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庞国明教授从湿热论治2型糖尿病验案举隅

2019-01-08陈宏灿1庞国明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16期
关键词:内蕴餐后胰岛

陈宏灿1 庞国明2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2.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开封 475000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及胰岛素抵抗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心脑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难以治愈[1]。现代医学治疗T2DM主要是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降糖效果可观,但会引起低血糖、胃肠道反应等各种副作用,且对患者自身不适感等症状的改善效果欠佳。祖国医学治疗T2DM虽降糖力度较缓,但具有作用持久、不易反弹等优势,在改善不适症状方面效果明显。

庞国明教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首批名中医。从医4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对T2DM发病的病机特点及辨证论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临床中运用纯中药治疗T2DM,疗效肯定。笔者有幸跟师临证诊疗,受益匪浅,现将其从湿热论治T2DM验案1则进行整理分析,并从中总结庞国明教授治疗湿热型的诊疗思路与经验,以供同道参考。

1 验案举隅

患者王某,男,55岁,2018年5月11日初诊。患者3年前体检时查FPG11.5 mmol/L,诊为2型糖尿病,遂住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平素未予重视及规范治疗,血糖未规范监测。现服用天麦消渴片,早晚各2片,二甲双胍缓释片0.5 g,早晚各1片,血糖控制欠佳。刻下症:口干,晨起口苦、口粘,时有头部昏蒙,心烦,纳呆,食后胃部不适,时有腹胀,右胁部隐痛不适,双下肢酸困,无手脚麻木,眠可,大便粘滞不爽,小便黄,夜尿1~2次。舌质暗胖,舌尖有红点,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沉滑。BMI:22.2 kg/m2。嘱其停药3天后测胰岛功能。5月15日查胰岛功能:FPG及餐后1、2、3 hPG分别为8.2、12.6、14.5、11.51 mmol/L,空腹及餐后1、2、3 h胰岛素分别为6.3、10.9、12.8、12.9 μIU/mL;空腹及餐后1、2、3 h胰高血糖素分别为91.8、102.6、83、80.5 Pg/mL烫;空腹及餐后1、2、3 h C—肽分别为1.51、2.59、3.65、3.75 ng/mL;胰岛素抗体5.6 IU/m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2%;果糖胺(FUN):2.87 mmol/L。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病 湿热内蕴证。治宜清热化湿,升清降浊,和中调糖。方选连朴饮合四妙散加减。组成:川黄连30 g,姜厚朴10 g,炒栀子10 g,淡豆豉30 g,姜半夏10 g,细芦根50 g,石菖蒲6 g,薏苡仁50 g,炒黄柏10 g,川牛膝45 g,升麻片6 g,荷叶10 g,佩兰10 g,生姜6 g,生甘草3 g。颗粒剂,10剂,水冲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

2018年6月5日二诊:服药期间测FPG 7.0~9.0 mmol/L,2 h PG 8.7~10.0 mmol/L。诉药后食欲、腹胀、大便粘滞不爽、双下肢酸困较前改善,余症及舌脉同前。上方加酒大黄6 g以活血通经,颗粒剂,10剂。2018年7月13日三诊,服药期间测FPG 7.0 mmol/L以下,2 h PG 7.3~8.9 mmol/L。大便粘滞不爽、腹胀、双下肢酸困、头昏蒙、心烦明显好转,口干、口黏稍减,右胁部隐痛不适,偶有反酸,纳可,饭后脘腹不适,眠欠佳,大便每日1~2次,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舌尖有红点,苔薄黄,边有齿痕,脉沉滑。上方继服12剂。2018年8月5日四诊,服药期间测FPG 7.0~8.0 mmol/L,2 h PG 7.4~9.1 mmol/L。患者反酸、腹胀、双下肢酸困及头蒙症状消失,无心烦,口干、口黏显著改善,仍有右胁部隐痛不适,舌暗偏红,苔薄白,脉沉滑。调整处方如下:首方去荷叶、佩兰,加苍术30 g、柴胡10 g。颗粒剂,12剂,水冲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

2018年8月21日五诊,服药期间测FPG 6.5~7.0 mmol/L左右,2 h PG 7.2~9.0 mmol/L。口干、口黏、口苦消失,右胁部隐痛不适明显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稍暗,苔薄白,脉沉。复查胰功五项结果回示:FPG及餐后1、2、3 h PG分别为7.8、11、9.6、7.68 mmol/L,空腹及餐后1、2、3 h胰岛素分别为7.7、19.1、20.7、9.9 μIU/mL;空腹及餐后1、2、3 h胰高血糖素分别为90.8、101.6、89.7、82.5 Pg/mL;空腹及餐后1、2、3 h C-肽分别为1.61、2.98、3.92、2.7 ng/mL;胰岛素抗体5.2 IU/mL;HbA1c:6.3%;FUN:2.27 mmol/L。患者未诉有特殊不适,嘱其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适量运动,定期检测血糖。随访半年,患者血糖控制可,患者自律性差饮食未控制时,血糖偶有波动。

2 分析

本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辨证属湿热内蕴证。本案患者为中年男性,饮酒史多年,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正如《医门法律·消渴论》载:“肥而且贵,醇酒厚味,孰无限量哉!久之食饮酿成内热,津液干涸,愈清愈渴,其膏粱愈无已,而成中消之病遂成矣。”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肆饮醇酒,致肠胃积热,脾胃运化失权,水湿停聚,与热搏结,致湿热内蕴,阻碍气机,气化不利,转为消渴;又热灼津液,津液亏虚,转输不利,亦发为消渴[2]。湿热互结,阻滞中焦,纳运失健,升降失司,气机失于宣展,则见纳呆食少,时有腹胀;土壅则木郁,肝失疏泄,经气郁滞,故见右胁部隐痛不适;湿热上蒸于口,则口粘、渴不欲饮;下滞大肠,阻碍气机,大肠传导失司,则大便溏而不爽;湿热内阻,清阳不升,则头昏蒙不清;湿热交结,热蒸于内,湿泛肌肤,阻碍经气,气化不利,则见下肢酸困无力,小便短黄;舌暗胖,苔黄腻,舌尖有红点,边有齿痕,脉沉滑皆为湿热内蕴之征象。四诊合参,审证求因,斯病乃由湿热内蕴所致。

消渴病之湿热内蕴证,其标责之湿热之邪,本责之脾虚不运,中焦湿热不除,脾难健运,脾不健运,湿热易生。一方面治宜运脾化湿,使脾主运化升清的功能恢复正常,全身气血津液得以正常流通输布,有利于湿热之邪的分化排出,并能避免痰浊、瘀血、郁热等继发性致病因素的产生。另一方面针对己产生的湿热之邪,采用清热燥湿利水法,驱除湿热以治标,又可防其进一步遏阻脾气而影响运化。

庞国明教授治疗湿热型糖尿病多从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升清降浊,标本兼治入手,选用清热化湿调糖饮治疗。本方由“连朴饮合四妙散”演变而来,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共为君药。薏苡仁健脾清热祛湿,《本草正》曰:“薏苡,味甘淡,气微凉,性微降而渗,故能去湿利水,……以其性凉,故能清热,止烦渴、上气”,但其功力甚缓,用为佐使宜倍量;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增强君药化湿和胃止呕之力,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清下焦湿热,是为臣药。川牛膝活血通经,利尿通淋,炒栀子清热利尿,二药合用,使湿热从小便去,同时栀子、淡豆豉二药合用,可清透胸中郁热而除烦;芦根性甘寒质轻,清热和胃,除烦止呕,生津止渴,行水除湿;荷叶轻清,善利湿升阳,清利头目;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生姜可下气消痰,共为佐药。升麻升举清阳,与川牛膝合用一升一降,畅达气机,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升清降浊,则湿热去,脾胃和,清升浊降,血糖自平。

该患者接受纯中药调糖方案后,停服天麦消渴片、二甲双胍缓释片,仅服清热化湿调糖饮配合饮食调控、运动锻炼,治疗三个月期间血糖逐步下降,均控制在达标的范围内,偶有波动。二诊时,已服汤剂10剂,空腹及餐后两小时血糖基本达标,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有所改善。考虑患者右胁部隐痛不适,舌质暗红,加酒大黄6g清热除湿,行瘀通经止痛。三诊时头部昏蒙、大便粘滞、口粘等症状明显好转。四诊时,患者右胁部隐痛虽减,仍有不适感,提示肝气不舒,土壅木郁、肝脾不调,首方去荷叶、佩兰,加柴胡以增疏肝解郁调气之功,临床遣方当究五脏、研五行,指导配伍。五诊时,血糖平稳达标,患者未诉明显不适,已用药3个月,复查胰岛功能,对比患者两次胰岛功能,胰岛素分泌指数由治疗前的26.8升至治疗后的35.81[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中的HOMA-β公式[3]],胰岛素分泌较前增加,体现了中药具有一定改善胰岛功能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有效降糖机制之一。

3 讨论

庞国明教授认为湿热内蕴是T2DM发病的始动因素,土壅木郁是T2DM的重要发病环节。多种因素失衡均易影响中焦脾胃,致脾胃损伤,水湿运化失司,湿困中焦,酿生湿热,湿热蕴结,土壅木郁,由脾及肝,肝脾失和,肝脾同病,其关键在于脾失升运,肝失疏布,肝脾疏运功能处在湿热的“围困”中。此阶段,脾不健运水谷以化升水谷之清,肝不助脾疏布谷精以助脾升清,谷精不布、壅滞血中,在脏责之脾,脾不升清,谷精难布则“糖浊”内生。

对于糖尿病湿热内蕴证,庞国明教授提出以清热化湿立法。湿与热结,如油入面,难分难解,缠绵难愈,法当清热化湿,分离湿热。湿热蕴结中焦,常常阻遏气机,气机不畅,则湿热难分难消,又叶氏《临证医案指南》有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分离湿热,当调脾胃之升降,升清之中稍加降浊之品,降浊之中少佐升清之味,使升降相因,出入相济,继而湿热祛,气阴复、气机畅、浊瘀消,故在连朴饮的基础上,加用川牛膝与升麻之对药以升降调达气机,同时又有“升谷清、降糖浊”的作用。遂在多年的临证谴方中总结经验,自拟连朴饮合四妙散化裁而来的“清热化湿调糖饮”,同时根据湿与热孰轻孰重来调节黄连和苍术的用量,若湿重于热,增加苍术等燥湿利水药的用量,若热重于湿,增加黄连等清热药的用量,若湿热并重,则黄连与苍术等量。湿热内蕴,脾胃首当其冲,中土被困,土壅则木郁,脾肝失和,肝脾同病,故庞国明教授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余,常加柴胡、香附等增疏肝解郁调气之功,以“达木疏土”,调而和之,调而控之。

猜你喜欢

内蕴餐后胰岛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自由散步乐成一派
自由散步 乐成一派
浅谈餐后高血糖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自由散步 乐成一派
人工胰岛成功用于小鼠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电影《老炮儿》内蕴的儒家伦理道德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