上的健康”[4~7]。食物不耐受被称为食物的不良反应,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问题[8]。食物不耐受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9]。2013年据世界变态反应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22~25亿人受食物不耐受的影响,而且数量还在增长。蘑菇为老百姓餐桌上较常出现的食材,它对于某些人是会产生不耐受情况的,或轻或重。若有人不知道自己对蘑菇不耐受而长时间食用,那将会对其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对于检测出阳性的患者,目前较好的应对策略就是进行相应的饮食调整,禁食或少食蘑菇,避免让不适宜的食物持续损害机体。
目前食物不耐受的机制受到广泛认可的是Fooker博士阐述的机制[10]:食物进入消化道后,理论上应当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甘油和单糖,但实际上许多食物因为缺乏相应的酶而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在肠道内被当做外来物质识别,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分解产物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或堵塞肾脏的滤过结构,引起组织发生炎性反应,肾小球滤过压升高,继发血压升高,血管壁扩张和胆固醇沉积等,可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常见的有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皮疹、头痛、哮喘,肾小球性肾炎、脂肪肝、冠心病等,多为慢性症状,常被忽略[11,12]。
此次研究结果虽然提示广西地区人群对蘑菇不耐受情况与年龄、性别、民族无明显相关性,但是广西地区人群对蘑菇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高达18.4%,也应该引起大家足够重视。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并不是只有海鲜或者其他蛋白质含量高的肉类、奶类才会发生食物不耐受,植物类食材一样可以发生食物不耐受,而且阳性率还不低。建议大家,如果条件允许在体检时可以按照个人的饮食爱好适当选择食物不耐受检测,用科学的参考依据为自己和家人提供健康饮食,可以更加有效预防食物不耐受相关疾病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地区人群蘑菇不耐受率为18.4%,不同年龄、性别、民族间蘑菇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广西地区人群蘑菇抗体阳性率与邓辉[12]、曾晓丽[3]等的研究结果不完全相同,原因一:本课题设计是以广西地区老年人为主要研究对象,所纳入的人群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补充实验时才得以增加100例非老年人,所以在研究对象的年龄方面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原因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特别是壮族最多,他们大多保持着当地特有的饮食习惯;原因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富含硒的土壤以及在由红水河灌溉的田地里培育出来的蘑菇,它所含微量元素与别的省份的蘑菇并不完全相同;原因四,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纳入的研究对象人数较有限,所得实验数据相对较少,故难免出现一些偏差,期待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