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2—2016年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

2019-01-08王勇智肖杰

商洛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流质入境密度

王勇智,肖杰

(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逐步扩大,2017年入境旅游人次达到1.39亿人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入境旅游花销与庞大的市场不相匹配,因此加强对入境旅游流质量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我国在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很多国内学者对我国入境旅游流进行了研究,大尺度上,马耀峰对中国入境旅游进行了系统研究[1]和空间分析[2];李振亭通过流量和流质指数研究了中国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布[3]和空间错位[4]。中尺度上,刘宏盈对三大旅游典型区向云南的入境旅游转移进行了定量研究[5];还有学者研究了入境旅游流的网络运输协同[6]和转移规律[7]。梁霄研究了新疆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动态演化机制[8]。小尺度上,张佑印研究了我国东部核心城市入境旅游流的时空演变[9];刘宏盈通过转移态指数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研究了上海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10]。秦静通过密度聚类和马尔可夫随机链分析了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格局[11]。学者们从多层级对我国的入境旅游流进行了分析,但是多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缺少微观描述。本文试图通过游客密度指数和流质指数研究中国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发展入境旅游具有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数据来源

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收集整理2002—2016年中国31个省区(本次研究不包括中国香港、台湾和澳门地区)的入境旅游者人次等数据,分别研究各省区的入境旅游流游客密度和流质,探索中国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游客密度指数

游客密度指数能够反映出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域差异,是评价旅游流的重要指标。采用游客密度指数能够较好地呈现出旅游流空间分布状况。旅游密度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G表示旅游目的地某区域的入境旅游流游客密度指数;Mi为旅游目的地某区域入境旅游的人次;M表示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的总人次;Pi表示旅游目的地某区域的土地面积;P表示旅游目的地的土地总面积。由式(1)可得,中国入境游客密度指数为1。G>1,旅游流发育状况较好;G<1,旅游流发育状况较差。进一步细分:G<0.5为低等游客密度;0.5≤G<1为较低游客密度;G=1为中等游客密度;1<G≤5为较高游客密度;G>5,为高等游客密度。

1.2.2 流质指数

流质即旅游流的质量,是指特定规模旅游流量是否能够带来相应的资金流、文化流、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因文化流、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量化较为困难,本文用容易量化的资金流来代表旅游流流质,具体指特定规模旅游流流量所带来的资金流规模与客流规模的比例关系用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Qi表示第i个区域的旅游流流质,ai表示第i个区域入境旅游收入的市场份额,bi表示第i个区域入境旅游人次的市场份额,xit表示第i个区域第t年的入境旅游收入;yit表示第i个区域第t年的入境旅游人次。

旅游流流质与旅游流发育状况呈正相关,特定规模的旅游流能够带来相应规模的资金流。由式(2)可得,Q=1时,资金流规模等于客流规模;Q>1时,旅游流能够带来较大规模的经济效益;Q<1时,旅游流不能够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进一步细分:Q<0.5为极低质旅游流;0.5≤Q<1为普低质旅游流;Q=1为良质旅游流;1<Q≤1.5为普优质旅游流;Q>1.5为极优质旅游流。

2 结果与分析

2.1 入境旅游流时空分布不均衡

由于各省区旅游发展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和旅游发展重点不同,因此各省区的入境旅游流发育状况不同,游客密度和流质呈现着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上海和北京三个阶段的游客密度指数都较高,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但是两地的旅游流质量逐渐降低,甚至跌为极低质旅游流;天津地区保持较高的游客密度,其流质不断发育,在第三个时间段达到最大值为3.35;广东和福建游客指数和流质都保持在较高的层次,其旅游流能带来较大规模的资金流;江浙地区和重庆的游客密度和流质在三个阶段不断发展,流质在第三个时期处于普优质旅游流状态;陕西、湖北和云南的游客密度指数较高,但流质欠发育,在三个时期始终处于普低质旅游流;西藏和新疆因地处内陆,并且面积较广,游客密度指数始终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但流质不断发展,进入普低质旅游流;其它地区游客密度和流质在三个时期未发生明显变化(见表1),入境旅游流游客密度和流质较高的区域,旅游资源规模、产业要素、对外开放程度和基础设施条件都处于全国前列;入境旅游流游客密度和流质较低的区域,入境旅游发展进程缓慢。

表1 2002—2016年中国入境旅游流游客密度和流质

2.2 三大地带入境旅游流游客密度和流质时空分布分析

由图1可见,三个时间段中等游客密度及其以上的区域均以东部地带为主,西部地带为副,三个时间段东中西部地带中等游客密度及其以上的省区数量比分别为 11∶1∶2、10∶2∶3、10∶2∶3,其游客密度分布格局较为稳定,东部地带优势明显。三个时间段较低游客密度及其以下的省区以中西部为主,三个时间段东中西部地带较低游客密度及其以下的省区数量比分别为 0∶7∶10、1∶6∶9、1∶6∶9,西部处于明显的劣势。

图1 中国入境旅游游客密度

由图2可见,三个时间段良质旅游流以上的省区均以东部地区为主,中西部偶有省份达到普优质旅游流,三个时间段东中西部地带良质旅游流以上的省区数量比分别为 5∶1∶1、5∶0∶0、5∶0∶1,表明东部地带旅游资源开发程度高于西部地带,入境旅游流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图2 中国入境旅游流流质

三个时间段入境旅游流在中等游客密度及其以上且良质旅游流以上的省区全部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带(北京、天津、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和福建),充分证实了东部地区旅游资源规模、产业要素和基础设施等初始禀赋效应尤为显著。从三大地带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来看,东部地带的游客密度和流质明显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带。

2.3 “三核集聚”优势突出

中国入境旅游流形成“三核集聚”状态,京津地区、江浙沪地区以及粤闽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窗口,集聚优势非常突出,游客密度和流质高于其它区域。

在三个时间段,江浙沪地区的游客密度稳居全国之首,京津地区和粤闽地区紧随其后,充分体现了三个地区在入境旅游发展中的集聚作用,我国的入境旅游流游客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地区,在客源市场中保持着较高的竞争力,整体上旅游流发展态势较好,但是上海、北京的流质在降低,因此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加强旅游优势积累、促进产业转型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成为两地政府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重庆的游客密度和流质在我国西部地带处于领先地位,是西部地带入境旅游的核心,但对京津地区、江浙沪地区以及粤闽地区的入境旅游地位构不成威胁。

京津地区、江浙沪地区以及粤闽地区的游客密度发展较为平稳,保持着领先地位,虽然有些省市(上海和北京)流质有所降低,但依然在全国处于前列。

2.4 游客密度和流质的空间错位分析

空间错位理论是反映城市快速空间重构影响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的理论假设[12-13],因入境旅游受到经济发展、政策氛围和旅游者偏好等因素的影响[9],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目前中国入境旅游游客密度和流质的空间错位关系,因此本文选取最近时间段(2012—2016年)的数据,探讨旅游流游客密度是否与流质同步。在旅游流密度指数较高的同时,流质较大,即同步;但是在某些区域,旅游流密度较高但流质较小,或者旅游流密度较低而流质较高,即为空间错位。

游客密度与流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旅游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微观上反映一个地区有多大规模的入境旅游人次,足够规模的入境旅游人次能够带来相对应的资金流、物质流、文化流和能量流等。但是,并不意味着高层次的游客密度能够带来高品质的流质,一些省份出现了游客密度和流质不相匹配的现象。只有在游客密度和流质共同发展下才能够给地区带来足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因此如何促进游客密度和流质的共同发展是旅游研究不应忽视的问题。

由表2可见,在2012—2016年,游客密度和流质同时处于最高和较高层面的地区,如北京、天津、广东、浙江和福建5省区,游客密度和流质均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如江苏和重庆2省区,这些地区拥有着强有力的核心景区,受到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正向作用,旅游发展未发生错位;游客密度和流质均处于较低和最低层次的地区,如河北、山西、江西、内蒙古、黑龙江、河南、甘肃、湖南和四川9省区,这些地区虽有着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的限制作用,其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均处在国家较低水平;游客密度高但流质较低的地区,如上海、辽宁、吉林、山东、湖北、广西、安徽、陕西、云南和海南10省区,大多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导致其旅游流没有带来足够的经济收入。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没有带来高质量的资金流,原因是很大一部分游客目的是进行商务交流;游客密度低但流质相对较高的地区,如贵州、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5省区,这些地区比较偏远,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的限制作用,旅游人数较少,但由于其旅游资源的偏远性,游客需要较大的花销。

表2 2012—2016年游客密度与流质二维组合矩形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入境旅游流质量较高、游客密度较高的地区,旅游资源规模、产业要素、对外开放程度和基础设施条件都处于全国前列。入境旅游流质量较低、游客密度较低的地区,虽然有所发展,但进程缓慢。

2)中国入境旅游流始终保持着“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

3)中国入境旅游流形成“三核聚集”状态,京津地区、江浙沪地区以及粤闽地区入境旅游集聚优势非常突出,游客密度指数和流质高于其它省区。

4)游客密度指数和流质并不是存在着必然的对应关系,而是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

3.2 建议

3.2.1 多措并举,提质增效

1)各省区应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特点,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高品质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吸引高端入境客源市场;同时,深入挖掘地区特色文化,开发出成熟的旅游产品。2)开发以新兴市场为导向的旅游项目,加强旅游项目的多元性。3)各省份应加强市场宣传,通过策划大型节庆等活动提升景区知名度。4)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优化旅游氛围,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质量。5)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完善旅游匹配设施建设,增强地方旅游资源的可接近性,因此需要推动旅游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民间资本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2.2 发挥优势区带动作用

加强区域合作。应发挥京津地区、江浙沪地区以及粤闽地区三大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发展旅游方面逐渐打破行政地区分割,加强地区之间旅游合作力度,开发跨省域和地带的旅游路线,做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政策互惠和产品互通,促进旅游链的形成,逐步形成“优势区带动待发展区、东部带动中西部”的旅游发展格局,打破区域间旅游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应组织建立专业的旅游专家、市场开发和媒体团队,成立多层级的市场推广机构,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开拓。

猜你喜欢

流质入境密度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买卖型担保中流质条款效力的证成与强化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论流质契约的解禁
论我国流质条款的重构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