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的提升策略
——以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为例
2019-01-08王兴胜
王兴胜, 王 孚
(1.沈阳大学 自然博物馆, 辽宁 沈阳 110041;2.沈阳市旅游学校 数学教研组, 辽宁 沈阳 110032)
自然博物馆通常以生物标本、矿物标本、文物、实物等作为展览素材,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展示自然界发生发展的历史。自然博物馆具有标本制作和收藏、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功能。
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纷纷依托自身在学科、人才、专业实验室、标本收藏、专用仪器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创办各具特色的动植物标本馆、地质矿物馆、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等自然博物馆。本文试以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为例,对国内高校自然博物馆的科普教育能力作分析研究。
一、国内外自然博物馆的现状
中国国家文物局在2016年8月29日发布的《关于印发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显示,2015年度全国备案的博物馆共有4 692家(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3 582家(包括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2 837家,其他行业性国有博物馆745家),非国有博物馆1 110家。将其中专业化程度较高、功能较完善、社会作用发挥较明显的4 626家博物馆编制成《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其中包括国有博物馆3 536家(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2 801家,其他行业性国有博物馆735家),非国有博物馆1 090家。
《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收录自然博物馆111家(包括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矿物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标本展览馆、海产博物馆、农业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森林博物馆,以及高校博物馆下设的地质馆、标本馆等),其中国家一级的博物馆7家,即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吉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四川省自贡恐龙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8家,即山西省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青岛海产博物馆、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昆明动物博物馆。111家自然博物馆中有高校自然博物馆28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即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吉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2家,即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隶属广州中医药大学)。28家高校自然博物馆中,辽宁省高校自然博物馆2家,即辽宁中医药大学博物馆(设有人体生命科学馆、中药标本馆)、大连大学博物馆(设有生命科学馆)。
国外,欧美等国家的博物馆数量较多、质量较好。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2018年3月29—30日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上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博物馆4826座,占世界博物馆总量的8%左右,平均每28.8万人才有一座博物馆;而2013年美国的博物馆就已达到35 144座,平均每9 000人就有一座博物馆[1]。此外,欧美等国的许多高校都建有自然博物馆或综合博物馆。
二、沈阳高校自然博物馆的比较分析
目前沈阳市对外开放的高校自然博物馆主要有5家,即辽宁中医药大学博物馆、辽宁大学自然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沈阳医学院人体科学展览馆。
1.沈阳5家高校自然博物馆基本情况比较
沈阳5家高校自然博物馆基本情况的比较见表1。
表1 沈阳高校自然博物馆基本情况比较
2.沈阳高校自然博物馆基本情况分析
(1) 多数未出现在《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中。在国家文物局2016年8月29日发布的《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中,沈阳5所高校的自然博物馆,只有辽宁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出现在该名录中;其他4家沈阳高校自然博物馆,或者不符合该目录的编制标准,或者未在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备案。
(2) 多数规模不大。在沈阳高校自然博物馆中,建筑面积超过10 000 m2的只有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其他几家自然博物馆的建筑面积均未超过2 000 m2。
(3) 均依托本校的学科、人才、设备等优势。沈阳高校自然博物馆的日常运营管理、标本维护、展览、科学研究等工作,通常需要与该校的生命科学等学院,或相关学科、人才等组成优势组合来共同完成。
三、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概况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建于2015年,其标本源于本校师范学院、新民师范学院和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十年的教学和科研收藏。”[2]是一座集科学普及、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标本收藏等功能于一体,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该馆展览面积1 300 m2,其整体设计、工程施工、标本采集与制作、展品布置等,均是沈阳大学相关学院、相关部门的专业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完成的。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于2016年6月1日正式向社会开放,于2017年4月28日被沈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为沈阳市科普基地,2018年4月18日被共青团沈阳市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沈阳市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该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分为恐龙、哺乳动物、鸟类、昆虫、贝类、生命廊道6个展区,包括国内外约4 000件动物标本。其中,贝类标本1 600件、昆虫标本1 000件、鸟类标本630件、哺乳动物标本110件,其他动物标本600件。该馆设有辽宁省城市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1个、生物标本制作中心1个、体验训练室2个、3D放映室1个;该馆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有大学生志愿者100余人。从开馆至2017年底,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团体160多个,接待国内外参观者9万多人次;举办主题科普活动10余次、科普讲座30多场,开展标本制作体验训练40多次。这些活动使辽沈地区的中小学生及幼儿1万多人次从中受益。
四、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建设现状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开馆至今,秉承科学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科普性与观赏性兼顾的理念,实时关注辽沈地区相关场馆动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准确自我定位、加强场馆建设、稳步实施错位发展的战略,快速提升了自身的科普水平与能力。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该馆2016年外请场馆设计公司设计了二期建设工程方案,拟建的二期工程紧邻一期工程(现有展馆),规模与一期工程相当:占地面积1 500 m2,展览面积1 300 m2。二期展馆设有训练体验室200 m2,多功能厅200 m2,将为中小学生制作标本、开展科学实践创造更大空间。2016年至今,该馆借助沈阳大学实验室专项建设资金,在沈阳大学望花南街校区2号教学楼内建设了建筑面积110 m2的显微数码实验室1个,新购置电子显微镜等精密仪器20台。2017年又在沈阳大学望花南街校区2号教学楼内扩建了建筑面积为100 m2、展览面积150 m2的昆虫及鸟类标本展示厅1个,展出昆虫类标本800余件、鸟类标本500余件,展出师生创作的蝴蝶标本画、种子标本画、其他标本作品共200余件。
2.打造品牌科普活动
开馆以来,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围绕青少年热衷于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现状,以及对科学实践的强烈探索欲望,整合馆内珍稀标本、科研设备、专业师资,以及大学生志愿者等优质资源,设计打造了2个精品科普活动品牌——“博物馆科学夜”和“博物馆游学”。 “博物馆科学夜” 品牌活动举办了2次,共6场,其中的“昆虫专家科普讲座”“昆虫专家指导做标本”“校园夜晚诱捕昆虫”等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所津津乐道,吸引了来自沈阳市第27中学等学校的师生2 000余人次参加活动。“博物馆游学”品牌活动举办了3次,共20场,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等学校师生3 000余人次参加活动。其中,“博物馆科学夜”品牌活动在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被沈阳市科技局确定为沈阳市2017年科技活动周代表项目之一,面向沈阳市中小学生开放。
3.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该馆为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设立了官方网站(网址:museum.syu.edu.cn,为沈阳大学二级网站),开通了官方微信平台(微信名称: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公众号:sydxzrbwg)。该馆开馆以来,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展馆快讯、活动新闻、志愿者工作消息、科普知识、博物馆公告等170多条,同时进行科普教育,网站访问量5万多人次。官方微信平台发布科普活动新闻、科普知识短文、新春祝词、元宵节灯谜、日常工作信息等100多条,稳定关注人数2 300多人。同时,该馆编撰了《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标本图鉴——昆虫》等动物分类学专业著作3部;同时,设计制作了介绍该馆的图册,以及动植物保护工作资料汇编、纪念瓷盘、纪念信封、纪念明信片等宣传资料及物品。
4.加强中小学生科技素质教育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沈阳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园林等专业的师资力量及科研设备,以“畅游博物馆”“在博物馆上科普课”等为主题,吸引东北育才学校、鞍山市新世纪实验小学、沈阳市第七中学、沈阳市实验学校、沈阳市杏坛小学教育集团、沈阳市朝鲜族第二中学、盛京朗朗艺术学校、东北大学幼儿园等20余所中小学及幼儿教育机构与该馆合作,开展了科普、培训、夏令营、冬令营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累计参与师生4 000余人次。
5.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标本大赛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积极发挥生物学教师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该馆下设的生物标本制作中心,指导本校相关学院的大学生组建了7个创新创业团队,先后指导300名大学生参加省级、校级创新创业大赛及标本大赛。获批2016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荣获2016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16年沈阳大学大学生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3项,2017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6.为国内相关单位鉴定有害生物物种
该馆依托辽宁省城市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承接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广西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厦门海关、深圳海关等全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有害生物物种鉴定任务,提出了治理方案,创造了较大的社会价值。
五、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建设工作的不足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在科普能力建设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1.展览面积和展览规模不大
馆内的可用展览面积约1 300 m2,分大小6个展厅:哺乳动物展厅、鸟类展厅等较大的展厅,每个展厅的展览面积为300 m2;昆虫展厅、贝类展厅等较小的展厅,每个展厅的展览面积不足100 m2。受展览面积的制约,展览规模不易做大。
2.馆内科普设施设备不完善
馆内现有1台网络电视、2台电子触摸屏、2台投影仪,这些科普设备数量不算多;同时,该馆仅利用这些科普设施设备播放动物照片、参观活动照片等,偶尔为来馆参观的中小学生播放几部科教短片,播放的科普知识较少;该馆只在哺乳动物展厅和昆虫展厅的标本展示中配有一些文字说明,其他展厅的标本展示说明较少;贝类展厅中展示1600余件贝类标本,鸟类展厅中展示630余件鸟类标本,但两个展厅关于展示标本的内容介绍及科普知识极少:这些不利于参观者自主参观学习,科普效果不够理想。
3.新增标本来源较为单一
馆内新增加的标本,主要依靠师生共同采集、制作,基本上没有其他来源。
4.展览特色不突出
目前只是将馆藏标本进行简单的分类后,推出展览,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展览特色。
5.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力度不够
中小学生来馆参观的同时,顺便游览了沈阳大学校园。有些中小学生到沈阳大学学生食堂就餐,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略有了解,但还只是简单、粗浅地感受了大学校园生活的表层内容,这种肤浅的大学文化传播是不够的。
6.科普活动局限在自发阶段
零散参观者到馆自行参观,或企事业单位及旅行社组团到馆参观,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学生或幼儿到馆开展社会实践、科学实践、启蒙教育等,这些科普活动还停留在参观者的自发阶段: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主动开展的科普活动还不多。
7.志愿者来源范围狭窄
当前,该馆的志愿者主要来自沈阳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来自沈阳大学其他学院和社会的志愿者基本没有,志愿者来源的范围还不宽。
8.自主编写出版的科普读物的数量与种类不够
目前,该馆仅刘广纯教授编辑了《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标本图鉴——昆虫》《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标本图鉴——贝壳》《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标本目录》3部著作,其中,《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标本图鉴——昆虫》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馆自主编写出版的科普读物的数量与种类不够多。
六、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提升的策略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针对科普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可试实施如下策略,以尽快提升科普能力。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扩大展览面积和规模。目前,沈阳大学正在深入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转型发展,该馆应把握这个难得的机遇,在学校资源整合、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对该馆进行扩建,或将学校的其他建筑物改建为自然博物馆,或新建自然博物馆,以扩大展厅面积和展览规模。同时,在展馆中尽可能增加标本说明和科普知识说明。在扩大面积和规模后,力争成为市级甚至省级的自然博物馆。
(2) 运用多种科技手段、科研仪器设备宣传科学知识。应对原有的生物学专业的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专题片;在野外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拍摄野外采集标本纪录片,或者拍摄标本制作过程教学片,通过馆内的网络电视、电子触摸屏、投影仪等设备为参观者播放。同时,在馆内增设其他宣传设备,或者使用高新科技手段进行科普宣传,例如将计算机仿真系统用于标本展示,建设数字化自然博物馆[3]。
2.扩充新增标本来源渠道
(1) 标本交换。在该馆收藏的标本中,如果同种标本还有一定的馆藏,可拿出同种标本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博物馆或标本收藏机构进行标本交换,换回较为珍贵且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缺少的标本。
(2) 鼓励社会机构和爱心人士捐赠标本。应利用多种宣传渠道,与有关的标本收藏机构或爱心人士进行接触、交流,鼓励他们捐赠各种标本。
(3) 交流展览。可与国内外的博物馆或标本收藏机构联合开展标本交流展览活动,不求标本为我所有,只求标本为我所用。
3.强化展览特色
在现有展览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可根据动物分类学,按照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标准,有总有分、目标明确地搜集多种动物标本。在不断增加标本数量的前提下突出展览特色,在不断提高展览水平和质量的基础上强化展览特色。
4.提升大学文化宣传力度
沈阳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办学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的奉天实业学堂[4]和新民公学堂[5]。这两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学堂使沈阳大学文化底蕴深厚,是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对外宣传大学文化的重要基础。提升大学文化传播力度应采取以下措施:
(1) 让参观者走进大学课堂。 开展主题科普活动,让更多的参观者, 尤其是中小学生及幼儿, 进入大学课堂, 听老师讲授大学文化和专业知识, 听大学生讲科普知识, 与大学师生进行深入交流。
(2) 让中小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设立科学实验课,组织中小学生到沈阳大学开放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让中小学生分享高校专业实验室这一稀缺科研资源,感受科学思想的熏陶,感受开放的大学文化。
(3) 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通过报告会、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走进大学校园,接受先进、多元的大学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5.拓宽科普渠道
(1) 开展主题科普活动。设计科普主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科普活动,邀请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其中。
(2) 打造科普品牌。继续加强“博物馆科学夜”和“博物馆游学”两个科普品牌的建设,在“博物馆科学夜”品牌建设中,增强活动形式的创新性与多样性,突出品牌特色;在“博物馆游学”品牌建设中,突出内容的充实与知识量的丰富,从而增强这两个科普品牌的魅力与吸引力,最终将这两个科普品牌打造成为辽沈地区的科普名牌。如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可对这两个科普品牌进行商标注册,使之成为“沈大博物馆科学夜”“沈大博物馆游学”。
(3) 增加对贫困、偏远地区居民的科普活动。一是请进来。在政府专项基金或社会有关基金会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邀请并组织贫困、偏远地区的居民来馆参加科普活动。二是走出去。购置科普流动展览车,深入贫困、偏远地区进行科普宣传。
6.发挥科普志愿者的作用
(1) 扩大科普志愿者的招募范围。把现阶段馆内志愿者的招募范围从学院内招募,扩大到学校内招募,再扩大到全社会招募。让不同年龄及层次的志愿者走进博物馆,加入科普宣传队伍。
(2) 优化科普志愿者的结构。优化馆内科普志愿者的学科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民族结构等。让科普志愿者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活动。
7.出版多门类、多层次的科普读物
(1) 出版多门类的科普读物。在原有的、主要出版动物分类科普读物的基础上,出版一些与自然博物馆工作相关的其他科普读物,使科普读物的门类更多。
(2) 出版多层次的科普读物。在出版学术类科普读物的同时,依托丰富的馆藏标本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出版适合大众阅读的科普读物,在多层次上满足大众的求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