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当代茶产业的变化与发展

2019-01-08洪漠如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饮茶器物茶文化

洪漠如,孟 涛*,张 旭,曾 鑫,牛 丽

(1.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益阳 413515;2.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3.江西省婺源茶叶学校,上饶 333200)

“茶之为饮,发乎神龙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世界最大产茶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着清香。新中国建国后70年以来茶行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茶产业从业者日益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茶行业从业者逐渐成为一个标准化的职业,从事着茶叶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工作,成为一个跨越边界的社群,既有产业链上的从业人员,也有社会爱好者。产业链从农业、工业延伸到服务业。围绕饮茶这件事,经过茶行业各环节从业人员的努力,从历史资源中给我们扩大了茶人的精神容量[1]。

1 茶行业从业人员的改变

茶行业从业人员指的是从种植、采摘、加工到成品销售整个产业链上且持有相关证件的群体人员,其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建国初期,证件往往代表着一种社会秩序,持证上岗,既保证了职业的稳定性,也设置了从业门槛,让每一个个体对于改变职业的意愿降到了最低。以前对于销售茶叶的身份确认,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安排;改革开放后对于卖茶人身份的确认更多的是出于市场效益,为了满足市场各阶层不同的要求。为提升行业整体从业水平,自2001年~2002年开始实施茶艺师、评茶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标准,衍生出茶艺师、评茶员等相关专业从业人员。

2 茶叶消费习惯的改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叶消费端的基础设施升级发展迅速,从取消计划经济的票证直接使用货币购、电子商务、自动售卖机以及移动支付的出现[2][3]。茶叶消费方式从传统品饮方式,走向茶饮料、茶食品,茶生活用品,茶艺术品,以及茶业旅游休闲,茶文化活动等多元化、立体化、品质化的时尚健康便捷性消费时代,出现了冷泡茶、速泡茶、茶膏、低糖茶饮料等新生产品,消费市场多元化现象日益明显,一类是快销型茶饮料[4],这一类主要针对的是不懂茶、不爱茶的青年消费者,包装时尚、口感香甜的含茶饮料非常适合这类人群;另一类是爱茶的、爱传统文化的传统饮茶人,对于这一类人群追求茶本身的口感、保健功效。在消费习惯的变化中,笔者感觉到茶行业消费者主权(买方市场)时代到来,从需要使用“茶票”来控制消费,到各种营销广告和产品创新来刺激消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供需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茶行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销售能力和引导技能要求日益提高。

3 饮茶场景的改变

饮茶场景的改变也在不断影响着有关茶叶消费的习惯,从路边的传统茶馆到茶楼、茶室、茶文化体验店,把茶叶品饮场景化、社交化,演变得更让人从品茗中体味到清雅的情趣与文化的熏陶,且不同的茶适合于不同的场合来品饮。笔者从新中国建国后的很多与茶相关的饮茶画面看,饮茶是一种刚性需求,解渴就是刚性需求,茶票的存在,特别是民族地区的茶票,其地位与粮票、肉票等同。改革开放后,这种刚需存量市场一直都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市场将更多目光关注到了新兴的城市消费中。通过对传统中国茶消费体验的系统性升级提升了茶叶的溢价与附加值,而这些升级的背后我们从品饮消费到体验消费衍生出了一个非常大的茶周边市场[5]。

4 饮茶器物的改变

建国后常见的喝茶器物以搪瓷、罐头瓶子为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逐渐出现了饮茶专用品茗杯,一般是一些粗糙的瓷器,陶器等。直到功夫茶的流行,紫砂器物,以及各地的古典名窑相继复兴,甚至出现了纯金属器具,那些沉寂在古典文献中的经典器形被不断复制,围绕器物的工艺文化也不断深入人心。说到饮茶器物就会想到茶道六君子,是茶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喝茶,从饮水到流程的仪式感,到审美的诉求,所有的茶事升级都是由器物去实现,泡、煮、烹、调,乃至所有流派的茶艺,饮茶器物的改变其实是人通过操作器物去呈现那一盏茶汤的灵魂与魅力,器物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5 茶人服饰改变

茶人服饰的出现与茶艺表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专属于茶人的小群体服饰并开始流行,这种流行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整个服饰行业,从纺织材料到染色再到缝纫,每一个环节都被消费诉求不断倒逼着去历史里寻找资源,被赋予一种东方的文化理念。各种旗袍、汉服、棉麻、手作重新成为时尚,但时尚往往只存在于小众的高端社群,服装制造业有这个能力在一夜之间将时尚变成大众。

6 茶叶储存方式的改变

对于喝惯了绿茶的地区而言是“茶仓”(茶叶存储仓库)这一概念的,茶叶的保质期会让人去思考仓库的存货周转率。但真正意义上的“茶仓”是不强调周转的,而是强调增值。历史上的“茶仓”出现在茶马互市的集镇上,那时候由政府专职官员去做“茶仓”统筹,从流传到现在的茶马贸易相关文件来看,以储存黑茶为主要目的的茶马互市的“茶仓”也是要讲究战略存储与存货周转。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茶仓”成了一种具有金融属性的新兴投资理财项目。这个新生概念,不仅能够在产业低迷时形成交易。与此同时,一些已有的产品升值案例刺激着新的资金不断介入。

7 茶学教育的改变

早期了解茶文化知识,学习茶学专业技能都必须通过相关大专院校的相应专业进行系统学习。早期创刊的报纸杂志都是因为很小众,渗透不到三四线城市的邮亭。与此同时,也没有这么多从业人员去生产相关的内容,普通用户很难触达到茶文化的信息。行业资讯,产品信息、历史文化,从互联网PC端开始,到移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到现在的4G/5G时代,丰富持续的内容向外界展示了一个行业的发展。也正是这样一张内容大网,向我们网罗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行业媒体连接着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在消费者和从业人员的教育方面默默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8 茶叶博览的改变

中国茶历史悠久,品类丰富,从“传统十大名茶”到如今的“区域品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茶的茶产品特征。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每一个品牌都关乎到一方百姓的生计,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产品的独特性。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我们这个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一提到中国茶,脑海里首先就浮现出了一张地图,从“西湖龙井”到“信阳毛尖”;从“洞庭碧螺春”到“君山银针”;从“蒙顶甘露”到“安化黑茶”,东西南北,跨越万里江山。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南方很多茶叶产区在消费领域都处于高度本地化的态势,很多大宗销区都有指定产区定向供给。这是改革开放前一直维持下来的传统秩序。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秩序开始解体,国营茶厂的改制,所有的茶厂开始自谋生路,创办品牌。同时,茶行业专业博览会本身也成为了中国茶丰富品类汇集与展现自己的平台[6]。

9 科研人员的改变

建国初期国家恢复相关茶学专业后茶叶科研工作者多以基础研究为主,研究茶文化、茶经济的专业学者相对较少,自改革开放后,以研究茶种植、茶加工、茶文化、茶经济等方向的专业学者日益增多,为茶产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逐渐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

茶,穿越历史,融入生活。从一片绿叶到一个产业,从茶产业折射出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40年,中国茶和茶文化正走在伴随中国复兴的道路上。

猜你喜欢

饮茶器物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洛阳伊洛路初唐墓C7M4597出土器物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