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安雷竹林适度规模经营的探索
2019-01-08王明芳周菊敏邵香君张有珍
王明芳 周菊敏 邵香君 徐 萌 张有珍
(1 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林业工作站 杭州 311306;2 杭州市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 杭州 311300)
中国农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决了老百姓吃饭问题,临安也不例外。在吃饭问题解决后,就想到了用钱从哪里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老百姓响应政府提出的“临安经济翻一番,山挑重担,竹肩一半”的建议,大力发展雷竹,雷竹的种植也从丘陵缓坡延伸到了农田。经过30余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临安区雷竹面积从最初的200hm2增加到目前的2万hm2;雷笋产量也从300多t增加到17万t,产值从30多万元增加到近10亿元。特别是1991年推广雷竹早出高效覆盖技术以来,单位面积雷笋产值提高了10倍。笋产业一直是临安农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在竹笋重点产区,竹农60%的收入来自竹笋。但随着周边省、市经济的发展,临安区雷竹林出现了土壤退化、地块小而散、成本上升、劳动力不足、比较效益下降等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竹林失管荒芜现象,竹林适度的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土地规模经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1-3],且主要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范畴,其规模大小受到若干可变因素的影响[4]。对林业而言,特别是雷竹林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尚缺乏相关研究。为此,2017年在临安区雷竹分布的重点乡镇,对85个农户的雷竹林经营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以期准确、客观地预测雷竹林的适度经营规模,从而为政府制定竹林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调查区概况及调查方法
1.1 调查区概况
临安区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位于东经118°51′—119°52′、北纬29°56′—30°23′,区域面积3124km2,辖26个乡(镇)街道。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1613.9mm,全年无霜期237d。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立体气候明显,从海拔不足50m的锦城至1500m的天目山顶,年平均气温由16℃降至9℃,年温差7℃,相当于横跨亚热带和温带2个气候带[5]。
1.2 调查方法
根据临安区各镇、街雷竹林分布面积,随机选择90户竹农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5份。调查内容包括雷竹种植户的年龄、家庭人口、劳动力状况、竹林覆盖面积、成本状况、产出效益、流转愿意、希望的竹林面积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雷竹经营户的基本特征
根据调查结果,按竹农家庭经营竹林的面积将其分为5类,各类农户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雷竹生产经营户的基本特征
注:表中经营面积的分类,每一类别中的最大值归为下一类别。下同。
2.1.1竹林经营面积
在调查的85个农户中,竹林面积在0.67hm2以下的农户占72.94%,说明大多数家庭仍是小规模经营。85户竹农经营竹林总面积为42.22hm2,平均每户的经营面积只有0.50hm2,面积最大的为3.60hm2,最小的为0.05hm2。其中,经营面积不足0.33hm2的有33户,户均面积0.22hm2;经营面积在0.33~0.67hm2的有29户,户均面积为0.50hm2;经营面积在0.67~1.00hm2的有18户,户均面积为0.86hm2;经营面积在1.00~1.33hm2的只有2户,平均每户为1.24hm2;经营面积在1.33hm2以上的有3户,平均每户为2.37hm2。
2.1.2劳动者年龄
从人口状况来看,目前竹农家庭以3~4人为主,占调查总户数的51.1%,平均每户人口为3.96人;人口在5人及其以上的农户占39.8%。从经营者年龄上看,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57.3岁,最大者为84岁,最小者为33岁;其中51~60岁者竹农占47.9%,61~70岁者占35.1%,71岁以上者占6.4%,50岁以下的竹农仅占10.6%。可见,大部分竹林经营者都是爷爷、奶奶辈,劳动者趋于老龄化;而且竹林经营面积越小,经营者的年龄越大。说明现有的竹林经营规模无法吸引年轻人。
2.1.3劳动力
调查显示,从事竹林经营的家庭劳动力以1~2人为主,平均为1.64人,且随其家庭经营竹林规模的增加而稍有增加,经营面积接近1.33hm2时劳动力人数达到最大;户均从事竹生产天数也表现出与此一致的规律。可见,由于竹林经营面积小吸纳不了太多的劳动力,致使剩余劳动力只能从事其他非竹行业。
调查发现,自然经营不覆盖雷竹林,1年的用工量约11个/667m2,其中培育管理需要5.7个工,挖笋卖笋要5.3个工;而覆盖雷竹林,1年则需要用工36个/667m2,其中培育管理包括松土、施肥、浇水、治虫、挖老竹、钩梢、清沟等需要10个工,覆盖包括覆盖物清理要14个工,挖笋卖笋要12个工。根据雷竹林生长规律和经营管理要求,面积为1.33hm2的雷竹园,每年0.33hm2采用覆盖,1.00hm2采用不覆盖,则需要用工345个,平时只需要夫妻2个劳动力,覆盖时请短工即可。
2.1.4产出投入比
从竹林的经营效益来看,竹林面积在1.33hm2以下的农户中,竹林面积越小,经营效益越低,而越接近1.33hm2,产出投入比则越大。表明大多数竹农的竹林经营效益还有待提高,调查区域的农户存在着扩大竹林经营规模的潜力。
2.2 雷竹林经营状况
2.2.1覆盖竹林比例
在调查的85户竹农中,覆盖竹林面积占总竹林面积的23%,而取得较好效益的农户其覆盖竹林面积均占其经营总面积的25%以上,其平均产值达18748.9元/667m2。未覆盖竹林的竹笋平均产值1258元/667m2。从竹林可持续经营的角度分析,3~4年形成一个覆盖轮回是最合理的,说明总经营面积1.33hm2是接近合理覆盖轮回的规模。
2.2.2竹林经营成本
未覆盖竹林其经营成本支出平均为1132元/667m2,其中购买肥料250元,农药22元,平常管理用工860元。覆盖竹林其经营成本支出平均为9110元/667m2,其中覆盖物成本为4223元,约占总成本的46.35%;肥料、农药521元,约占总成本的5.72%;管理用工4366元,约占总成本的47.93%。由此可见:雷竹林不进行覆盖,基本没有收益,如果算上自家挖笋的用工,那可能还要亏本,说明覆盖是必要的;而对于覆盖竹林的成本支出,通过我们近几年减肥增效、科学覆盖的培训,生产资料成本有所下降,但管理用工的成本仍接近一半,说明劳动力的投入是影响竹农实施规模化适度经营的主要因素之一。
2.3 雷竹林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
2.3.1经营者素质
在85户调查者中,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占26.2%,其余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经营面积在1.33hm2以上的竹农均为临安农民技术带头人,还有一位获得了省级农技大师的称号。由此说明,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科技知识、管理能力等素质,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益才能得到保证。
2.3.2利益协调机制
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竹农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推行雷竹林规模经营的首要条件。竹林适度规模经营往往以竹林地利用规模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机制才能实现土地的流转和集中。在85户受访者中,有36.8%的农户愿意流进竹林,希望竹林的面积能达1.20~1.33hm2,有13.1%的农户希望达到2.00hm2及以上。
2.3.3社会保障体制
目前,农民眷念土地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步改变,临安区有1.07万hm2雷竹林种植在农田中,是竹农的基本生活资料和生存保障。调查发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越完善,农民对土地的依恋程度越低,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能性越大。
2.3.4技术要素
雷竹林经营只有实施覆盖才能取得好的效益,但覆盖技术需要科学技术来支撑。在调查的85户农户中,有76户进行了覆盖。在进行覆盖的农户中,有29.1%的农户覆盖后,平均产值为7253元/667m2,不能支付覆盖成本,没有劳动工资;有36%的农户平均产值为17563.2元/667m2,除去支付覆盖经营成本,还有净收入8453.2元/667m2,可以拿到用工工资;有34.9%农户,覆盖后平均产值达29203.1元/667m2,除去支付覆盖经营成本,还有净收入20093.1元/667m2,获得了极高的经济效益。
3 结论
在坚持家庭经营为主的条件下,每家每户拥有1.33hm2左右的雷竹林,通过轮流覆盖栽培,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可以稳定竹农的种竹积极性。从竹林可持续经营角度来看,3~4年形成一个覆盖轮回较为合理,竹林经营面积1.33hm2是接近合理轮回的面积。为使农户家庭劳动力与竹林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进而使家庭收入最大化,农户可选择转入竹林扩大经营规模,或转出剩余劳动力从事其他行业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