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文化介入之茶文化的外宣翻译探析

2019-01-08王荻秋高崇阳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功夫茶碧螺春水仙

王荻秋,张 颖,高崇阳

(1.空军勤务学院基础部,江苏徐州 221000;2.空军勤务学院飞行保障指挥系,江苏徐州 221000)

茶文化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其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物质文明的逐渐丰富,人们更加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茶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探索、享受的重要文化,不仅仅是国内饮茶爱好者对茶文化十分重视,国外也有不少爱好者对其极为感兴趣。不过当前茶文化的外宣翻译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茶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有效传播,必须找到更加适合国外友人理解茶文化的翻译方法。

1 茶文化外宣翻译的重要意义

外宣翻译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有效传播。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宣扬逐渐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不可否认,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为传统文化外宣创造了良好条件,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组织和个人更加关注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兴趣。但是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始终面临着翻译问题,如果不能通过翻译准确无误地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导致翻译内容与中国发展实际、国外受众思维习惯以及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自然难以有效起到良好外宣作用。因此在茶文化的对外宣传推广中,落实相应的外宣翻译十分有必要。[1]

2 茶文化的外宣翻译现状

实际上自中西方世界接触以来,茶文化就成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茶文化的翻译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茶文化外宣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导致茶文化外宣翻译工作难以开展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茶文化错综复杂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巨大。仅仅是茶的分类与明明就五花八门,如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将初制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青茶及黄茶六大类,以茶叶形状将茶叶分为珍眉、瓜片、松针等,以产地将茶分为西湖龙井、祁门红茶、武夷岩茶等,以采摘时间分为探春、次春、雨前、秋香、冬片等,以香气分为兰花茶、茉莉花茶等,以典故分为碧螺春、大红袍、铁观音等。与此同时,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分类方式的不同,更是给茶文化外宣翻译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具体来看,茶文化外宣翻译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四类:

2.1 分类混淆

早在十七世纪西方便将红茶称作“black tea”。[2]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人相对注重茶叶的颜色,故而直接根据茶叶颜色称为“black tea”,而我国更加注重茶汤颜色,故而称之为“红”。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便是中西分类方式不同的重要体现,并且对我国茶文化的外宣翻译造成了巨大影响。由于初制茶同时包含红茶与黑茶两大类,这就导致在对黑茶进行翻译时不能将其译作“black tea”,而是译为“dark tea”或者直接按照其发酵情况译为“fermented tea”。前者与black tea相比不能凸显黑茶特性,后者与black tea、green tea并列则会呈现出明显的茶叶分类混淆问题。

2.2 一茶多译

导致一茶多译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茶文化外宣翻译缺乏统一标准与规范,出现了更重各样的译法,导致同一茶叶对应不同译名,给国外受众了解茶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茶叶的命名本就较为错综复杂,部分茶叶的明明更是包含了大量信息,很难通过翻译进行准确传递,缺乏具有足够信服力的翻译称谓,难以挑选出最合适的译名进行宣传推广。例如洞庭碧螺春这一茶叶名称包含了茶叶产地、茶汤颜色、茶叶形状以及采摘制作时间等信息,要想直接通过译名进行准确翻译极为困难,因此当前存在多个“洞庭碧螺春”的英文译名,如Dongting Biluochun、Spring Spiral等,极其不利于茶文化的对外宣传及推广。

2.3 多茶一译

在茶文化的外宣翻译中,除了存在一茶多译问题外,多茶一译问题也不容忽视。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茶文化错综复杂外,还包括翻译人员对茶文化理解不够,将多种茶混为一谈。典型的多茶一译案例为“Kongfu Tea”,不难理解,Kongfu Tea就是功夫茶,但是其不仅仅指潮汕的烹茶方式,还指红茶中的一种品类。前者主要是因为烹茶饮茶较为费功夫,所以被称作功夫茶;后者则是红茶中的一种品类,如福建就有三大工夫茶。不过因为功夫茶的流传度远远高于工夫茶,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有工夫茶,这就导致翻译人员在翻译时将工夫茶误认为是功夫茶,最终导致功夫茶与工夫茶的英文译名均是“Kongfu Tea”,对国外友人理解中国茶文化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3]

2.4 错误关联

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部分茶名在进行翻译时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关联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水仙茶。由于水仙花的英文是narcissus,因此水仙茶被译作“Narcissus Tea”。实际上水仙茶与水仙花并无关系,该茶缘于福建建瓯祝仙洞。由于建瓯方言“祝”与崇安方言“水”发音一样,因此崇安人将“祝仙洞”说成“水仙洞”,在祝仙洞发现的“祝仙茶”也被称作了“水仙茶”,并逐渐传播开来。而将水仙茶翻译为Narcissus Tea后,实际上就是明显的关联错误,会导致国外受众误认为水仙茶有着水仙花的某种特性或者是由水仙花制成,造成了严重的茶文化误解,对茶文化的外宣传播极其不利。

3 中外文化介入中的茶文化外宣翻译策略

3.1 成立专门的茶文化外宣翻译机构,统一翻译标准

当前的茶文化外宣翻译较为混乱,一茶多译和多茶一译的问题导致国外受众难以准确理解茶文化,给茶文化的宣传推广造成了巨大影响。对此,有必要统一翻译标准,实现一对一准确翻译,为广大翻译人员提供可靠的翻译标准,同时帮助国外受众以更加简单、直观的方式理解茶文化。而要形成统一的翻译标准,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积极组织成立专门的茶文化外宣翻译机构,明确划分相关管理职责和权力,制定完善管理制度,积极打造统一的外宣翻译语料库,让茶文化能够以统一的形式呈现在国外受众面前。茶文化外宣翻译机构应当致力于培养大量优秀的翻译人员,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组织顶尖翻译人才和茶文化人大师,共同对统一化的茶文化翻译进行全面而深度的研究,务必要构建统一的翻译语料库,并将茶名信息、茶诗词、茶历史等文化因素的翻译对照词汇收入其中,为茶文化外宣翻译标准的尽快统一提供助力。

3.2 贴合中西文化差异,灵活运用翻译方法

在茶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翻译方法,只有贴合中西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才能做到翻译贴合实际需求,准确地向国外受众传递我国优秀的茶文化精髓。最基础的翻译方法为直译与意译两种,其中前者可以用于一些较为简单、具体的茶文化翻译中,如根据茶叶形状、茶叶采摘制作时间等而命名的茶叶基本上都可以使用直译翻译方法;而意译则多针对一些内涵较为丰富,通过直译难以准确表现内涵的茶文化翻译,如包含典故的茶叶名称、茶诗词、茶历史等。[4]不过茶文化本身较为错综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大量产地,不能直接通过定性的方式确定使用直译还是意译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同时融入音译方法,在有必要时还需要将直译、音译和意译三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其中茶名的翻译应当做到简单得体、通俗易懂,这能帮助国外受众快速记忆茶名,有利于茶文化外宣推广。不过部分茶名包含信息较多,如果只强调简单明了和通俗易懂的翻译,往往会给国外受众理解茶文化造成一定阻碍,不利于国外受众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对此,可以尝试简单译名加注解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洞庭碧螺春可以统一翻译为“Dongting Biluochun Tea”,但是在外宣翻译中应当将洞庭碧螺春的产地、色泽、形状、采摘时节等进行说明和注释,通过信息捆绑的方式,以简单易懂的译名和全面深入的茶文化信息宣传推广洞庭碧螺春这一千古名茶。[5]

3.3 规避翻译问题,提高翻译意思传递准确性

在茶文化外宣翻译中,有必要针对当前的各种翻译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加以规避,进一步提高翻译意思传递的准确性。当前常见的茶文化外宣翻译问题包括分类混淆、一茶多译、多茶一译、关联错误等,而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则是翻译人员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不够,同时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对此,有必要加强外宣翻译人员对常见翻译问题的理解,强化翻译人员准确翻译意识,要求翻译人员在外宣翻译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以及统一标准进行翻译,并且需要深入了解茶文化及其内涵,积极与茶文化大师进行交流,不断规避翻译问题,提高翻译质量。

3.4 重视茶文化介绍,发挥文化推广作用

茶文化外宣翻译不仅仅要对各种茶名及相关信息等进行准确表达,还需要重视茶文化介绍,充分发挥文化宣传作用,同时积极塑造茶文化品牌,不断扩大我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相关翻译人员需要根据自身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专业能力,对茶历史、茶名人、茶典故等进行介绍和推广。例如在翻译文君绿茶时,翻译人员按照统一标准将该茶译为“Wenjun Green Tea”,同时在译名后简单注释“Wenjun is a talented fema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既帮助国外受众明白文君绿茶是根据人物而命名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国外受众对相关文化的兴趣。[6]

结束语:

综上可知,中外文化介入中的茶文化外宣翻译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茶文化的对外输出和宣传推广。对此,有必要统一茶文化外宣翻译标准,同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规避翻译问题,重视茶文化介绍,全方位改善翻译效果,提高翻译水平,准确地向国外友人宣传和推广我国优秀茶文化。

猜你喜欢

功夫茶碧螺春水仙
一株水仙
排在中国十大名茶前列的碧螺春还是有点东西的
爱丁堡水仙
水仙帖
苏州碧螺春3月20日上市 产量同比增长超20%
苏州碧螺春上市 产量同比增长超20%
“工夫茶”与“功夫茶”不是一回事
水仙
茶杯里的禅道
茶杯里的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