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9-01-08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教师

王 婧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 350007)

学习成效评价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为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认知发展,更体现在态度、兴趣、个性等非认知领域的成长上。近些年来,普遍被诟病为“严进宽出”的大学教育面临大众质疑,因此,反思传统评价的弊端,以学习成长目标为基准点,建立适当的学习成效评估手段成为近些年来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 高校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中的普遍问题

1.1 评价主体单一,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发展相脱离

在高校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在方法选择、结果判定上占有极大的主导权。但同时,不少大学教师并没有经过教学评价理论的系统学习,不了解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缺乏多元教学评价方法的思考,忽视学生的地位,评价结果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与主观性。

1.2 评价方式守旧,演化成中小学考核方式的延伸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因此,基础教育重在基础知识的普及与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相较之下,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专业技能提升、高阶思维的培养,二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有显著区别,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更应各有所长。而大学中,大量机械化的考试使不少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后仍然延续中小学的学习态度,抱着“学习是为了考试”的目的,只关注理论知识的积累,应付标准化测验的考核,完全忽视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等综合素质养成。

1.3 评价标准片面,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

高校教育重视学生在素养、知识与能力上的提升,其中,知识掌握程度在课程考核中最易通过测验法进行标准化评估,也是教师们常常关注的重点成长内容。评估重点的局限间接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专业知识,却没有从情感维度获得认同与内化,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行动,更无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多数教师的评价标准片面,甚至有不少老师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打分靠“印象”,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受到学生质疑。

1.4 评价过程缺乏反馈,影响学生学习动力提升

目前,期末考试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手段之一,仍然在学生整体学习成效评估中占有最大权重,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平时不读书,期末死读书”的错误认知,失去了评价本身带有的改善与提高教学活动这一重要功能。同时,高等教育的学科分类细化,授课教师不同,且缺乏对期末最终考核的具体情况与学生做反馈,进而导致不少大学生认为“考试结束意味着学科学习的结束”,只是功利性的关心是否通过考核,对结果评定的过程缺乏认识,知识学习断层,灵动的思维被压抑,沦为机械的“考试机器”。

2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的改革方向

系统论从整体视角看待问题提出,强调将“要素”统合为“系统”,注重各组成部分间的内部关联,融合基于解决问题。从系统论视角上来看,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过程是多种交叉系统的呈现[1]。如在评价元素上,将教师、学生、学科内容、教学环境与教学媒介充分融合,最大效益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评价方法上,多元化考核手段相互结合,完善评价的科学性;在评价内容上,将国家的人才培养方向、专业的教育培养要求与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相结合,以评促教,助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在评价过程中,立足学生的知识积累,着眼于学生的过程性发展。因此,以系统观为基础,将学习成效评估看做有机整体建构的过程,对改善评价的困境问题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3 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改革对策

3.1 基于整体性原则,融合多元对象的参与

整体性原则强调多元素的高效融合,达到一加一超过二的效果。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一人的成果,更应该有学生、专业、学校乃至社会的参与。首先,大学生作为最能有效监控自己学习成长的观察者,更应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记录成长过程,也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其次,学习同伴评价的融入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观察视野,促进小组合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围绕教与学,增进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形成学校、学生和教师三方监督机制,共同促进评价的有效性提升。此外,学生在参与专业实训时与专业要求的指标对比、毕业生在工作后与社会对人才的素养要求的匹配程度都可以作为教学评价反哺于课程建设。开放、包容的评价氛围促使多元对象参与教育评价体系,以开门纳谏促进相互成长。

3.2 基于关联性原则,发挥多维评价的优势

关联性原则注重各元素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当其中一个元素发生变化,其他元素也会以自适应的方式适当改变,保障系统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多样化是对学生成效评价系统多角度的扰动,以更加丰富的视角激发学生全方位潜能[2]。如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评价方式,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同伴互助记录册等以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发展的全貌。如基于课程特点的考虑设计考核方式,合理选用小组任务、论文、报告、笔记、视频录制等方法,适当融入信息化元素,优化评价结构,使考核结果更加公正、客观。

3.3 基于目的性原则,把握评价标准精准定位

大学专业成绩的考试结果常与学生奖学金绑定,甚至直接影响学生升学,因此,部分学生为获得更好的排名,极其注重教师考核的内容与方法。目的性原则旨在追求稳定持续的发展目标,最大化地减少环境刺激引起结果的差异性变化。不同的评价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明确评价目标有助于评价过程的实施,促进稳定标准化模式的形成[3]。因此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知识发展,也要促进潜能提升,既把握理论知识基础,更兼顾实践能力评估,真正使评价内容更加清晰、明确、可量化且有提升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如,在评价标准中增加创新维度成长的考量,重视形成性评价,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高校教师也应丰富知识学习,通过参与培训、加强研究等方式提高自身的评价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成效评估的困境。课程评价体系融入动态视角,从教师教学评价的改变,触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转变,真正改变学生只为通过考试而忽略专业学习的误区。

3.4 基于动态性、反馈性原则,构建信息反馈平台

动态性原则关注系统变化,促进形成平衡流动的动态闭环。反馈性原则重视系统输出结果的再投入,使信息不断更新促进系统高效运转。高校课程安排多以学期为单位,除挂科学生可获得反馈有再次学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无法获知前序课程的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考评内容。基于系统化思维,教师应在课程开始前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考核要求与评估指标,为学科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阶段随堂考核的结果进行及时指导,督促学生充分反思,适当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学期结束时,教师总结评价意见,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公布学生成绩,给与总结反馈。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平台主动与教师联系,做到知识的查缺补漏。通过动态循环、高效反馈与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机制的深度融合,真正使评价起到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作用。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教师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最美教师
内部考核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圆我教师梦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