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民族音乐及其在互联新时代的传播形式
2019-01-08赵越一
赵 越 一
(沈阳大学 音乐与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一、民族音乐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1.红色文化精神实质
狭义的红色文化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战斗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无产阶级宏大志向和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等内容。广义的红色文化则不再强调渲染革命斗争氛围,转而重视赞颂健康向上、充满深情、呼唤爱心、传播友谊的正能量精神品格[1]。
2.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状况
中国民族音乐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基础,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不断演变发展并日臻成熟。中国民族音乐在演奏演唱技巧、作品内涵和创作方法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特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习惯相符合。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音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品创作、演奏技法、表现张力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并发生质的飞跃。现如今,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形式多元、富有特色、时代感鲜明,特别是随着物质、文化生活大大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且伴随民族音乐教育在各级学校美育、德育课程中的推广普及,中国民族音乐正受到当代人们的极大喜爱和追捧。
3.红色文化与民族音乐的双向选择
红色民族音乐是红色文化内涵与民族音乐形式双向选择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首先,红色文化需要民族音乐这种艺术载体。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亟需通过一种传播速度快、通俗便于接受的形式,将政治主张与革命理论向广大群众推广,以期取得最广泛的支持,奠定群众的革命基础[2]。而此时农民群众基本不能识字的现实情况,要求必须将红色文化加载在农民群众劳动生活中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即民族音乐之上,将革命理念转化到民歌、戏曲、劳动号子和器乐演奏之中,用当地群众所熟知的旋律和词语进行传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与之相应的是,民族音乐也需要红色文化作为精神内核。时代在飞速进步,民族音乐要不断发展创新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只有将红色文化作为民族音乐的内在动力,将其不断自我革命、不断发展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民族音乐创作内容,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彰显正能量与新思想,为人民群众所长久喜爱。
二、红色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随着五四运动的发起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一时期众多爱国音乐家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他们抱着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红色民族音乐,为这一时期的革命工作带来巨大的推动力。这一时期先后成立了多个音乐社团、专业音乐学校,包括1927年刘天华等人于北京发起的国乐改进社,1927年于上海由萧友梅主张并积极创办的国立音乐院(1929年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等,这些团体为当时音乐专业教育和创作带来了便利条件,促进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使我国民族音乐创作受到了一次西方文化的洗礼,音乐作品内容得到丰富,创作手法更加先进。这一时期的红色民族歌曲有:表现中国工人阶级觉悟的《五一纪念歌》(根据《梅花三弄》曲调填词);用以向贫苦农民宣传革命的《农会歌》(彭湃编写);于广西东兰的农民运动中产生的《为人民为革命》(韦拔群编写);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1935年)等。红色民族器乐曲有:为建立国乐改进社而作的琵琶曲《改进操》(刘天华谱曲,1927年);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的二胡曲《听松》(阿炳谱曲);讴歌勇士的二胡曲《光明行》(刘天华、孟庆云谱曲,1931年)等。
2.建国初期(1949—1978年)
建国后,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等政治事件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文化政策,对红色民族音乐的创作及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红色民族音乐在体裁、题材上更为丰富,作品规模更庞大,音乐充满激情、有感而发、振奋人心,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使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建国初期的红色民族歌曲有:团结少数民族、歌颂社会主义的《北京的金山上》(马倬改编,1960年);体现出坚韧革命精神的《红梅赞》(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1964年);歌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东方红》(李有源填词,焕之作曲,1964年);反映了西藏和平解放新气象的《翻身农奴把歌唱》(李堃作词,阎飞作曲,1954年)等。红色民族器乐曲有:描绘红色历史、颂扬革命政权的古筝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焦金海编曲,1972年);表达对党无限热爱的琵琶改编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吴俊生编曲);歌颂五壮士英雄事迹的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吕绍恩编曲,1960年)等。
3.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我国步入全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音乐专业教育得到全面推进,音乐爱好者越来越多,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演奏、演唱,以及作品创作等方面都展现出更高水准。此时红色民族音乐多为歌唱改革开放、歌唱祖国、歌唱党,表达人民幸福心声的作品。这一时期的红色民族歌曲有:展现人们对未来美好憧憬和希望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陈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杨淑清原唱,1981年);对伟大祖国依恋的《我爱我的祖国》(陈德元作词,孟文豪作曲,于海霞演唱);赞美人民勤劳、智慧,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走进新时代》(蒋开儒作词,印青作曲,张也演唱,1997年)等。红色民族器乐作品有:表达胜利欢喜心情的古筝独奏曲《喜庆胜利》(韩庭贵,1981年);音乐气势雄浑的二胡曲《长城随想》(刘文金,1981年);为电影《上甘岭》而作的民族管弦乐《我的祖国》(陈培勋,1989年重新谱曲)等。这一时期的红色民族音乐更加向当代人音乐审美倾向靠拢,用更易接受的音乐形式将音乐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近年来随着流行音乐的风靡,红色民族音乐作品应适当加入流行元素,拓展听众群,全面宣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
三、红色民族音乐的创作特点及体裁
1.红色民族音乐的创作特点
以中为主、中西交融。 红色民族音乐的创作以民族历史为背景、以我国音乐风格为主, 同时在实践中吸取西方音乐的精华,为我所用,并进行转化交融,创造出全新的红色民族音乐。 结合西方作曲手法、借鉴西洋乐器演奏技法, 学习西方音乐器乐组合形式,开拓思路, 走出了一条中西兼容的新路。 红色民族音乐以红色历史的重要意义为主要创作思想,以弘扬红色文化为目标, 作品中不忘赋予中国民族个性, 将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传达给观众。 作品既运用了西方和声观念, 又突出了民族风味,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需要。
传统精粹、现代多元。人民的音乐属于人民,创作来源于生活,红色民族音乐植根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音乐的精华,通过对红色历史的感悟和鲜活的艺术实践,形成独特艺术特征的音乐形式[4]。红色民族音乐贯穿民间传统,把艺术生命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沃壤,具备张力和生命活力。进入新世纪,流行音乐逐步占有音乐市场主要比例,红色民族音乐与时俱进,能够汲取流行音乐元素,创新地把各种风格流行音乐融会贯通,大胆尝试将爵士、拉丁、摇滚等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与红色音乐有机融合,并以自己特有的音乐语言来进行深刻表达,继续传达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精神[5]。
难易结合、交流互动。红色民族音乐为人民所作,为人民所用。既能够创作出需要鉴赏的专业作品,更能够大量创作出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易弹易唱的优秀作品。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众多的红色民族音乐作品,其中难易适中的作品流传至今,人民群众在欣赏的同时,还能够自己唱自己弹,用本民族自己的音乐语言来歌颂民族,唱出民族自信心。
2.红色民族音乐的创作体裁
红色民族歌曲。包括独唱、合唱,创作上既结合西方音乐作曲手法又应注重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作品突出传统的民族音乐风格的同时又包含西方音乐、流行音乐元素,吸引更多年轻的听众群。民族风韵体现在音乐的语言质朴、生动,歌词符合汉语语境、发音,内容贴近人们的生活。如《走进新时代》(见谱例1)等红色民族歌曲,脍炙人口,具有实用性,能够通过音乐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当下学习声乐的人非常多,众多声乐爱好者有意识地选择红色民族歌曲,欣赏、娱乐的同时,还能作为演唱的学习资料,歌颂红色历史,宣扬红色文化精神。
谱例1走进新时代
红色民族器乐曲。现已广泛流传的优秀红色民族器乐曲,多为独奏作品,常用乐器包括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此外还有较多高水准表现红色文化的大型民族器乐合奏、重奏作品。红色民族器乐曲,通过小型室内乐演奏展现出多样化的演奏技巧,表现力丰富,音域更宽广,音区和音色的对比极具吸引力[6]。红色民族器乐曲的创作能够抓住人们对当前时代的内心感受,如《长城随想》(见谱例2)等作品内容具有现代感,能够表达抽象的、内在的音乐内涵。同时,注重对历史的表述,用现代人的表达方式诉说历史,表达出不同时期人们对红色文化不变的敬畏之情(见谱例2)。
综合艺术体裁。还有部分红色民族音乐作品,将声乐、器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表现红色文化的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器乐上配器丰富,涵盖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作品引入我国各族人民歌舞形式,结合舞蹈、声乐使作品更加丰满,绚丽多彩,给听众带来立体式音乐享受。如创作特色乐器组成的红色民族室内乐作品,编配民族声乐独唱、重唱,作品音色平衡,乐件、人声协调一致,具有旋律性,让人容易接受、更易融入进音乐当中。音色、和声及旋律的变化会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配合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加生动、更具画面感,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文化感悟。红色民族音乐中的综合艺术作品,把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与祖国的命运发展紧密相连,给予人们美的陶冶的同时,还能给人带来真与善的启迪,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谱例2长城随想
四、互联新时代下红色民族音乐传播形式
进入互联网时代,全世界的文化被紧密联结在了一起,互联网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样对红色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浪潮里,红色民族音乐能够获得新的营养,带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1.传播思路
综合利用多种网络交互平台扩大传播范围。科技的发展,使网络共享成为现实,红色民族音乐传播可以借助互联网不受限制被重复和再现的特点,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远程性,决定了红色民族音乐经过互联网传播,不受空间、时间的制约和限制,能够使更多的人受到红色民族音乐带来的文化和思想上的教育[7]。创建网站,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品牌视频网站实现合作,红色民族音乐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进行传播,形成数字化的传播和宣传模式,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
鼓励原创、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倡“人人可创作、人人可展示”,鼓励原创作品,在大力推动专业音乐创作发展的同时,激发音乐爱好者的音乐创作兴趣,推崇红色音乐作品原创。搭建专门的红色民族音乐资源和资讯共享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以红色民族音乐交流展示为载体,以推广红色文化为主体,共同构建红色民族音乐交流平台。平台分两部分体系:一是线上多媒体集成,实现音乐创作、交流、传播、共享等功能;二是线下服务集成,搭建机构部门、形成管理模式、组织策划活动、设计增值服务,鼓励参与,促进交流互动。
2.传播形式
建设网络平台。创建网站,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品牌视频网站实现合作,达到红色民族音乐作品及时上线、及时更新。推广的红色民族音乐包括:红色专业民族音乐会演唱及著名音乐家演奏视频、音频;人民群众创作的红色民族音乐作品及演奏、演唱视频音频。打造良好的红色民族音乐互动氛围,建立用户评论机制,促进交流,实用性与乐趣性共载体。大力推广原创作品,提倡红色民族音乐作品乐谱共享,促进传播,通过奖励办法等方案,鼓励上传、分享红色民族音乐学习资料。建立红色民族音乐新闻站,分享最新红色民族音乐动态,第一时间发布、获取音乐资讯。开拓多种互动方式,开发游戏式互动,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操作,使互动方便快捷、兼顾娱乐性。通过微博、微信、评论、群内讨论等方式交流,促进红色民族音乐的宣传。
组建核心团队。组建核心团队,分管资料上传、下载,发布讯息和宣传策划等工作内容。招募志愿者,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科学分工,达到高效执行力。组建策划团队,根据推广工作的发展需求,定期策划红色民族音乐活动。活动分为:现场音乐互动、名人音乐会及红色文化讲座、红色民族音乐作品竞选及比赛、公益活动等。建立后台运行保障部门,时时更新红色民族音乐内容,线上视频、音频等资料及时筛查,保障平台有序运行。确保安全且有益的会友互动,实行实名制会友制度,制定相关细则,保证平台具有交流方便性及安全性。设置积分奖励,包括积分兑换、积分互换、积分升级等奖励形式,使软件操作具有娱乐性,促进交流红色民族音乐学习心得、创作心得,使人们对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更感兴趣。
五、红色民族音乐传播的现实意义
1.传播红色民族音乐是我国文艺事业工作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 那些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创作传播平台, 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 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快速发展造就了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社会现实, 也让部分人群价值观缺失,不分善恶,没有底线,目无国家、集体、家庭,不讲对错,不问是非, 这类人群所推崇所形成的文艺创作, 也往往存在着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只顾体验感官刺激,一味追逐流量、利益的精神内核。 文艺代表人,文艺改造人,文艺创作的话语权不能落入低级落后群体, 因此当下亟需加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的文艺创作来引领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就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文艺作品的主要体现形式, 就是红色民族音乐。 传播高品质的红色民族音乐, 创作有家国情怀, 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文艺作品, 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欣赏, 树标立典、示范引领, 牢牢占据文艺创作主战线, 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有利于国家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形成。
2.传播红色民族音乐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形式
社会由社会组织构成,这些社会组织是基层党组支的基础。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需要基层党组织在群团单位中发挥中坚力量。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直接反映其引领、协调、整合力量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党在实际工作中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也体现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强弱。当前,社会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基层,党的建设最薄弱环节也在基层党组织。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更加有力地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是形势之需、执政之需。新形势新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活动开展会遇到新情况,要积极探索优化组织设置的方法和途径,按照吸引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红色民族音乐,载体是艺术集体活动,本质是宣传党的思想政策。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用好红色民族音乐传播,能够有效丰富活跃基础党组织活动形式,调动支部党员学习参与热情,有助于教育管理党员、发展新党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
3.传播红色民族音乐在实施乡村振兴促进乡风文明中具有天然优势
党的十九大庄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我党的革命胜利在于农村,我党的群众基础在于农民,我们的革命史就是我国农村的发展变迁史,红色民族音乐就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手口相传的文艺形式。不断发展、进化红色民族音乐作品,丰富精神内核和教育意义,积极依托红色民族音乐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天然属性,不断创作和传播新时代红色民族音乐作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4.红色民族音乐传播需要紧跟互联新时代技术发展
运用“互联网+”思维, 实现音乐创作、交流、传播、共享等功能, 鼓励大众参与、鼓励人民群众在红色民族音乐平台中互动, 实现“人人可创作、人人可展示”, 推动红色民族音乐原创作品的发展, 使红色民族音乐“音由心生”。 我们需要大力传播红色民族音乐, 在满足人民群众音乐审美需要基础上, 发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宣传作用。 音乐来自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感悟, 促进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的宣传需要红色民族音乐创作与传播这种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方式, 互联网时代下, 通过红色民族音乐传播红色文化, 在推动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的宣传上有着较强的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