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补土培中”法在崩漏治疗中的运用❋
2019-01-08刘永尚陈冰倩王永培
刘永尚,洪 靖,陈冰倩,王永培,王 鹏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 2. 海军军医大学,上海 200433; 3. 广州医科大学,广州 511436; 4. 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5. 解放军医学院,北京 100039)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崩漏。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可概括为虚、热、瘀三方面,多是由此三者导致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不能制约经血,经血非时而下。因此,在治疗上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为汪机再传弟子,新安固本培元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在治疗上主张通过培补顾护元气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反对滥用寒凉攻伐、损伤元气的药物[1]。在治疗妇科崩漏时多采用补益中焦脾土之法,合其固本培元之理成效显著,救人无数,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故笔者不揣浅陋着笔析之,望诸家不吝指正。
1 病因病机
孙一奎对于崩漏发病的阐述尤重前贤之见。《妇人大全良方》言:“妇人崩中,由脏腑伤损冲任,血气俱虚故也……若劳动过多,致脏腑俱虚,而冲任之气亦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然暴下”[2];引李东垣《兰室秘藏》:“妇人脾胃虚损,致命门脉沉细而数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关脉亦然。皆由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阴火相合”[3]之论,强调脾胃虚损在崩漏病发展变化中的重要性,认为冲任损伤,脾胃亏耗不能摄血,经血无所固而暴下发而为崩。又指出后世医家拘泥于朱丹溪辨治血证多从“火载血上”的思想,导致血证诊疗过用寒凉,寒凉则伤及正气[4]。故笔者认为孙一奎重视脾胃虚损在崩漏中的作用,也可能与当时医家好用寒凉之品有关,可见补偏救弊之意。此外《内科摘要》曰:“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又云:脾统血,肝藏血。治法前症因脾胃亏损,不能摄血归源。[5]”薛己借《黄帝内经》之言,强调脾脏在经血来潮之时有其统血之能,而脾统血盖皆因其脾气之固摄所生。因此,倘使脾胃虚损、脾气亏虚、不能发挥其摄血归经之用,则经血不固、暴崩而下。孙一奎引此论于其《赤水玄珠》一书,可见其对该学说十分推崇。他还从其师汪机所言:“况人于日用之间,不免劳则气耗,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喜则气缓。凡此数伤,皆伤气也。以有涯之气,而日犯此数伤,欲其不虚,难矣。”正是多种原因所致人体气机容易亏耗,所以辨证中强调脾胃虚损这一发病因素。
孙一奎在《赤水玄珠·崩》中言:“崩者,谓倾陷之势而不可遏,俗曰血山崩,谓血暴下如山之崩坏也。又曰血海败,盖冲任二脉为血之海,附于阳明。阳明者,土也。土谓乎中,故又曰崩中。[6]”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旺盛气血充盛,冲任二脉经血盛足,故冲任二脉附于阳明。若阳明脉衰,经气不行,血不随气而妄行,失于固摄而出脉道,故称崩中。冲任二脉经血藏泻失常,下泄胞宫发为崩漏,盖气虚不摄,血崩暴下,故言“倾陷之势而不可遏”,似不可遏者为实证,然其实质乃脾胃虚损、阳明脉衰而犯。从脏腑立论,脾藏营化生营血。脾气健运,统摄血液,运行不息,循环脉内而不外溢。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不归经,血液外溢,血脱妄行,血崩暴下不可止;而崩漏较久,病延后期则气血亏衰而血漏不止,此绝非一味止血之法可行。
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认为,崩漏可由多种病因病机所致,但在其中首重脾胃虚损,强调阳明脉衰,脾胃失其固摄脉道之职,经血不得约制而暴下。由此可见,其治疗崩漏之学术思想多从脾胃立论。
2 治法方药
崩漏发病多由脾胃损伤、冲任不摄所致。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孙一奎从其师汪机之法,主张通过培补、顾护元气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反对滥用寒凉攻伐、损伤元气的药物,因此在治疗上强调补土培中。孙一奎言:“治血若不行兼之调气,而纯以寒凉是施,则血不归经,且为寒所凝滞,虽暂止而复来也。”可见其反对妄用寒凉施治,而重以补土培中、调脾运气为治。
崩漏导致血液外溢,日久阴血亦亏,故在治疗上亦注重滋阴养血。然滋阴养血若不从脾胃着手,则阴血生化效微;盖仅滋阴养血会致滋腻难化,脾胃之气不能运行难以输布精微;且滋腻之品亦影响脾胃之化,运化失调则反致精血难生,单用滋阴养血亦难以起效,滋阴养血亦当从脾而用。
孙一奎养血则从脾胃着手,配补益脾气之法,气血同治,即统摄其血道,速生其精血。《赤水玄珠·崩》言:“血脱益气,古人之法也。先补胃气,以助生长,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务。举世皆以为补气,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阳生阴长之理也。故先理胃气,人身之内,内谷为宝。[6]”治疗多用李东垣益胃升阳汤、四物汤之类。李东垣升阳益胃汤则可升阳益气,补脾气以摄血道,使经血不致妄行。且脾气得复,气能生血,合“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复”之意;方中尚有当归等药能滋阴养血、气血双补,合其补土培中之法。
孙一奎在《赤水玄珠·崩》中记载,治血崩不止,由冲任之脉虚损、血气久冷所致者,自制经验方用之。方中用人参、山药、干姜、苍术、木香、茯苓等补中益气以健脾,复用当归、川芎、熟地等填补精血,从脾论治,气血双补,取其阴阳生长之理,正乃其补土培中之法。因此,可以看出其治疗崩漏注重脾胃,主张阴阳并重,攻补得宜。
3 典型病案
3.1 正虚夹痰夹瘀案
案1:孙一奎曾治一老妇“血崩不止,流漓不绝,满床皆血,上床不得者三月矣,腹满如孕。作虚挟痰积瘀血治之,用四物四两,参术各一两,甘草半两以补虚。香附三两,半夏二两,茯苓、陈皮、枳实、砂仁、玄胡各一两,以破痰积污血。分二十帖,每帖煎干加荷叶、侧柏叶汤,再煎服之,服尽良愈,今再不发,如神”。
按:本证孙一奎言之已悉,此乃作虚挟痰积瘀血,属正虚邪实之证,多由正气亏虚、血流亦虚、气机不利、日久而生痰积、瘀血所致。另外,痰积、瘀血阻滞腹中亦会作用于机体,使原本已虚之体更加亏虚。此时病机变化复杂,难以言明其为虚为实。他洞察病机,道出本质,用补气养血、健脾化痰、行气活血之法治之。方中四物汤用量极大,取其补血和血之功;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光补血则药力久缓,难以速效。故从中焦脾胃出发,加之参、术、甘草以补其气虚。盖可由三点而用:一乃参、术补气之强药,大补其气可固血之外溢;二者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参术皆入脾胃,补脾胃之虚损,促进气血新生;三者补参术之气使气机得充,配之四物则行气活血、祛瘀生新,促进瘀血之散、新血之复,可见其补土培中之法之妙用。此外,对于痰积之证用半夏、茯苓、陈皮、砂仁、枳实等药,多以入中焦脾胃、健脾化痰、行气消积;香附、玄胡等药活血祛瘀,配四物汤及参术之行气活血之功,效力更彰。故服此方二十帖而安,用药如神,其明辨擅药可见一斑。
3.2 气虚血热案
案2:倪少南内人,经行如崩,势不可遏,头晕眼花。脉右寸极软弱,左近驶。此气虚血热之候由气虚而血不固也。张仲景云:血脱益气,特用人参、黄芪各三钱,白术二钱,粉草五分,荆芥穗、蒲黄、侧柏叶、姜炭各一钱,三帖全瘳。
按:孙一奎抓住经行如崩却又头晕眼花之表现,再辅之以舌脉之征,明辨病因病机,诊断此病多由气虚兼有血热之候。脾气亏虚则不能摄血,故可见经行如崩,血下如瀑;气虚所致不能摄血,非实证之迫血妄行,故用止血药经行崩下之势不可遏止;脾气亏虚,不能转输清阳上养脑窍,血崩暴下,血虚不能充养脑络脑络,故头晕眼花,治当补气养血、甘温除热。参芪术补土培中,益气升阳以摄血,三者甘温益气,脾胃得复气机通畅则阴火可消。参、芪三钱,白术二钱,量大冠绝本方,见其立意多从脾胃论。荆芥穗、蒲黄、侧柏叶、姜炭均有止血之能,配上3味补益脾气之药则止血止崩之效更强,可见其辨证处方之精妙。
4 结语
孙一奎认为崩漏多由虚证所致,因其脾胃亏虚、气血不充、血不循经而外溢。此证虽用止血而血不得止,非以培中气不能补,非以补脾土不能摄,故其在治疗上从脾入手补土培中,又不忘填补精血、气血双补、标本兼治。在其《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中所载崩漏由虚所致者,无不用参芪术等补益中焦脾胃之品,其效如桴鼓,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