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选择
2019-01-08黄元文
黄元文
一、探索:中国应该选择哪条路
(一)五四时期的政局状况
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动的势力,主要有掌握实权的北洋派、在国会中争权夺利的进步党和刚刚兴起的国民党。由于启蒙思想家把北洋政府当成了一个亟待改良和完善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人们一度对这三派抱有某种幻想,“主张北洋、民国、进步三党平分政权的办法”结束军阀纷争、国家不统一的局面。但随着现实的颓变,他们逐渐对这三派失去了信心。
1917年7月,李大钊明确提出要另创一种新的政治势力来取代这三派的主张,认为“国家必有其中心势力,而后能收统一之效”,而原来的三种势力“皆不能成为国家之中心势力,以支撑此风雨飘摇之国家”,“惟当顺世界新文明之潮流,别创一种新势力以代之,此之新势力必以中级社会为中枢,而拥有国民之势力”。陈独秀于1919年年初也明确提出了“除三害”(军阀、官僚、政客)的主张,要求“社会的中坚分子,应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无政见的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狗党”。这表明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之后探索新出路的强烈志向。
(二)五四时期的思想交锋
五四时期被中国人当作新思潮传播的社会主义学说十分庞杂,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如无政府主义、无政府工团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伯恩施坦主义等。这时的情况是,“帝国主义又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圆梦”,“所以,学生运动开始倾向于社会主义”,但当时绝大多数的进步青年对社会主义只是抱着一种朦胧的向往,他们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了解,如同“隔着纱窗看晓雾”,并不十分清晰。对这些主义和学说,他们正在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希望能从中找到挽救民族危亡和改造中国社会的良方。
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的一批进步青年,在1919年年底曾经兴起工读互助主义的实验活动。他们遵循工读互助主义的学说,按照“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组织互助社一类小团体,过起“共产的生活”,并希望把工读互助团逐渐推广到全社会,从而实现“平和的经济革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类组织都因遇到种种无法克服的困难而解体。与实践“工读互助”相类似,一些青年知识分子模仿日本九州的新村、美国的劳动共产村的做法,也在中国进行“新村”试验。但不久后,同工读互助团的命运一样,这些中国的“新村”也是昙花一现。
“工读互助”和“新村”试验的失败,对热衷于空想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人们,是一次非常实际的教育。许多参加“工读互助”和“新村”活动的青年开始认识到:“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以前,不能试验新生活”;“要改造社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分的改造是不中用的”。这就为一批进步青年认识空想社会主义和其他类似的改良主义思想的谬误,最终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比较: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
(一)十月革命带来的新出路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得到了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第一人李大钊指出:自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德、奥、匈诸国也先后发生了社会革命,他们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接着,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了详细阐述,还特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从总体来看,这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第一次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如前所述,正当知识分子们政治上失望彷徨和思想上怀疑苦闷之时,布尔什维主义胜利的消息,使他们看到了“世界新文明之曙光”。
经过初步研究,俄国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广大的工人、农民和士兵参加的,以布尔什维主义为指导的,以革命的社会党为领导。虽然他们对这个主义和革命党还知之甚少,但“他们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他们的党就是革命的社会党,他们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客士(Marx)为宗主的”,这一点是明确的。当时,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使他们彻底抛弃了民主主义而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政府宣布废弃了沙皇时代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这对长期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压迫之苦的中国人民来说显得格外亲切,使长期以来苦苦寻求自救出路的中国人倾向于社会主义。就这样,西方的民主主义随着帝国主义本质的暴露,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彻底破产了,先进知识分子把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目光由西方转向苏俄。许多热血青年纷纷以俄国为榜样,以他们所遵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就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并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路。
(二)大同思想的正面推动
中国人的传统大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
第一,沟通了早期知识分子同阶级斗争学说的联系。从本质意义上讲,大同思想是不提倡阶级斗争的。但受大同思想熏陶的早期中国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当作救亡图存的工具。
第二,架起了早期知识分子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桥梁。当西方资本主义平等思想、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发生碰撞时,早期知识分子选择性地将三者实现了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立的平等观。这种平等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对封建伦理纲常,倡导妇女解放。二是反对私有剥削制度,争取经济平等权利。三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争取政治社会平等权利。为此,他们开始在工人群众中开展活动,协助工人建立工会组织,通过工会组织,团结工人,对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
第三,大同思想成为联结早期知识分子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纽带。由于“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里,当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因其在形式上表现出外在的相似之处,在内涵上也表现出内在相同之源,这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有着传统大同理想追求的中国迅速扎根、发芽和广泛传播。而大同思想的影响与熏陶直接加深了早期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和理解。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社会主义大势所趋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高成果,就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最后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从虔诚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从设想建立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的政党转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革命和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早期革命的探索,一直到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过程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的集体心血。历史事实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