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勇治疗冠心病经验总结❋
2019-01-08沈金峰刘中勇
胡 芳,沈金峰,刘中勇
(1.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6; 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对于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众说纷纭。《金匮要略》中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不仅仅是对脉象的描述,提出冠心病乃本虚标实之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明确指出血脉痹阻是冠心病发病的关键因素。《圣济总录·心痛门》曰: “中脏既虚,邪气客之,痞而不散,宜通而塞,故为痛也”,明确提出“虚”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古今医鉴·心痛》中指出: “心痹痛者……素有顽痰死血”,可以看出痰浊乃血脉痹阻的进一步升华,易致冠心病反复发作。《丹溪心法》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可以看出,情志之变将影响心之功能从而发为冠心病。治疗冠心病需从“浊”“瘀”“虚”“郁”着手,注重双心同调,方能更好地治疗本病。
1 从虚论治
虚是冠心病发病始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这也是为什么冠心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的原因。年老肾气亏虚,精血不足,血府失养,不荣则痛。精血不足,化气无源致气虚,气虚则无力运血而致血滞。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阳不充,温煦失常,不能上济于心阳致心阳亏虚,阳虚则生内寒,寒凝血滞而成瘀。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肾阳不足致脾土失温,气血化源不足,营亏血少,脉道不充,血行不畅发为胸痹,治当补益脾肾、养血活血。常用自拟方参芪地黄汤加减:熟地、山药、山萸肉、杜仲、川牛膝、川芎、丹参、当归、益母草、茯苓、党参、黄芪、白术、桑寄生、补骨脂、益智仁等。
刘中勇认为从虚论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虚以心脾肾亏虚为主,在胸痹缓解期的补虚治疗是关键,以补脾肾为主。注重通补结合,补而不滞,通不伤正,临证可加用养血活血药,如鸡血藤、益母草、当归、丹参等。在临床中多选用生黄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黄芪多糖能够通过干预p38MAPK信号通道,进而影响其转录因子ATF-2的基因转录,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内黏附分子ICAM-1、E-selectin的表达,从而抑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抑制血管内皮的炎性反应,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注重阴阳平调,常在补阴药中佐用补阳药,补阳药中佐用补阴药。
2 从浊论治
“浊”指机体水谷精微物质代谢异常形成的具有污秽、胶黏有形的病理产物。浊与湿同质,湿为浊之轻,浊为湿之渐。六淫内侵蕴于肌肤,阻遏卫表,宣降失司,通调水道失职,水液不下注,水液内聚,湿浊内生,湿浊内射于肺又加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同体,湿聚浊,浊酿成毒。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使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运化无权,水液输布失常,水湿内停不行蕴结成浊;浊阻滞中焦,枢机不利,升降失和,致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浊邪出现“眩晕”等症状;年老体衰、久病多病、禀赋不足等均使肾气亏虚,肾阳不充,命门火衰,下焦气化无力,肾失开阖泌浊失常,水滞湿凝,湿聚反热生成痰浊。肺、脾、肾等脏腑失常,不仅引起水液代谢失常、浊邪内生,还可导致气机失畅。气为生命活动之力,气虚则浊邪运行无力,气滞则浊邪运行涩滞。气虚、气滞等均可影响浊邪在脉络中的运行,浊凝为痰,浊滞为瘀,痰瘀阻滞脉络,胶着脉管结聚成块,聚而不散,导致脉络瘀阻、心络痹阻发而为病,治法当健脾化浊宽胸。常用自拟健脾化浊调脂方加减:栝楼、薤白、法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川芎、赤芍、当归、丹参、石菖蒲、陈皮、枇杷叶、郁金等。
刘中勇认为冠心病发生发展与浊邪密切相关。认为浊有四大特点易阻遏气机,耗伤脏腑气血;致病具有弥散性,致病缠绵难愈性,多挟痰、瘀。痰浊产生为阴盛阳虚、本虚标实之候,治疗以温化为大法,首当运用栝楼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才能使胸阳得以宣发,痰浊得降,阴阳得以平衡。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栝楼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脂、抗凝血等作用[2],与薤白配伍能增强扩冠,增加心肌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3];栝楼薤白半夏汤具有调节AS小鼠血脂代谢、抗炎症反应、抑制主动脉组织VCAM-1、ICAM-1蛋白表达的作用[4]。治疗应注意健运脾胃,在祛痰的同时适时运用健脾益气法,以消生痰之源。治“浊”先理气,气顺则浊自消,故常选用陈皮、炒枳壳行气化痰。因浊易与瘀夹杂,故佐以活血化瘀药物,常选用川芎、赤芍、当归、丹参。
3 从瘀论治
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冠心病的形成离不开瘀,瘀的产生与虚浊相关。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流动缓慢、滞涩致瘀。阳虚则血失温养导致寒凝血瘀,阴血亏虚则血脉不充,血行涩滞而致瘀。《活血化瘀专辑》曰:“病水者,亦未尝不病血也。”浊瘀皆为阴邪,浊病累及血,血病累及浊,浊瘀交织久而形成心脉癥积。饮食不节,酸甜肥甘过度,糖脂酸蓄积,使血液呈现“浓、黏、凝、聚”的病理状态,加重血瘀久而导致心脉闭塞,治当益气活血通脉。常用益气活血通脉颗粒:生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白芍、鸡血藤、丹参、木香、葛根等。
刘中勇认为从瘀论治冠心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活血化瘀贯穿冠心病治疗始终。在临床中,单纯血瘀实证者较少,多表现为正虚血瘀、浊瘀互结等夹杂证候。故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伍以扶正(养阴血、益气、温阳)、化浊理气之品,辨证用药,加强祛瘀疗效。活血以通、散为主,慎用破血攻伐之品,常用丹参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该药具有扩血管、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及抗动脉硬化作用。并善用木香、桂枝等药,木香行气助血行,桂枝芳香温通、振奋心阳,有助心络得通。久病入络,还常用虫类之品引药入络。
4 从郁论治
“郁”者凝滞、蕴结之意,由于情志不遂而导致气血运行不通。《素问·举痛论篇》:“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刘中勇提倡双心学说(血脉之心、神志之心)治疗冠心病。情志失畅,神明之心失常,气机失调郁而为病。肝五行属木为刚脏,主疏泄体阴而用阳,通调人体一身之气机, 又贮藏机体有形之血。心肝为母子关系,《血证论》曰:“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肝失疏泄引起气机郁滞,心助气血运行失常,气滞则血液运行减弱;肝不藏血,精血不足,血脉空虚,心脉失养或心脉阻滞从而产生胸痹,不通或不荣皆致疼痛。现代临床医学研究发现,焦虑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在冠心病患病率中约占40%~ 70%,远远高于普通人的患病率(5% ~10%),而焦虑严重影响冠心病的远期预后[5],且抑郁症或抑郁状态可使心脏病患者的心脏事件风险增加1. 5 ~ 2倍。临床中常见冠心病患者因抑郁恼怒而诱发,郁怒易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为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致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发为胸痹,治以疏肝健脾、活血通络。常用处方为柴胡疏肝散加减,主要药物为柴胡、炒枳壳、醋香附、陈皮、川芎、赤芍、白芍、当归、丹参、木香、炒麦芽、党参等。
刘中勇认为从郁论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双心学说,神志之心失常当疏当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疏肝解郁的同时常需佐以健脾之药达到肝脾同治,如加党参等;加养血之药心肝同治,如当归、白芍、酸枣仁等。应注意行气解郁,但行气容易耗气、伤气从而加重气虚亦可致血瘀产生,故治疗过程中行气需兼补气,可加黄芪、党参等补气药。疏肝理气的同时应不忘活血,气血同调,情志舒畅,若出现肝郁化火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5 典型病案
张某某, 女, 54岁, 2017年9月初诊: 主诉胸背痛2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胸前区刺痛为主,痛有定处,入夜尤甚,伴有神疲乏力, 口干自汗,四肢关节酸痛,纳差,入睡困难, 二便平。舌紫暗有瘀斑,舌下络脉紫暗迂曲,苔薄、脉细涩。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ST段下移,考虑心肌缺血可能。中医诊断胸痹心痛,证属气虚血瘀,治当益气活血通络, 主方采用刘中勇经验方益气活血通脉颗粒进行加减:黄芪30 g,当归10 g,党参15 g,川芎15 g,粉葛30 g,丹参20 g,木香10 g,桂枝10 g,赤芍15 g,白芍15 g,茯神20 g,酸枣仁20 g,鸡血藤20 g,益智仁15 g,桃仁10 g,红花10 g,徐长卿15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分2次服。二诊:胸背痛减轻, 仍觉神疲乏力,入睡困难, 四肢关节酸痛, 纳差,二便平,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考虑患者仍有乏力、入睡困难、纳差, 守上方加浮小麦30 g、炒麦芽30 g、山楂20 g、首乌藤20 g,14剂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三诊:胸背不适较前改善, 偶因情志不畅诱发,饮食可, 睡眠质量改善, 四肢关节酸痛感减轻,舌紫暗有瘀斑,舌下络脉紫暗迂曲,苔薄、脉细稍涩,守上方14剂水煎服,每日1剂。之后患者虽无明显不适, 但体质仍以气虚血瘀为主, 当益气活血化瘀、标本兼治。照上方又调治3月余,
诸症悉平。
按:本病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证属气虚血瘀证。患者神疲乏力、自汗均为气虚症状。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故可见胸背痛以左胸前区刺痛为主。因本证属本虚标实,应采用标本兼治,活血不忘补气,补气不忘行气,达到补而不滞、邪不伤正。初诊以气虚血瘀方加减,方中生黄芪为君药,补气助血行;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之效,素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汤”之说;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功效,与丹参共为臣药;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功效,能升降诸气,为三焦气分之药;白芍补而收,赤芍散而泻,两者均入血分,使行血不致出血,收敛而不致滞血;茯神、酸枣仁、益智仁养心安神,桃仁、红花配伍赤芍活血化瘀。刘中勇善用徐长卿、葛根治疗冠心病,因葛根具有抗心肌缺血、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微循环等作用[6];徐长卿具有镇痛、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7];当归养血活血,佐以桂枝温通经脉,认为酌加少量温通经脉之药,如桂枝配伍木香芳香温通,有助胸阳舒展、心络疏通。二诊考虑患者胸闷虽有缓解仍有乏力、入睡困难,故在原方基础上加浮小麦、炒麦芽,山楂消食化积,同时取炒麦芽疏肝解郁、山楂活血化瘀之用,使气血并行、胃和瘀去寐安,加入首乌藤养心安神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8]。三诊患者诸症均有改善,嘱患者继服上方。之后患者虽无明显不适,但体质仍以气虚血瘀为主, 当益气活血化瘀、标本兼治。照上方又调治3月余,诸症悉平。
关于冠心病的中医治疗众家各说纷纭,但刘中勇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虽复杂,但其治则却不离“瘀”“浊”“虚”“郁”。认为在临床单纯由一种病因引起的冠心病较少见,常见“瘀”“浊”“虚”“郁”相互夹杂,故必须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按照虚实缓急的主次而兼顾同治,通补结合,师古不泥古,灵活运用中药在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刘中勇的经验丰富,笔者才疏学浅仅略知皮毛,汇总与众分享并继承,希望能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一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