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才振兴促乡村振兴问题思考

2019-01-08

农村.农业.农民 2019年16期
关键词:人才农业农村

何 晓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可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综观当前乡村人才现状,从引人、用人、育人、留人等方面均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必须从系统全面的高度对乡村人才振兴进行全面思考,从而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支撑问题。

一、当前乡村振兴中人才匮乏的主要表现

人才问题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前乡村人才的总量、素质及结构存在着严重问题,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

(一)乡村人才总量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82.08%下降至2018年的40.42%,乡村人口总量从1978年的7.9亿下降到2018年的5.64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流出人口中,大部分是乡村的现实劳动力及乡村人才,乡村人才流失严重。2019年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召开了2018年度重要研究成果发布会,会议上指出:乡村人才总量不足问题突出,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接近1900万,只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不足5%。相关调查更指出,当前中国农村各类实用人才仅有169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

(二)乡村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乡村人才总量不足问题突出的同时,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当前,我国的乡村人才结构极不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当前农村常驻人口被称为“九九、三八、六一部队”,即当前农村常住人口中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从乡村人才的年龄结构看,年轻人才数量不足问题突出。据相关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总量为1272.2万人,其中年龄段为41~50岁的人数最多,而35岁及以下的青年人才只占总数的17.1%。二是乡村人才的区域分布结构不均衡。因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均衡及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乡村人才分布也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周边的乡村人才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同时素质也相对较高。而欠发达地区及边远乡村的人才资源数量少的同时素质也相对较低。三是乡村人才领域分布不合理。当前我国乡村人才主要集中在层次较低的乡村产业领域,如种植养殖、简单加工业、手工业等领域实用人才较多,从事农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乡村人才极度缺乏。

(三)乡村人才总体素质偏低

乡村人才素质偏低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一是乡村人才队伍结构存在着层次低、层级少的问题。即高素质、高层次的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极其短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数量稀少。据有关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初中文化程度占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的58%,大专及以上学历只占5%。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基础加工等传统学科上,并且以初、中级技术人才为主。如2015年的农村技术人才中,农民高级技师只占总量的0.2%,有90.51%的实用人才没有或者未评定职称。二是单一型的生产人才相对较多,而乡村振兴所需要的集生产经营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数量极少。如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生产型实用人才占总数的36.44%,经营型实用人才占20.62%,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及社会服务型人才比例较低。三是乡村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农业、手工业及低层次加工业等领域,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较少。

二、当前乡村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因为“人”是带动城乡间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和理念等方面密切联动、深度融合的最佳因素。乡村振兴因人才匮乏难以有效推进,而产生这一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如传统社会认知等,也有发展的原因,如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环境差等原因。

(一)社会分层及主流社会认知的影响

从当前社会分层来看,从事第一产业即农业生产的人处于社会底层,在传统的社会认知中,脱离农门是多数农家子弟的追求。历史上许多农村优秀人才通过上学、参军等方式脱离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以来,农村劳动力还可以通过进城务工脱离农业生产。这些人员大多数呈单向流动,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呈现单向循环。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1.5%,从就业职业、行业来看,2018届本科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中小学教育”,就业比例为19.3%。而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销售”,就业比例为8.9%。从就业去向来看,民营企业、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等依然是主要就业去向。2014~2018届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50%上升到54%,2014~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65%上升到68%。而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微乎其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社会认知的影响,认为农民职业没有地位,没有前途,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劳动力再回乡从事农业生产是极没有面子的一件事儿。这些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择业,同时也影响农村新生劳动力的未来发展。

(二)农业比较效益低,吸引人才数量有限

农业比较效益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与其他经济活动在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之间的相互比较,是体现农业生产利润率的相对高低,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标准。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但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又实实在在是一个弱势产业。第一,当前的农业生产依然没有摆脱对自然条件的过度依赖,因此生产充满了不确定性。第二,受“剪刀差”影响,农产品价格偏低。第三,当前农业生产具有分散性,没有规模效应,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第四,农业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巨大。所有这些原因使得农业市场受关注程度低,农业比较收益低,严重影响了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相关数据看,以1978年为标准,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数为1541.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数为1825.5%,但从绝对值看,二者分别为36396.2元和13432.4元。与此同时,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农村人才有条件的情况下更愿意选择外出务工,这也是农村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同时,当前我国乡村大多数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产业单一,对人才需求不迫切,可吸纳的人才十分有限。

(三)乡村环境差,无法留住人才

乡村环境差主要是指乡村在基础设施、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居住环境及文明程度方面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一,经过多年的努力,乡村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城市相比居住环境差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住房没有统一规划、卫生条件差等,不能吸引人才居住。第二,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当前我国乡村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生活设施落后,通信条件差等情况比较普遍,这些现象除影响生活的便利程度外还严重影响农业科技开发及农业的现代化经营。第三,公共产品与服务尤其是人才成长所需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如医疗与教育设施落后,从教育方面看,与城市相比较,乡村教育教学设备严重滞后,师资短缺,理念落后,教育质量差。从医疗方面看,医疗机构数量少,优质医疗资源短缺。这些严重影响了乡村人才的成长,同时也是引发乡村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第四,乡村文明程度有待提升,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乡村人才的成长。

乡村基本条件的落后使得大量乡村人才思想不稳定,认为乡村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好,上升空间有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倾向于向城市转移,致使乡村难以留住人才。

三、当前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主要思路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必须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依据乡村振兴规划的总战略逐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撑。

(一)依据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进行乡村人才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因此,乡村人才规划必须以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这就意味着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坚持多层次并举,即建设一支从农业生产到农业科技研发人才,从简单实用性人才到创新型人才,从单一生产或技术人才到经营管理人才的乡村全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二是坚持人才培养长期与短期相结合。从短期看可以采用人才引进与柔性合作方式即时获取急需的针对性人才。从长期看,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多层次教育体系。三是不断完善乡村基础组织建设,提升乡村人才的组织性。此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动态性、针对性、长期性原则,让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二)“硬”“软”结合,加快乡村人才引进

乡村人才引进不仅是引进现实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引智,在当前乡村吸引人才能力差的条件下,乡村人才引进可以采取“硬”“软”结合的方式。

所谓人才“硬”引进,是指通过宣传、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出人员回流等方式将人才、技术、产业引入乡村建设,形成人才的适度回流。吸引人才回流应重点围绕青年大学生、军转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社会贤达等群体。一是以培养创新型农业经营人才为目标吸引大学生返乡。二是以培养新农人为目标吸引各类有志之士返乡。这一类人员以军队复转人员、农民工及有意愿从事乡村产业的为主。三是以建设新乡贤队伍为目标吸引社会贤达人员参与乡村振兴。

所谓“软”引进则是指不以硬性引进人才为目标,而以技术、文化合作引进为主的引智工程。柔性流动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可以采取不同的柔性流动模式,如人才不动,而以其技术、发明、专利等加盟乡村事业;通过开展项目合作,使人才在互借互补中实现人才、技术的交流;通过借调等形式进行人才“租赁”;通过“兼职”的方式共享人才的技术成果;吸引本土成功人士规律性地对家乡发展进行短期咨询、指导;采取合同式、契约式、咨询式等方式成就人才的短期流动。

(三)优化乡村人才成长环境

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在于“留得住”,而人才“留得住”的关键则在于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这就需要国家完善引导人才流动的顶层设计,相关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增强乡村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具体而言,乡村人才发展环境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主要在于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充分地提供好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在能源、交通、卫生、通信、医疗、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基本保障乡村人才的生活创业需求。二是市场环境。主要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完善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建设好信息平台,加强资格证书及职称评定管理,加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力度等。三是文化环境。要大力宣传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使“三农”的重要战略意义深入人心,营造乡村人才是新时代关键资源的社会氛围。

(四)夯实乡村教育基础

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教育是重中之重。要把乡村教育建设成为一个多层次、全领域的多轨制教育体系,与城市教育体系既相互联系,又要充分显示乡村教育特色。

所谓多层次是指建设多轨制的乡村教育体系,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完善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分层次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适当增加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农业技能科目,为其回乡务农做好准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后期做好分流准备,对文化基础知识扎实、有能力进行高一级学历教育的鼓励其继续在普通学校学习;对不愿意继续深造的学生则组织其进入职业教育班,学习相关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从业技能,并能根据学生的情况授予相关的资格证书,为其就业做好准备。农科教紧密结合,构筑比较完备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为基础,发展与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和电视教育的作用,将培训的覆盖面尽可能地扩大。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将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统一管理,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城市教育资源闲置、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现象。

所谓全领域,是指乡村教育体系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还要包括农业从业技能培训、实用人才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创新性人才培养等,力求为乡村振兴培育全领域人才。

总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人才振兴必须坚持多措并举,既保障乡村人才队伍的适度规模,又要保障乡村人才队伍的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人才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