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方法研究

2019-01-08刘净彤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思政

刘净彤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美育作为一种重要育人途经,能够帮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蔡元培是国内倡导美育的第一人,他主张:“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他认为美育、智育、德育三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对美育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这一观点已被认为是美育的广义概念。[1]

1 课程思政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课程思政”理念需要进一步加深

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人师”本身就直观的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队伍整体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课程内容的必要构成要素之一是教师的授课过程,这其中包括举止、仪态、语言、逻辑、观点等等。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授课教师所反映出的效果会有各样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也常常和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充分说明了授课主体的风格特点的重要性,而形成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除了对学习理论的掌握程度外,就是授课过程在审美方面所达到的程度。[2]

1.2 对思政内涵的挖掘需要加强

对高校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审美的教育。对美的认知可以说是影响个体最普遍、最直接的因素。现今的育人环境,从美育视角挖掘思政内涵尤其需要提上日程。

1.3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单一,创新变革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变化。现今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和个体差异,教学方法、考核方法都更加灵活和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但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课程思政在引入专业学科育人要素后,将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2 从美育视角研究课程思政问题的依据

美育和思政教育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二者对人的教育目标最终都落在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即符合我国人才培养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通过完整系统的思想观念的灌输来实现,而审美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引导青年学生认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达到塑造心灵,涵养品格的目的。其次,二者的教育内容实质上是高度一致的。任何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的,教育也是如此。思政教育和美育的教育内容乍看起来似乎是完全没有可比性,但是透过它们的现象究其本质,不难发现思政教育通过道德规范、历史观点、政治论断等等影响学生,所要让他们达到的就是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这与美育通过艺术欣赏、作品评析、心性陶冶让人拥有健康身心是一致的。最后,二者在育人路径上是彼此相依内在相连的。学生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不论思政教育还是审美教育,或是更广义的美育,都离不开这两种主要渠道。思政教育课堂往往形式上比较严肃、内容上相对枯燥,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强调的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案例教学方法,正是借鉴了美育理念的核心,即情境融合式教育。

3 运用美育理念推进课程思政的意义

大学阶段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转折阶段,在此期间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引导,对其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强调通过以思政课程为主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能够认知我们所处的国家、社会、时代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和趋势,从而能够不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并在其中做出正确选择和应有贡献。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教育领域开始了对课程思政的广泛研究和应用推进。

“课程思政”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了全新的突破,为实现全面育人目标提供了新路径,打破了长期以来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之间的隔离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思政课程上的,局限在单一思政理论中的情况得到极大改变。[4]能够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素材资源一下变得丰富和充实起来。

如何运用不同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动全面的引导教育,让他们能够在对自然界的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充分的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规律,认识到这些现象的现实性和复杂性,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5]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融合,是应用美育思政理念的主要目标。

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充分的融入美育理念,采用美育方式手段,不但对课程思政是有益的促进和提升,同样,对于仍然需要大力提倡和加大重视的大学生审美教育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将极大地改变目前审美教育观念落后、方式单一以及审美庸俗化的情况。

4 美育理念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4.1 总体上构建美育思维模式

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途经是进行充分的学科融合,这种融合不只是简单的打破传统的学科之间的界限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抓住使其能够进行融合的内在因素。面对门类繁多的专业课程设置,教育者如何用手中的粉笔统一写出“思想政治”的字样,这就需要有一个总体上的认知统一。任何的专业领域都有蕴藏其中的神秘力量,就是审美的发现。越是规律性的、专业性的认知就越使人自发形成美的感叹,产生审美性的认知。这些审美认知广泛的存在于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成为我们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加以提取的公因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构筑起美育的思维模式,在专业领域中提炼思政育人要素,为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准确的结合点。

4.2 细节上融入美育怡情教育方式

传统思政课最让人头痛的莫过于整篇的理论灌溉,如果课程思政的改革结果是把专业课堂上也加入大篇的说教话,使学生们始终处于枯燥的是非辩证中,那这种改革只会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陷入被动。美育理念中主张的怡情教育法,即情景式教育模式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将有效改变这种被动。杜夫海纳曾指出:对善的追求我们能够实现善,因为审美愉快所固有的无利害性,就是我们道德使命的标志,审美情感表示和准备了道德情感。[6]

4.3 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上加大美育要素投入

教师作为最直观的育人主体,所呈现出的外在表现,对学生产生最为直观的影响。不仅如此,这种看似最为简单直接的影响方式往往却并不简单,甚至很多时候,教师的举止、言行、仪态无形中成为学生接受和肯定教师的首要因素。对教师的这种来自于直观的认同,往往又会影响对所教授课程理论的认同与否。因此,在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中,从审美视角出发,对自身的品格、性情、行为进行磨炼,与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样重要,将会对课堂教学起到十分有益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更是会发挥润物无声的效果。

4.4 软件和硬件环境配备上向美育方向逐步提升

美育从来都离不开对整体环境营造的需要。任何理念的实践推广和应用,必须包括口头上的宣讲、文字里的确认和行动中的落实。美育理念无论是在思政育人中发挥作用,还是在课程思政中穿针引线,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进行配合。例如师资队伍对美育理念的认知程度,对美育方法的掌握运用能力,学术氛围的浓厚开放,科研精神的和谐向上,育人场所的整洁、舒适、便利等。

5 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5.1 用美育理念推动课程思政需要进行的是内在的构筑,不同于更多偏向于表象化教育的艺术教育。对专业的深入研究理解,是正确运用美育理念的前提和基础。美育理念的引入不是让专业课教师放下专业研究,凭空寻找美育素材,真正最具价值的美育思政素材恰恰是来源于对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后的规律总结和成果发现。[7]

5.2 美育手段的呈现方式是由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决定的,不是时时挂在嘴边、拿在手里、定在墙上才是真学、真懂、真用,只有恰到好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课程思政首先是讲好专业课,对专业思想的准确表达是审美的基本要求,所以授课教师如果过多追求美育手段的运用,而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与审美标准背道而驰的。不但不能加以提倡,甚至是必须制止的。

5.3 美育理念在课程思政中作用的发挥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在当今大学教育中,思政课程美育作用的发挥本来就是要一项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工作内容,美育理念的实现在很多方面都因为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而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课程思政中使美育思想大放光彩是不切实际的,必须从根本上切实提升美育的育人地位,并使之发挥切实有效的育人作用。

最后,在高校思政课中贯通美育思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必要延伸,从其初始阶段就能够从美育视角出发,及时融入美育理念,融入美育要素,不但能够帮助破解当前面临的困难,而且能够为长期育人目标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