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路与举措
——以贵州铜仁为例
2019-01-08
贵州省铜仁市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全要素链融合、全责任链压实”的思路,围绕茶叶、中药材、畜牧、蔬果、食用菌、油茶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出了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带动贫困农户面大的农业产业经营主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政策扶持,推动农业产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
2017年以来,铜仁市先后出台《铜仁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铜仁市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从政策层面引导规范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展成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产业主体。结合脱贫攻坚、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贫困户创业就业创新培训,通过精扶贷帮助贫困农户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认真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培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省财政厅《贵州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等政策,优先扶持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
加强人才培训,推动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持续发展
制定出台《铜仁市农产品加工业等人才培训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围绕农产品加工、农村创业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全面培养管理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计划到2020年底,完成全市培训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创业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共1260人次的目标。2018年上半年结合“三品一标”认定工作,举办了两期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检查员培训班,培训人数511人,提高企业质量管理和品牌创建能力;结合梵净山茶与苏州碧螺春茶深入合作,聘请苏州市农委、碧螺春茶叶企业在铜仁开展一期碧螺春茶叶制作技术培训,共培训茶叶企业、管理部门技术人员70人。
创新组织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增强实力
全面推广产业联合社模式。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发展趋势,围绕主导产业帮助和指导农民合作社实行抱团经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按照“自愿组合、民主管理、共同协商、统一调度、分社运作、规范运行”的原则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农民合作联合社38个,行业协会26个,其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规模优势通过订单、产销合同来指导农民的生产。如由玉屏沙子坳黄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伍兴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兴祥瑞黄桃专业合作社等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成立玉屏皇桃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对全县黄桃产业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营销。
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组织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和分工协作,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组建上下游相互衔接配套的全产业链,实现单一产品购销合同到多要素融合共享的转变,推动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2017年农业产业化年度调查中,75家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中,有24家龙头通过“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代养户)+农户”组织模式组织生产,共实现销售收入17.2亿元、带动种植基地发展21.2万亩、带动农户5.4万户。如玉屏温氏集团以“公司+家庭农场”的411经营模式发展生猪一体化养殖,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农户脱贫致富,即公司提供种苗、饲料、技术服务和生物保健药品,一定保价回收肉猪,一定保障合作农户取得合理利润回报;投资与盈利为“452”模式,即一个家庭农场一次性投资40万元,每批饲养500头猪,年收入20万元,2017年共计发展生猪代养户264户,出栏生猪32万头,实现产值4.89亿元。同时公司把生猪产业发展与贫困农户脱贫有机结合起来,采用“企业+村集体经济+贫困农户”企业+村支两委+村集体经济+贫困户”“企业+政府+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合作模式,大力发展一体化生猪养殖,通过温氏生猪养殖直接带动贫困户32户112人。
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力度。大力开展农业大招商工作,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跨区域联合发展。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领更多农户增收致富。近年来,成功引进了英国太古集团、北京顺鑫集团、香港劲嘉集团、广东温氏集团、四川铁骑力士、山东九丰农业、贵茶集团、贵福菌业、特驱希望等一批国内外优强企业,累计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396家、市级家庭农场1667家。为了让更多的企业利用省级龙头企业平台加快发展,经与省沟通,争取指标,2018年全市共组织58家市级龙头企业申报,比上一次申报企业多36家。全市加强市级龙头企业管理,采取宽进严管,目的是让更多农业企业利用市级龙头企业平台加快发展,但对于不从事农业的龙头企业及时取消。2017年认定的市级龙头企业51家,运行监测不合格取消市级企业称号的有44家。
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市场活力
加强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着力培育“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绿色农产品品牌,成功打造了梵净山茶、石阡苔茶、思南黄牛、沙子空心李、铜仁珍珠花生、玉屏油茶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品牌。
强化“三品一标”认证。以标准化、品牌化创建为抓手,加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继续增加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的数量。
加大产销对接。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选择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对口帮扶城市和经济走廊节点城市为重点目标市场,采取市级抱团推介,区(县)、企业各级重点推介的方式,开展常态化推介活动。创新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创建产销协作平台。2018年以来,先后组织参加了北京玉渊潭“品黔茶·赏樱花”万人品茗活动、2018中国(河南)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推介活动。其中,为期一个月的北京玉渊潭“品黔茶·赏樱花”万人品茗活动,自3月26日以来实现销售收入500余万元,并于3月31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办的“梵净山茶·香溢天下”专场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7个,签约金额达6.6亿元。
优化利益联结,增强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
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贫困户、农户在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位置,保障农民利益。积极探索“三变”促“三金”模式,农户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资产、资金等折价或认筹合作社股份,成为合作社社员并按股分红;对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以其享受的扶贫政策,如“特惠贷”收益期权折为现金入股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社员并按股分红;采取各种形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万山“九丰农业+”、中华山“622”、玉屏温氏生猪养殖“411”等典型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真正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比如:德江县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在全县大力推广“5311”的利益分配模式(即由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产业发展起来后,合作社占50%,在每亩土地按100元租金付给流转土地承包人的基础上,土地流转农户占30%,临时困难户占10%,村集体经济占10%),得到广大群众的大力拥护,真正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印江县刀坝镇采取“公司+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的订单种植模式,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把产业发展资金集中起来连片种植辣椒,实行政府统一采购肥料、农用地膜、辣椒种苗,由公司提供技术及销售服务,并按3元/公斤的合同保护价统一收购,彻底解决销路后顾之忧,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