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几点体会

2019-01-08富映文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古义词义文言

富映文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十里镇初级中学,甘肃 陇南 742100)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教学难,为应付考试,文言文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提高解读文言文的有效性。为此,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基于此,为了教好文言文,打好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我认为文言文学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提高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 积累文言虚实词

文言实词它的用法和译法都比较固定,需要平时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比如“环滁皆山也”(“皆”一般译为“都”);“未尝识书具”(“尝”一般译为“曾今”)。而文言虚词它的用法则比较灵活,翻译时需要结合语境作具体分析。如“之”,有时是代词,相当于“他(她、它)”或表复指“他们(她们、它们)”;有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有时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有时用在主谓结构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阅读时,要作具体分析,才能正确释义。如“渔人甚异之”(“之”相当于“它”,指桃花林的奇景)、“(渔人)具答之”〔“之”译为“他们”(指桃花源的人)〕、“闻之,欣然规往”(“之”相当于“这件事”);“水陆草木之花”(“之”译为“的”);“无丝竹之乱耳”(“之”用在主谓结构间,表示舒缓语气).又如“而”充当连词,一般表示转折关系、承接关系、并列关系。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而”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是故谋闭而不兴”(“而”表承接,不译);“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而”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又”).所以,“之”“而”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平时同学们要在阅读时善于分析,加以积累。

2 掌握几种特殊的句式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语序和现代汉语语法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

1、主谓倒装句式:如“甚矣,汝之不惠!”,翻译时应改为“汝之不惠,甚矣!”(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式:如“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时应调整为“孔子云:有何陋之?”(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了?)

3、定语后置式:如“通计一舟,为人五”译时应改为“通计一舟,为五人”(译为:总计一只小船,雕刻了五个人)

3 准确把握古今异义词

随着时代的变迁,某些古汉语词,有的词义发生了扩大或缩小的变化,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意义发生了变迁,译时,应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准确把握,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1、词义扩大现象:如“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今泛指普通的江河。例:“饮于河、渭”(“河”指黄河)

2、词义缩小现象: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3、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义专指地位低下;今义指语言行为不道德。

4、意义的变迁:如“阡陌交通”(“交通”古义指交错相通;今义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 理解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就是词的性质在译前译后发生了变化,最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不蔓不枝”,“蔓”和“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可译为“生蔓”、“生枝”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异。)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劳”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扰乱,使……劳形)

5 辨析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则表示不同的意思,翻译时也应加以辨析,力求准确释义。如“天下为公”(“为”译为“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为”译为“为了”)。又如“温故知新”(“故”译为“旧”);“故外户而不闭”(“故”译为“所以”).

6 注意通假字的积累

文言文中通假字主要有三种情况,即音同代替、形近代替、义同代替。比如:“便要还家”,“要”通“邀”——音同代替”;卧右膝,诎右臂之船,“诎”通“屈”——形近代替;“选贤与能”,“与”通“举”——义同代替。

以上是我在课改理念下翻译解读文言文,实现课堂高效,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几点体会,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总之,只要语文教师注重反思与学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并不断尝试创新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相信定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是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精准赏析文本,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现代汉语语法进行准确翻译文言文,就已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古义词义文言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文言短文阅读训练三则
以词突破,辅以句式——高考文言断句题解答技巧
冬之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论语〉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