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灵山小镇看宗教旅游的未来

2019-01-08刘是今

当代旅游 2019年7期
关键词:商业化

摘要:近年来,以无锡灵山小镇为代表的禅修小镇如雨后春笋。作为宗教旅游的一种新资源和新平台,灵山小镇的模式巧妙地解决了宗教与商业之间的矛盾,较好地做到了宗教和商业的分离;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开发,实现了宗教旅游由观光到休闲度假的转型提升;把大众的禅修需要从寺庙中剥离出来,赢得了更多的游客。禅修小镇为中国的宗教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不应视为宗教旅游发展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灵禅小镇;宗教旅游;商业化;休闲度假

宗教旅游是众多旅游类型中的一种,它不仅包括信徒因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也包括非宗教信徒出于兴趣,志在考察、体验宗教及其文化内涵或观赏宗教艺术、器物、圣迹等旅游活动。在我国,宗教旅游主要指佛教道教旅游。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宗教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颇具特色、极具市场的旅游活动。但目前各地在发展宗教旅游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寺庙宫观结构、功能的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让人对宗教旅游的感觉无外乎走马观花,烧香作揖。而以宗教为名的各种商业活动,更是严重损害了佛教道教、寺院、僧侣的权益和形象,造成部分游客对佛道教和寺院的不信任,让许多游客对宗教场所敬而远之。种种原因,让宗教旅游的内涵泛化、宗教文化价值与作用日渐减弱,旅游地的口碑日益下降,宗教旅游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相较于传统宗教旅游的空洞和寺庙商业化的备受诟病,如今另一类宗教旅游资源、另一种类型的宗教旅游平台——禅修小镇却异军突起,并为人所看好。

禅修小镇的缘起,还要追溯到江苏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的出现。灵山小镇是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公司依托灵山大佛、灵山梵宫等宗教旅游资源,从2010年开始,历时5年,投资近50亿,在太湖之滨兴建的一个面积达1600亩的大型旅游度假综合体。该小镇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的经典故事而命名,以佛教文化中的“禅”作为拈花湾的主题定位,集禅修、旅游、观光、住宿、美食、度假、体验于一体。为了让游客体验无处不在的禅意生活,小镇无论是生态景观、街道景观,抑或是院落景观、室内景观,都尽力体现“禅”的核心诉求;在游客活动方面,为游客提供了抄经、打坐、托钵、经行、禅食等全方位的禅意体验活动,体验“全时空”的禅意生活内容。

小镇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20元的门票价格,均价650元的住宿价格没有阻挡前来的游客。2015年开园当年(11月开园),拈花湾的客流量为4.2万人次,2016年拈花湾的客流量为148.7万人次,2017年为174.1万人次,2018年达到了229.9万人次。拈花湾2017年的门票收入为1.1亿,2018年门票收入达到了1.55亿。拈花湾1 500个左右的客房,入住率在2016、2017两个年度分别为57.56%和58.58%,2018年入住率接近65%。

灵山小镇的成功,让许多业内人士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既然一个无中生有、籍籍无名的拈花湾都能做成百万人流量的知名景区,那么有文化积淀、有真实资源的宗教旅游地那就更有发展禅修小镇的底气。而此时国家特色小镇政策的出台,让这些景区的冲动有了转变为现实的可能。2016年7月,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乘着国家培育特色小镇的东风,全国各地以“禅”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从2016年至今,各省已做规划并在建的禅修特色小镇多达30余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安徽省池州市朱备禅修小镇、浙江舟山朱家尖禅意小镇、江苏南京栖霞山禅意小镇、湖北黄梅菩提特色小镇、广东云浮禅域小镇,四川乌尤坝禅修小镇,江西抚州曹山农禅小镇、贵州遵义金鼎文旅禅修特色小镇、河北唐山灵山禅修小镇、福建晋安溪下禅修特色小镇等。这些禅修特色小镇,无不竞相复制灵山小镇的禅+度假旅游模式,依托当地宗教旅游资源,挖掘当地佛教特色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佛教旅游胜地。

禅修小镇的大量出现,固然与国家培育特色小镇政策的推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各地争相效仿灵山小镇,以禅命名,说明灵山小镇的模式确实有其独到可取之处,为当下的宗教旅游发展困局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一、灵山小镇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宗教与商业之间的矛盾

宗教资源的过度商业化开发一直为世人所关注和诟病,也是现今宗教旅游领域重点整治的问题。高价门票、高价烧香、高价开光物品、违规设置功德箱等以佛教名义进行的一系列敛财活动严重损害佛教形象,宗教资源呈现庸俗化、世俗化的趋势。为了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保持宗教清净庄严的形象,发挥宗教弘法利生、服务社会的作用,各级政府和宗教组织都提出要整治宗教领域内存在的乱象。国家宗教局、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在 2017 年 11月聯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要求,“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必须坚持非营利性质”。进一步要求严禁商业资本介入佛教道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投资或承包经营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不得以“股份制”、“中外合资”、“租赁承包”、“分红提成”等方式对佛教道教活动场所进行商业运作并获取经济收益,禁止将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打包上市或进行资本运作。宗教场所让市场之手远离,让一度热闹的宗教商业开发市场逐渐沉寂下来。

而灵禅小镇巧妙地避开了禁止商业资本经营宗教场所和私建乱建寺院的红线,以建设度假旅游综合体的形式,开创了商业资本介入宗教领域的一种全新模式。小镇不占用寺庙,不雇佣僧侣,不设佛像,不烧高香,只是借用临近宗教场所的优势,利用当地浓厚的宗教氛围和现成的客流,再造具有宗教特色而非宗教活动场所的旅游综合体。这一创新不仅不违背国家的政策,相反赢得了多方的认可。小镇的建设,为所在地带来大量投资和游客,迎合了地方政府以宗教资源促进旅游、发展经济的意图,因而从一开始就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建禅修小镇,不围堵佛寺道观,不占用信众资源,既保证了原有寺庙的正常活动秩序,维护了佛教的神圣、清净、庄严;同时又以禅入旅,很好地弘扬了佛教中弘法利生的积极精神,因而此举也得到了宗教界的认可。小镇既然是休闲度假地,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完全按商业模式运作。灵山集团通过组织专业化的团队,对宗教文化进行深度的开发,对其旅游产品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宗教文化能更走近游客,能够使游客的心灵得到比在寺庙内更好的启发和净化;虽然小镇明码标价,收费不低,但它填补了市场的空白,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游客并不认为坐地起价,欺诈宰客,相反认为很有新意,物超所值。灵山小镇的建设,利好地方、企业、寺庙和游客,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灵山小镇模式真正做到了宗教的归宗教,商业的归商业;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二、灵山小镇的模式实现了宗教旅游由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的转型提升

佛教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以人文景观取胜于天下。很多佛教道教建筑和遗迹都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风景名胜区的主体性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宗教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类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奥的宗教哲理,并非一般游客所具备和理解。因而在普通游客眼里,宗教旅游无异于文物观光旅游。而寺庙宫观各殿宇的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给人的感觉无外乎走马观花,烧香作揖。除却信徒和香客,普通游客基本上都认为宗教旅游枯燥乏味。而为了吸引游客,提升宗教旅游的经济效益,以往的宗教旅游开发,往往从满足观光游客的猎奇心理出发,将重点放在宗教寺庙、造像的体量和规模上,以此提升票价,提高收入。求大、求新、求奇、求异的低水平竞争,造成寺庙越造越大,造像越修越高,造成文化的变味、信仰的亵渎和资源的浪费。

而灵山小镇的建造跳出了传统的观光旅游的局限,摆脱了同质化的竞争。它不再求寺庙建筑的大、新、奇、特,而以游客文化体验,髙层次的精神享受为根本。它从中国佛教的特質“禅”入手,将佛教文化落地为生活体验。它将禅的意境具体化、可视化,将禅从一条理论、一种哲学、一个高不可攀的信仰,转变为简单易懂、围绕身边的生活方式,做到让禅修走下神坛,走出禅堂,更好地融进都市人的日常习惯。小镇刻意地打造了禅意小镇“幽、慢、静、雅”的体验氛围,设计了禅修住宿、禅修养生、禅修购物、茶禅体验、禅意美食、禅学培训、文化展示等环节,让普通游客虽然不在寺庙之中,却更有时间、更有机缘体会、领悟佛教的真谛。同时,小镇能满足不同的游客的要求,让有信仰的人和没信仰的人都能各得其所,有信仰的人可以参禅打坐、没信仰的人可以赏景吃斋。

相对于以往的寺庙旅游,特色小镇旅游实现了宗教旅游开发从广度到深度的转变,从平面到立体的提升。它不再停留在宗教核心景观资源的打造,转而注重配套设施的开发和完善,延伸产业链条,拉长逗留时间,拓展接待能力。因此,禅修特色小镇摆脱了过去走马观花的旅游模式,把小镇建成集旅行、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多种旅游环节于一体的旅游体验场,集禅修、度假、游学、健康、养生、养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小镇不再走形,更注重走心;不再单靠人流量,更加注重过夜率、重游率及游客消费水平;不再像过去一味依赖高价门票、高价烧香,而走向产业链条的综合创收。小镇实现了由过去舟车劳顿、匆匆一瞥的猎奇到放松心情、修身养性的旅游方式的转变,符合国内旅游市场消费发展趋势。

三、灵山小镇模式实现了寺庙弘法利生功能的社会化

宗教旅游之所以有市场,在于宗教有着它自身的积极作用。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多,有很多人需要获得慰藉,摆脱恐惧和孤独,需要心灵的寄托。而宗教正好可以用它独特的方式,对生命和世界作出诠释,对现实世界的人类予以启迪、安慰和寄情。因此,宗教场所应积极承担其社会责任,履行它社会思考、俗心冷却、精神指引的功能,成为社会的心灵驿站。但事实上,现今宗教旅游中的寺庙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宗教场所首先是僧侣学习佛法、参禅悟道之地,僧侣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游客讲经传法;而人才不足,高僧大德、法门龙象的稀有,让大部分寺庙无法起到教育、指导人心的作用。有些规模较大、财力较雄厚的寺庙利用自己成熟的服务接待体系,组织禅修活动,开方便法门,组织社会人士在寺庙里打坐、拜佛、经行、听佛法开示等活动,体验出家生活,感悟生命真谛。但其资源(如客寮、斋堂、经费等)的有限,使寺庙能向大众提供的宗教产品和服务远远跟不上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囿于国家宗教政策的规定,僧侣们也不能走出寺院弘传佛法,指点迷津。

而禅修小镇的建设解决了困扰学界和业界多年的许多问题,通过新建小镇这一识禅、习禅、悟禅的场地,解决部分想体验佛教,又不想深度体验的人的需要,在快速、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为人们营造一个寺院之外的心安之所。它很好地解决了宗教寺庙因场地不足而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矛盾;也可以减轻因为禅修活动的旺盛需求给寺庙造成的人、财、物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它通过所提供的诗情画意的住宿及一系列配套服务,避免了寺院禅修活动的单一和枯燥,解除一部分人因寺院的神圣或神秘带来的入住时的不适应感,提高游客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最为重要的是,灵禅小镇的修建,抓住了宗教旅游的内核——文化体验。这种直击心灵、形而上的旅游方式,摆脱了形的约束,实现了形神的分离,即对佛教精神的理解和践行并非寺庙、僧侣的专利,也并非只有住寺庙,在僧侣的指导下才能完成,芸芸众生在一切地方皆可自悟自省,即禅宗六祖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种形神分离的思想,巧妙地解决了佛教道教想入世弘法而受政策约束的问题。它通过空间的再造,把对游客服务的场所与僧侣修行的寺庙区分开来,把大众的禅修需要从寺庙移植到禅修小镇。小镇的建设,为宗教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纵深发展的方向:坚持宗教弘道立德、弘法利生的初心,走心而非走形。

灵禅小镇的建设,为宗教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既避开了政策的禁区,宗教的禁忌,又满足了众生,赢得了市场,它的发展前景应当一片光明。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随着灵禅小镇的成功,迎来大量宗教景区的效仿,以禅修为特色的小镇建设因此一哄而上,持续火热。大量的重复建设,让小镇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为满足禅修度假旅游的需要,景区的体量一般较大,功能比较齐全,建造成本较高。一般的禅修小镇投资都在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而目前的禅修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讲究对人生的体悟、文化的体验并能支付起较高消费的的中高端游客群目前仍属于小众市场。大量禅修小镇的出现,让新生的禅修小镇在品牌价值、比较优势上大打折扣,使小镇在发展空间、客源市场上相互交叉、相互重叠、互相挤压。作为重资产旅游项目,能否实现盈利,能否实现持续发展,还有待时间检验。而更为重要的是,同质化发展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不应当把禅修小镇视为宗教旅游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佛教博大精深,法门众多,无穷智慧,取之不尽。旅游界、宗教界、政府部门等多方应当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挖掘宗教旅游中的积极因素,实现中国宗教旅游的特色化发展、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婷婷.拈花湾是宗教旅游的未来吗[J].中国房地产,2018(11):40-45.

[2]张文霞.佛教文化旅游新形式——禅修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66-69.

[3]薛美珏,潘云.无锡拈花湾禅意小镇的创新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4):122-124.

作者简介:

刘是今,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

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宗教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11W008)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商业化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冬奥背景下我国南方城市花样滑冰项目的开展状况研究
《万物生长》:商业电影与文艺电影的畸形儿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从《旋风九日》看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商业化探索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NBA赛事与中国武术套路赛事的差异
论九十年代以来战争题材电影中的爱情表现
实验剧场在中国大陆文化市场下的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