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无抗饲料研究进展

2019-01-09刘宏伟廖阔遥

猪业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寡糖益生菌添加剂

刘宏伟,廖阔遥,张 浩,苏 宁*

(巨星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抗生素在畜牧养殖中具有促生长、防疾病等方面的功能,因而被广泛使用。据报道,全球90%的抗生素被应用于食用动物上,我国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 万吨,出口3 万吨,其余自用(医疗和农业使用),人均消费量138 g(美国仅13 g),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药物残留,影响饲料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由于药物残留的问题,我国肉食品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0.9% ~1.2%[1]。 另 外,2019 年7月10 日,我国农业农村部第194 号公告正式发布,标志着12 种促生长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历史舞台,我国正式施行“饲料禁抗”政策。对此,文章对猪无抗饲料的研究进行阐述和思考,同时也是为无抗猪肉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1.1 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形成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生素不存在耐药现象,尤其在动物中长期使用低于治疗剂量的抗生素(如预防剂量和促生长剂量)时可加速耐药菌的产生。研究人员从加拿大亚伯达省抽取了90 个猪场的1 322 份猪粪样品进行了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发现样品中有87.4%的大肠杆菌对一种或某几种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对四环素、新诺明和链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比例分 别 为78.9%、49.9% 和49.6%[2]。研究认为,有20 种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可产生抗生素耐药性,其中12 种细菌不能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剩下8 种细菌虽然可以通过食物链转移,但其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只有1%,甚至更低,在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只有0.5%[3]。耐药菌一旦产生,它可在动物间传播,将使大规模养殖动物成为庞大的耐药基因储藏库。动物源性耐药细菌的耐药性可向人类转移,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结果称,在中国商业养猪场发现了149 个独特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有些ARG 的水平是对照样本的192 倍至2.8 万倍[4]。而人类对这些耐药病菌的研究和抑制,却远远跟不上新耐药病菌的产生速度,从而加大了对人类和动物治疗疾病的难度,对人体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1.2 畜禽免疫力下降

大量抗生素被摄入机体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淋巴结、肾、肝、脾、胸腺、肺和骨骼等各组织器官,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就被逐渐削弱,使人和动物慢性病发生率增多,一些可以形成终生坚强免疫的疾病频频复发。抗生素还会导致抗原质量降低,直接影响免疫过程,从而对疫苗的接种产生不良影响。

1.3 引起畜禽体内菌群失调、发病或二次感染

抗生素虽都有自己的抗菌谱,在抑制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也扰乱了微生物菌群中种群或群落间相互制约的格局,使微生态失衡,造成原籍菌或过路菌过度繁殖而出现定位转移,引起二重感染或内源性感染;尤其是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造成机体内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破坏,潜伏在体内的有害菌趁机大量繁殖,而引起内源感染。抗生素会消灭体内敏感菌,在体内一些微生物附着点上造成大量空位,为外界耐药病菌乘虚而入提供机会,从而造成外源感染。二重感染也是由于使用大量抗生素杀灭某种细菌时,破坏微生态平衡,另外一种或多种内源或外源病菌随即再次感染机体造成的[5]。

1.4 在畜产品和环境中造成残留

药物残留是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争议之一。药物都有副作用,没有一种抗菌药物绝对安全,仅程度不同而已,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易使人产生过敏和变态反应;氯霉素引起再生性、障碍性和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肝损伤;四环素类有光敏性和胃肠道反应;喹乙醇是基因诱变剂;呋喃唑酮诱发动物癌变等。抗生素被吸收到体内后,分布到几乎全身各器官,但大多数抗生素都难以透过机体的几个“天然屏障”,如血脑屏障、血睾屏障等[6]。抗生素在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内分布较多,而在肌肉和脂肪中分布较少。抗生素的代谢途径多种多样,但大多数以肝脏代谢为主,60%~85%以上经胆汁由粪便排出体外;也会通过泌乳和产蛋过程残留在乳和蛋中。一些性质稳定的抗生素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这些残存的药物,通过畜产品和环境慢慢蓄积于人体和其他植物体中,最终以各种途径汇集于人体,导致人体产生大量耐药菌株,失去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或因大量蓄积而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7]。饲料中长期使用这些药物,畜禽会在体内蓄积,但在停药一段时间后,蓄积量会消退,如不按规定用药、停药,药物残留在畜禽产品中,将对人产生危害[7]。

2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20 世纪50 年代,美国FDA 首次批准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世界各国便开始了抗生素添加剂的应用研究;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各国开始大量使用抗生素添加剂,专门开发了饲用抗生素。随着集约化养殖业发展,大量使用抗生素添加剂所来带的潜在危害,如抗生素残留、耐药菌出现等等,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到了20世纪80年代,基于食品安全考虑,在没有充分的证据的情况下,各国对抗生素添加剂的使用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1986 年,瑞典全面禁止在畜禽饲料中使用抗生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准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国家。2006 年1 月,欧盟国家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任何抗生素。亚洲地区韩国于2011 年全面禁止了抗生素作为饲料促生长剂的应用。曾经,美国滥用抗生素现象比较严重。近几年来,美国对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也变得非常谨慎。

我国原农业部在2001 年颁布第168 公告《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2002 年颁布了第193 号公告《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等一系列公告,规范了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对允许使用的种类、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对象和使用阶段等都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和严格的限制。2019 年7月10 日,农业农村部第194 号公告横空出世,规定自2020 年1 月1 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兽药生产企业停止生产、进口兽药代理商停止进口相应兽药产品,同时注销相应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和进口兽药注册证书。此前已生产、进口的相应兽药产品可流通至2020 年6 月30日;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饲料禁抗”时代。

3 欧盟禁用抗生素动物生产现状

荷兰从1998 年到2006 年间,就逐渐禁止了应用保健类抗生素;但抗生素的应用总量和禁用前保持相当水平,这表明保健用抗生素减少了,而实际上治疗用抗生素的用量增加了。瑞典和丹麦早几年前就终止了抗生素的应用。丹麦1999 年末就终结了保健用抗生素的应用。丹麦禁用保健用抗生素后,对断奶后幼仔猪腹泻处理用抗生素的量却明显增多,并因此导致幼仔猪的生产率有所下降,禁用后对饲料效率的影响不大,据报道饲料效率降低了2.3%;抗生素的总消耗量从1994年的206 t(活性成分)明显减少到了2003 年的102 t,减少了一半多[8]。这进一步说明在动物生产中保健用抗生素用量大幅度降低了,而治疗用抗生素的用量增加了;但总体来说抗生素的总消耗量减少了。

4 无抗饲料及无抗饲料开发技术

4.1 无抗饲料定义

无抗饲料是指不含任何抗生素、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安全、优质和环保的特征,经国家或国际标准规定的方法检测无抗生素药物的饲料;即要符合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饲料中无抗生素,二是所有的饲料组分不受抗生素污染,包括植物性及动物性饲料原料的污染。

4.2 选择优质的原料

首先在原料品质保证上,要选用新鲜、无霉变、无质变、营养全面的饲料原料,以保障猪的营养需求。其次是在部分功能性原料的选择上,使用部分优质动物、植物性蛋白如血浆/肠膜蛋白粉、酵母提取物、膨化大豆、发酵豆粕、大豆浓缩蛋白等。例如,通常情况下,豆粕使用高质地的多种菌种一起发酵,这样豆粕借助丰富的微量生物系统,进行分解植物大分子的蛋白寡肽,解决胰蛋白酶抑制剂,血凝素、脲酶分解不完全问题,如抗原蛋白分解。使用微量生物发酵豆粕的生产加工工艺,能够降低大分子蛋白中小肽的生产,同时生长成为多种微量生物和酶、酸、维生素、大豆异黄酮和其他活性因子;又能除去豆粕的抗营养因子,增多大豆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发酵的大豆蛋白质品质得到了特别显而易见提高,使其增多5%到8%的消化率,猪的适口性和消化率增加。同时,也能够通过发酵工艺的管控,会保留下很多有益的乳酸细菌和酵母细菌、小分子蛋白质和生长促成增进因子;使该产物形成高质地的蛋白质饲料,并且吸收益生菌。用益生菌发酵豆粕饲喂肉猪,研究发酵豆粕对肉猪日增重、料重比、发病率的影响,在养猪过程中使用益生菌发酵豆粕,进一步为达到无抗养殖提供依据,以生产出无公害猪肉,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9]。

4.3 选择使用部分抗生素替代品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 年1月到2012 年9 月期间,美国、欧洲及亚洲的国际动物营养期刊中,关于猪的营养及管理类学术文章共724 篇,其中饲料原料及抗生素替代物分别占有145 篇及151 篇,比例高达20.03%和20.86%。虽然由于影响因素多,研究结果可能呈现一定程度的变异性,但此调查也表明饲用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对抗生素的替代品研究主要集中在益生菌、寡糖、酶制剂、抗菌肽、植物提取物、有机酸等。

4.3.1 益生菌

目前欧盟各国猪、牛、鸡、兔的饲料中都添加了益生菌,普及率高达95%;日本和美国微生态饲料的普及率也达到50%。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制剂,可以通过改善宿主肠道微生态菌群从而使宿主受益。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为安全的益生菌有42 种,常见的益生菌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几大类,主要包括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乳链球菌、粪链球菌、双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假丝酵母。益生菌被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促进肠道健康[10]:参与肠道附着位点和养分的竞争,维持肠道菌群生态平衡;通过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为宿主提供营养物质和消化酶等;释放抑菌物质,如乳铁蛋白、溶菌酶和过氧化氢等,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抑制肠道内氨等毒性物质产生,改善猪舍环境。理想的益生菌应属于肠常驻菌群,在饲料加工过程中不易失活、抗酸、可以抵抗胆汁和酶的作用、能快速增殖且不具有抗药性(避免将耐药基因带入肠道)。

在有关益生菌对猪生产性能、肠道健康、免疫功能提升方面的国外研究文献资料中,有42 篇文献(占比59%)证明乳酸菌对断奶仔猪有正效果,29 篇资料显示无效或不清楚,43 篇文献资料均证明乳酸菌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有一定提升,但对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无影响。84 篇文献资料(占比56%)证明杆菌只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有一定帮助,在育肥猪上基本无效,对生长猪生长速度和肠道健康有一定作用。74 篇文献(占比40%)只证明链球菌对生长性能有一定作用,其他无效,90 篇文献证明链球菌对新生仔猪生长速度和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61 篇文献(占比47%)证明酵母菌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有效。所有文献均表明复合菌作用不大。

基于益生菌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应用,生物饲料得以开发,被认为是无抗饲料的主要手段,是饲料行业的下一个蓝海。生物饲料是以微生物发酵技术为核心生产的动物饲料或饲料原料,其主要特征是含有大量的乳酸菌或酵母菌等有益于动物健康的微生物。生物饲料能减少腹泻以及改善仔猪肠道健康;在仔猪断奶后,生产上应用微生物发酵饲料还能起到软化饲料纤维硬度,增加适口性,较大地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损耗。胡新旭等(2013)[11]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20%无抗发酵饲料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6.37%,料重比降低了5.54%,腹泻率降低了63.63%。徐维锋等(2009)[12]选取经由微生物发酵的淀粉类能量饲料及发酵的豆粕原料,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灵芝免疫多糖,配制成无抗断奶仔猪饲料提高了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腹泻率差异不明显。生物饲料的效果受菌种和加工工艺的影响,关于生物饲料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4.3.2 寡糖

寡糖又称低聚糖,是指含有2 ~10 个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糖苷键是一个单糖的苷羟基和另一单糖的某一羟基缩水形成的;常常与蛋白质或脂类共价结合,以糖蛋白或糖脂的形式存在。寡糖广泛运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药、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用作饲料添加剂的主要有低聚果糖、半乳聚糖、甘露寡糖、半乳蔗糖、大豆寡糖和低聚麦芽糖,Roberfroid(益生元的发现者)认为只有2 种低聚糖满足寡糖的标准,即菊糖和反式半乳寡聚糖。

寡糖的作用机制与益生菌相似,能选择性地刺激或激活肠道某些有益菌生长和繁殖,提高肠道内有益于健康的优势菌群的构成和数量。此外,寡糖经细菌降解产生的主要终产物是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该类酸可以降低肠道pH,从而抑制部分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在关于寡糖方面的研究文献中,有76 篇文献证明低聚果糖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肠道健康和免疫力提升有效,而甘露寡糖效果不明显。Yang 等(2012)[13]研究发现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400mg/kg 或600 mg/kg 壳寡糖可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屏障,增加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同时还可以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Yan 等(2011)[14]也报道仔猪日粮添加壳寡糖可以提高其生长性能和饲料表观消化率,改善肠道形态,降低仔猪的腹泻率。Wang 等(2009)[15]在生长猪饲粮中添加壳寡糖,结果显示添加壳寡糖可以改善饲料利用效率和血液生化指标,减少肠道中大肠杆菌数量。

4.3.3 酶制剂

酶制剂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性的蛋白质,幼龄动物机体内的消化系统还不成熟,消化酶分泌不足,在饲料中添加外来的酶制剂,可以弥补其自身消化酶分泌不足的缺陷,减少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改变肠道菌群分布,降低消化道食糜的黏度,从而达到提高饲料消化率、改善动物生长性能的目的。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酶制剂主要分为消化酶如淀粉酶、脂肪酶、糖化酶、蛋白酶等,使用这一类酶后可以增强动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还有一类是非消化酶类,包括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β-葡聚糖酶等,使用这类酶后可以使饲料中一些不能被机体消化的物质降解,增加饲料的可利用性,降低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如果胶酶可裂解果胶单糖间的糖苷键,脱去水分子,分解位于植物细胞壁及胞间层的果胶,促使植物组织崩解,使营养成分得到充分释放和利用。

目前酶制剂在猪上应用的报道很多,王金伟等(2013)[16]报道在小麦型饲粮和玉米型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非淀粉多糖酶,结果发现小麦型饲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以显著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改善动物的免疫机能;肖淑华等(2008)[17]也发现在高非淀粉多糖饲粮中添加酶制剂能显著提高仔猪的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杜德伟等(2012)[18]报道在生长猪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能够有效地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增加饲料中氮和磷的利用率,降低粪便的排放污 染。May 等(2012)[19]在10 日龄仔猪日粮中添加100 mg/kg 的溶菌酶与添加16 mg/kg 的新霉素相比,在猪生产性能和肠道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方面差异不显著。

4.3.4 抗菌肽

抗菌肽是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活性多肽,是非专一性的免疫应答产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天然抗菌肽通常是由30 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碱性小分子多肽,水溶性好,分子量大约为4 000道尔顿。大部分抗菌肽具有热稳定性,在100 ℃下加热10 ~15 min仍能保持其活性。与传统抗生素相比,抗菌肽的抗菌活性与传统抗生素的抑菌机制不同,抗菌作用有如下几个特点:1)广谱抗菌,对病毒、革兰氏菌、真菌、寄生虫等都具有高效的杀灭作用;2)作用时间短,大多数抗菌肽都能在5 min 之内起作用;3)作用专一,具有靶向性,对正常细胞作用不明显;4)无残留[20]。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抗菌肽共有1 700 余种,并且新研发的抗菌肽种类日益增多,研究比较深入的是天蚕素、蛙皮素、蜂毒素和防御素等。蒋桂韬等(2012)[21]研究报道在保育仔猪饲料中添加抗菌肽替代吉他霉素,可以提高仔猪日增重,显著改善饲料转化效率,降低饲料成本并提高猪瘟抗体水平。宋青龙等(2012)[22]在仔猪日粮中添加300 mg/kg 的天蚕素抗菌肽试验组比添加100 mg/kg 的吉他霉素(50%)的对照组显著提高了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改善仔猪腹泻和显著提高了试验前期(15 d、25 d)猪瘟抗体阳性率。

4.3.5 植物提取物

植物提取物包括草本植物、香料及它们的衍生物(主要是精油),是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迷迭香、百里香、牛至油、姜科植物、大蒜素、茴香及富含黄酮类的植物(绿茶)都被证实有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植物提取物在动物体内具有抗氧化、抗菌和免疫刺激等作用;并且现有大量文献报道了植物提取物可以改善动物的肠道形态、肠道微生物菌群、减少肠道发酵产物(氨气和胺)并影响肠道免疫细胞亚群,从而增加肠道营养物质消化率[23],但关于其对生长性能的影响却不大一致[24]。这可能与植物的种类、提取部位、收获时间、种植地、加工工艺、活性成分的有效质量浓度、添加剂量、动物日龄、环境(饲养条件和密度)、饲喂时间的长短及植物提取物和饲料中其他成分(抗氧化剂和免疫调控剂等)间的相互作用等有关。

近年来,植物提取物中的植物精油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植物精油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挥发性和亲脂性的一类复杂混合物;由于具有亲脂性,植物精油通过肠道和皮肤可以被很好地吸收。饲料中植物精油的添加还可以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和胃肠道蠕动。此外,植物精油还具有抗菌活性,例如,有试验研究表明,植物精油的添加可以减少仔猪和肉鸡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并改善其生产性能[25]。因此,植物精油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抗生素替代产品。但关于植物精油的作用机制、代谢通路及不同动物的最适添加量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4.3.6 有机酸

欧盟禁用抗生素后,有机酸成为抗生素最主要的替代品,荷兰对饲料企业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饲料厂普遍应用有机酸和酵母来替代保健用抗生素。有机酸是植物和动物组织中的正常组分,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动物盲肠可以通过发酵糖类形成有机酸。通常用于畜禽营养的酸化剂有甲酸、丙酸、丁酸、乳酸、柠檬酸、苯甲酸、苹果酸或延胡索酸。因为主要有害微生物适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所以在控制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平衡上,消化道酸度起着重要作用。有机酸加入日粮后,饲料和胃肠道内的pH 都降低,从而减少饲料霉变并在肠道形成对病原菌生长不利的环境。胃内pH下降也增强了胃蛋白酶的功能,从而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因而也降低了大肠中微生物对未消化蛋白质的发酵,减少了氨气和有毒胺(腐胺或尸胺)的产生,从而改善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有机酸的包被(或微胶囊化)及其缓慢释放有助于其抵达胃肠道远端,从而更好地发挥抗菌作用。此外,不同有机酸间的混合具有更好的效果。

4.3.7 抗生素替代的困境

4.3.7.1 替代品成本高,效果不理想

成本影响企业的效益,所以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企业管理者对成本非常敏感。与较便宜的抗生素比较,添加任何一种替代添加剂都会增加成本,这是个较难被接受的事实,生产者本身对选用这些产品产生一定的抵触。因此,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成为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关注的问题。成本固然重要,替代品的作用效果更为关键。即使是饲料和养殖企业使用了替代品,可是目前,大多抗生素替代添加剂作用效果不稳定性,影响了使用者的信心。使用效果差的原因之一是产品本身的质量不高,有待进一步通过技术创新加以改进;这一点是每个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都十分重视的环节,却忽略了对影响产品使用效果的另一方面的研究,即产品的配套使用方法。许多饲料添加剂企业在新产品上市之前,并没有系统地研究产品的合适使用对象、使用阶段、适宜添加量以及对猪直接的作用效果等,结果降低了产品的实用性。

4.3.7.2 替代添加剂配伍不合理

单一添加剂暂时无法替代抗生素的情况下,生产中利用某几种添加剂在作用机理方面的协同性,探讨在饲料中同时添加几种抗生素替代品,以达到减少使用或完全不添加抗生素的目的。由于目前很少有经过大量的体外试验和猪试验筛选得到、最优化的功能性添加剂组合配伍,盲目在饲料中添加多种替代品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加大针对不同日粮类型、不同动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饲养条件下,具有协同作用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最佳配比与最适用量的研究力度,对于由少用过渡到不用抗生素的日粮精细配方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改善猪肉产品品质也有深远的影响。

4.3.7.3 饲养管理水平低,饲养环境差

抗生素替代品的作用效果与饲养环境关系密切。目前饲用抗生素无法完全被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较好的饲养环境作为保障。在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养殖业中,农户散养方式仍占一定比重,整体饲养管理水平偏低,饲养环境差,这就造成养猪业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生素的依赖性。通过改善饲养方式和饲养环境是实现无抗生素养殖的重要外部保障,也是对猪福利的要求。

5 结论

无抗饲料仅是无抗猪肉生产的一部分,虽然有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报道了用不同的产品去替代抗生素,但其结果并不一致,很多研究仅停留在试验阶段,距离实际生产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此外,许多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报道有供应商资助,这将导致研究偏差,在数据分析上可能存在相关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独立的且严格管理的试验,以评估各种抗生素替代产品的实际效果。现阶段的研究表明:没有一种抗生素替代产品可以完全替代抗生素。在无抗饲料的生产中,某种或某些饲料添加剂的添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部分替代抗生素。因此,有必要评估各种抗生素替代产品的效果,及抗生素替代产品间的相互作用,以研发安全且高效的猪无抗饲料。

猜你喜欢

寡糖益生菌添加剂
赢创扩大在华涂料添加剂产能
地理复习课的“添加剂”
壳寡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益生元和益生菌促进猪生长和健康
益生菌别贪多
神奇的小小肠道益生菌
中国益生菌网
5%氨基寡糖素AS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食品添加剂有多可怕?
会变魔术的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