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大学德语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019-01-08马雯雯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德语跨文化意识

马雯雯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103)

伴随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交流也变得越发频繁,德国便是其中之一。德语作为中德交流的语言桥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确保大学德语教学能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在传授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相关文化背景的普及,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这样才能为我国和德国的深入交流提供保障。

1 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1.1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完善德语教学的基本需要

大学德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这门语言,并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单单只是学会简单的德语词汇、语法等。在实际开展德语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应当从听、写、读、说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意识在此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及应试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德语教学的有效开展,绝大部分学生都带着功利性目的来学习德语,其目标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是实现对语言文化的深入理解,这和德语教学的本质是完全相悖的。不具备文化内涵的教学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德语教学必须兼顾语言知识与语言文化的传播,从而丰富德语课程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德语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实现语言文化的内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本就属于德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完善德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些年,全球科技、经济贸易等的发展越发迅速,不同国家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进一步凸显出全球协同发展意识的重要性,跨文化意识是顺应当今时代全球化发展的必备前提。跨文化交流在推动优秀文化大力传播和普及的同时也给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增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大学德语教学必须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把新时代的精神融入到德语教学之中,这种融合不能仅限于德语的教授,还应当让学生通过学习德语来全面了解这一国家的基本国情、发展历史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和德国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我国大学德语教学的基本现状

2.1 普遍采用大班教学模式

大学德语教学不仅需要面向本专业的学生,同时还需要面向一些非德语专业的学生,所以学生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德语专业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15~20人之间,一些德语强化班的学生则超过了40个,近些年,伴随德语热度的不断上升,部分大学德语班级的人数甚至高达一两百。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德语教学往往都是采用的大班教学模式,与德语专业小班教学模式相比,这种大班教学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学生的数量较多,学习气氛很容易受到传染,一旦控制不到位,就很可能导致大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第二,学生数量的激增对学习时间和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带来了极大的限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大学都是采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因教师此往往无法做到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这就很可能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打击。第三,大班教学通常无法保证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完全集中于课堂,学生数量的上升必定会致使教师对课堂掌控力的下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由于一些不确定性情况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第四,师生之间的互动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在大班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常采用的是问答形式,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一般不会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模式,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这就很难保证课堂语言交际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学习目标多样化

现阶段,我国专门设有德语课程的大学已经超过了100所,且学习者大都并非来自于德语专业,而是经济学、工程、医学等诸多其他专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参与德语学习的时候都带有较强的目的性,且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各不相同。以技术类专业的学生为例,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范围内对掌握德语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与越来越大,进行相关技术类专业研究的人员如果具备一定的德语素养,就能更加顺畅地进行专业文献与资料的阅读,由此可见,掌握德语这门语言对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将来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对于德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德语语言知识,同时还必须对德语思想、艺术、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大多数德语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德语的时候都不清楚自身将来究竟要从事哪方面的职业,也不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的内容。

由于德语专业和非德语专业的学生本身带着不同的目的学习德语,所以其学习兴趣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对于非德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对和自身专业内容相关的德语知识比较感兴趣,如自身所学专业领域内的德语专业术语表达以及相关科技文章等,而非德语专业的学生则更倾向于了解德语语言知识以及德国的历史文化。

2.3 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对以德语为第一和第二外语的大学德语教学大纲进行了编制,之后又在90年代出对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其中,在德语的读、写、听、说这几个能力的要求上,重点将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因为当时的观点大都认为学生学习德语主要是为了便于其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步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大学德语教学开始把提高学生的综合外语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作为目标,并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了适当调整。2010年出台的“大学德语教学要求”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详细说明了德语教学目的是增进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并使其认识到中德文化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从而提升其对他国文化的理解能力。

3 大学德语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3.1 积极运用教学媒体

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各种新型媒体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在大学德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体以外,还可使用各种电子版教学软件、网络课件等,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来介绍德国国情或播放相关影音资料。同时,还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大学德语的跨文化教学提供有效平台。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讲台和多媒体语音教室,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引进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德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德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真实性。

3.2 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

在大学德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当前的大学德语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方式是比较多样的,既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同时也有项目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形式,不管采用哪种教学形式,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加强对教师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来说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德语教师应当具备跨文化意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讲解,同时也必须进行中德文化的比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在面对文化冲突与碰撞的时候能做到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同时,德语教师还必须注重对自身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学会合理选择教学素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具备跨文化特点的德语教学。

3.3 完善德语教材

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将直接影响到大学德语教学质量,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可辅助教师更加科学高效地完成教学活动。对于我国大学德语教材的编写来说,应注重把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大学德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满足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着重突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特别要注重对其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材应注重根据语境传授语言和文化知识。词汇和语法知识不能独立地存在于教材之中,而应当为学生提供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和练习所学语言知识的机会。第二,教材应加强文化比较和语言比较,选择带有文化比较特色的文章或主题,如居住、饮食、学校生活等类似主题。同时,还应当注意的一点是,主课文不能只是单独介绍德国的相关情况,而应当与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第三,德语教材应当为学生描述出客观而真实的“德国印象”,选择的文章应具有代表性和公正性,确保能准确反映出德国文化特征。与此同时,教材内容也应当具备多样性,以免学生对德国文化形成一种片面性的固定思维。

4 结语

总之,大学德语教学在完善学生语言综合素质上有着极大作用,要更好地实现大学德语教学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教材等来增强教学的跨文化特性,提高学生对德语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其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猜你喜欢

德语跨文化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