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与发展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探索

2019-01-08蔡艳杰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实务教学质量专业

蔡艳杰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1 问题的提出

自1989年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恢复至今,社会工作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回顾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有着其特殊历史时期的背景及特色。社会工作专业重建以来的二次引入,是在没有公众认可的社会基础以及合适的社会载体的情况被恢复的(王婴,唐钧,2011),关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已由教育先行朝教育实务并进转型,已从模仿参照西方经验朝“外来经验本土化和本土经验规范化”转向,教师队伍实力和教育单位权能与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顾东辉2016)。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性质,应该看到它既是专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对口的问题上,既不能搞不切实际的“专业主义”,也不能搞“泛专业”评价(王思斌2017)。

在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近30年时间里,涌现了大量关于社会工作教育的研究。在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方面:彭华民提出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应强化社会工作学科的自主性,刘平认为发展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不仅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和可持续深入发展上是必要的,在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要上也具有独特的前沿性意义。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曾凡丽、刘风从教育结构层次、学位课表、培养方式层面探讨国际经验的借鉴及本土化的人才培养调试。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关于社会工作教育层面人才培养模式及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较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培养质量评价作为提升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与衡量标准,恰恰对社会工作专业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高校转型背景下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思考1

2.1 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需素质教育“托底”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强“实务性”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举措有着很高的契合度。社会工作对专业人才的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在个案社会工作教材中,对于个案工作者的知识、能力、心理、角色方面的素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价值为导向的专业,对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内化,专业伦理的理解和认同也提出较高的要求,社会工作被称为“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及服务,对于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会更高,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要充分意识并发挥素质教育的“托底”作用。

2.2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发展

2.2.1 使专业学生即看到发展前途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习及就业状况是衡量人才培养状况的标准之一,社会工作专业目前正面临专业人才流失的困境,当下薪资水平低、工作强度大是专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如何在社会工作及相关就业领域“留住”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及行业发展,是包含专业本土化进程、政策引导、行业发展、专业教育等因素在内的复杂的问题。

2.2.1.1 引导学生扩展专业学习及就业视野,拓宽学生就业口径

社会工作教育角度看,可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一方面需扩展学生的学习及就业视野,引导学生拓宽就业口径,包括可从事一线社会工作者、社会行政、社会工作督导、基金会等不同岗位的相关工作;可在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医院、司法部门、机构等不同部门从事社会工作;可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社区矫治群体等不同人群中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以及进行考研方面的引导。

2.2.1.2 专业服务中引入质量管理视角,开发中产阶级服务对象

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引导,转变社会工作者等于义工的观念。引入社会服务机构及项目运作视角,同时注重服务质量的管理和提升。积极引导学生能够注重开发中产阶级服务对象,提升机构及项目运作的“造血”能力,并与政府等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相关政策的落地及实施。

2.2.2 加强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的符合程度

2.2.2.1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经济发展需求,凝练专业特色及优势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学校定位、并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应当明确凝练出具本校特有的专业特色及优势。参照国家专业设置目录的要求,结合院校实际,清楚、明确的描述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涵盖社会工作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人才的类型与毕业生具有的能力相匹配。

2.2.2.2 课程设置需精准对应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能够支撑起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主干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能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目前,根据部分省份社会工作专业评价平台资料显示,多数院校开设的主干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但在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在注重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通识素养类课程有受挤压的趋势,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转型”背景下,如何全面提升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是我们需要注重的问题。

2.2.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2.3.1 探索政、校、企合作模式,全面推进产教融合

需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产教融合,进行校企合作探索,相关措施具体、可行、可持续性及实施效果都较好、受益学生广泛。学校可充分发挥主动性,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探索政、校、企合作的模式,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承担或参与专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探索合作模式,推进学生提前就业、高质量就业。

2.2.3.2 充分发挥实践课程作用,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从师资配备上实现“分流”

目前,多数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领办社会工作专业机构,这部分教师需要平衡理论教学、科研、实务教学、机构运营等多项工作,往往面临多重压力。部分教师因为缺乏机构管理、运营经验,需要投入很大精力运营机构,导致对其科研时间的挤压,影响其科研工作。事实上,应当鼓励更多政府、社会力量兴办社会服务机构,高校教师可充当专业技术指导或顾问的角色,而在专业教学方面,可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从师资配备上实现“分流”。由专职的实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务训练,从而合理运用教师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实习实训类课程的作用。

2.2.3.3 注重国际化合作,培养学生需具备国际化视野

注重培养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社会工作工作专业教育应当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国际接轨的措施、教师培养、外籍教师聘用、接受外籍学生、派出留学生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在国际化教学资源流动的基础上,加快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进程。

2.3 建立全面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专业质量

教学质量提升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中不断追求的目标,社会工作专业应当设有符合专业特性的包括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反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3.1 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社会工作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应当涵盖包括培养计划制定、培养计划实施、理论课教学、考试环节、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监控措施需转化为相应制度,做到具体、完善、可行。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可依据专业特性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如在培养计划制定环节,应当考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趋势,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将社会服务机构所需的学生的能力得到相关课程“嵌入”到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之中。在培养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考试环节中,可做转变传统理论课教学方式,引入多元考核方式的尝试,充分利用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环节,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资源,实现学生的提升及提前就业。

2.3.2 建立全面的社会工作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除完善社会工作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外,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工作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评价机制需涵盖培养计划制定、培养计划实施、理论课教学、考试环节、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各个教学环节。评价的方面包含学生、专家、用人单位、校友等不同方面,评价方面全面。

在评价机制建立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因实务性较强,多数在校生会依托学校资源、专业教师申报的相关项目及学生自行承担的专业项目不断提升实务能力,因此,在进行评价考核时,如有相关实务训练,则需引入项目立项单位进行评价作为考核标准。

2.3.3 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及措施

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尤为重要,需将结果反馈建立为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个人剧反馈结果再次对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节。形成一个教学质量体系监控、评价、反馈及调整的封闭式循环路径,不断提升社会工作教育质量。

3 结语

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对于社会工作教育而言,为其发展的重要契机,在进行本土化探索的同时,如何从教学运行及质量管理角度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自身的质量,同样需要进行探索。在实际人才过程中,可依照相关评价指标构建具备不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1.关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思考部分,主要内容为笔者参与专业评价工作及查阅部分省份专业评价材料而引发的思考

猜你喜欢

实务教学质量专业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