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老官山汉墓《刺数》“经脉穴”与《黄帝内经》腧穴的对应关系❋
2019-01-08段逸山王兴伊
赵 丹,段逸山,王兴伊
(1.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 201203; 2.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 3.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上海 200030; 4.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太极健康中心,上海 200030)
2012年7月,成都北郊老官山发现一个古墓葬群,经过对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的考察,确定墓葬时代为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在3号墓中出土了一尊制作精良的人体经穴漆人,漆人身上清晰可见的点有119个,整理者认为是腧穴点,这是首次发现经络上有腧穴标志。漆人上未标注穴位名称,仅在锁骨外侧标注“盆”,在背部正中标注“心、肺、胃、肝、肾”,这些都是相应的部位名称[1]。在《刺数》中有40支简记载了40个针方,体例大致为“病症、部位(穴位)、刺激量”,书写得非常规范,如“涕出、辟阳明、项鉅阳各五”[1]等,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针刺方书,而这些针方使用的腧穴名称用部位加经络的表述形式,是腧穴名称出现之前更为古老的一种表示腧穴的方法。
早在1994年,黄龙祥提出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治疗癞病的一个灸方:“灸其泰阴、泰阳□□,令。”其中“泰阴、泰阳”并非原书整理者认为的经脉名,而应该是与经脉同名的腧穴名,并将这一类腧穴名称暂定为“经脉穴”[2]。老官山汉简《刺数》中的腧穴名称将经脉与具体部位相结合,更进一步表明了用“经脉”表示“腧穴”现象的存在,为经脉穴的存在提供了一条有力的实物证据。一直以来,《内经》针灸方中的经脉名称被认为是刺或灸某条经脉,概念比较模糊,经脉穴的提出可以对其有更加清晰的理解。虽然《内经》并非一时一人所作,但是针灸作为中医的治疗手段,是一种实用性的技术,文献的记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本文将《内经》所载的相关内容与《刺数》中的部分针方所涉经脉穴对照分析如下。
1 《刺数》:“癫疾,两辟(臂)胻阳明、项鉅阳各五”“狂,两臂、两胻阳明各五”中的“项鉅阳”“辟(臂)阳明”“胻阳明”
1.1 项鉅阳
《素问·骨空论》:“若别,治巨阳少阴荥。[3]”其中“巨阳”即为“太阳”。《灵枢·癫狂》:“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4]”,其中的“项太阳”即《刺数》中的“项鉅阳”。“项太阳”之名还见于《内经》下述数处:《素问·刺热》:“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3]308”《灵枢·寒热病》:“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4]316”《灵枢·刺节真邪论》:“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4]738”推测“项太阳”为足太阳膀胱经在项部的穴位,应为天柱穴。《刺数》中,刺“项鉅阳”用于颠疾。《灵枢·寒热病》曰:“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4]311,指突然发生癫痫眩晕一类的疾病取天柱穴。颠疾和狂证多是实证、热证,在《刺数》中二者取穴均为阳经,有刺阳经穴位以清泻实热之意。《灵枢·热病》:“所谓59刺者……天柱二。[4]343”即治疗热病的59个穴位中,用到天柱穴。《素问·气府论》:“手少阳脉气……项中足太阳。[4]495”这里的“项中足太阳”与“项太阳”名称很接近,此处指天柱穴。《素问·气府论》“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项中大筋两傍各一”[4]486,此位置为天柱穴。因而,“项鉅阳”可能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
1.2 辟(臂)阳明
即手阳明,如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臂”即“手”。《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4]318”癫狂初发为实证,出现不乐、头重、目赤、烦心等实性症状,需刺血以泻实,“血变而止”。《类经》二十一卷第三十七注:“泻去邪血,必得其血色变而后止针也。[4]319” “癫疾”与“狂”均属于实热性病症,治疗时多刺阳经穴位以泻实邪。手阳明治疗狂见于以下数处:“狂始生……治之取手太阴、阳明”“狂始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狂言……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大阴”“狂,目妄见,而妄闻……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4]322-323。根据黄龙祥考证手阳明对应阳溪穴。阳溪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灵枢·本输》:“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4]42”《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4]16”经穴是气血逐渐旺盛的部位。《类经》八卷第十四注:“脉气大行,经营于此,其气正盛也。[4]17”经穴血气旺盛,是实证刺血清泻实邪的部位,因而“辟(臂)阳明”可能为手阳明大肠经的阳溪穴。
1.3 胻阳明
“单,两辟大阴、两胻阳明各五”“癫疾,两辟(臂)胻阳明、项鉅阳各五。”两句均提到胻阳明,“单”和“癫疾”均为实性、热性病症,因而胻阳明也应是泻除实热的腧穴。“胻”表示该穴位在小腿部,“胻阳明”指足阳明胃经在小腿的穴位。《灵枢·癫狂》:“颠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4]319”指颠疾发作的时候,会出现僵、脊痛的症状,在足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和手太阳经放血,血色变化而止。足阳明胃经的丰隆穴,在小腿外踝尖上8寸为其络穴,主要治疗痰饮、眩晕、颠狂痛等实性病症。推测“胻阳明”可能为丰隆穴。
2 “胻少阴”
《素问·刺疟论》:“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3]342”王冰注:灸胻少阴,是谓复溜。“胫”与“胻”均表示小腿部,《广雅·释亲》:“胻,胫也。”“胻少阴”与“胫少阴”所指相同,因而“胻少阴”可能指复溜穴。
3 《刺数》:“血龋:龋在上,两耳前少阳;在下,颊阳明各五”中的“颊阳明”“耳前少阳”
3.1 颊阳明
血龋为龋齿疼痛或牙龈出血的一类病症,多为实热郁积或迫血妄行所致。《素问·缪刺论》:“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3]548,指龋齿要刺手阳明经的穴位。《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是动则病齿痛颈肿。[4]180”指出手阳明脉贯颊入下齿中,与《刺数》“在下,颊阳明各五”相对应,说明“颊阳明”应属于手阳明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实则龋聋”[4]218,说明手阳明经的经别实证会导致龋聋。《灵枢·寒热病》:“臂阳明有入頄遍齿中,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4]312,指出龋齿可以取臂阳明经的大迎穴。《素问·气府论》:“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大迎骨空各一。[3]494-495”大迎穴为手阳明经腧穴,其位置在面动脉搏动处,因而《刺数》中的“颊阳明”应指大迎穴。
但后世大迎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素问·气府论》:“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大迎之骨空各一。[3]491”《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出大迎,循颊车。[4]182”然而其他阳经也有经过大迎穴的,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4]201,因而《素问》在手足阳明经都提到大迎穴,并明确指出手阳明脉入齿中,龋齿取之。在《灵枢》中足阳明胃经提到大迎穴,手阳明经未提到,但是足少阳经循行也经过大迎穴,说明大迎穴是多条阳经经过的腧穴,而“颊阳明”中的“阳明”应指手阳明经,大迎穴在手足阳明经的归属演变有待进一步探讨。
3.2 耳前少阳
《灵枢·经筋》:“手少阳之筋……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4]254,指手少阳之经筋遍布耳前。《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目锐眦痛,颊痛。[4]199”“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4]201”说明手足少阳经均行于耳前,其中手少阳之脉在耳前对应的腧穴是耳门穴,足少阳之脉在耳前对应的腧穴是听会穴。从二者位置和主治看,耳门穴位于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局部面神经和颞浅动静脉分布位置在上,与“龋在上”(上部牙龋)可以相对,耳门穴可以治疗耳鸣、耳聋、齿痛、颌肿等。听会穴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位置偏下,在下齿附近也可以主治耳疾和齿痛、偏下齿痛,因而此处的“耳前少阳”更倾向于指耳门穴。
4 《刺数》:“单,两辟大阴、两胻阳明各五”中的“辟(臂)大(太)阴”
4.1 辟(臂)大(太)阴
“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4]310”其中“臂太阴”保留了较早的表示方法,指手太阴脉。腋下动脉处属于手太阴脉,为天府穴。老官山《诸病二》:“胃单,食多而善饥,得之饥”“肾单,目赤而兑,得之宫”[2]223。可见“单”即“瘅”,指一类热性病症,“胃单”是胃热引起的消谷善饥等症,“肾单”是肾内有热引起的目赤等症。《灵枢·五变》:“人之善病消瘅者……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4]484”此处“消瘅”指内热引起的消渴。《灵枢·寒热病》:“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4]311”指内热化火上逆、血热妄行,刺天府以泄热,因而“辟(臂)大(太)阴”应指天府穴。此处的问题是,天府穴位于上臂腋前纹下3寸,不在腕踝附近,与黄龙祥考证的“手太阴-鱼际”不符,有待考证。
5 《刺数》:“风,刺头鉅阳,陕颀各十”中的“头鉅阳”“陜颀”
5.1 头鉅阳
《素问·骨空论》:“从风憎风,刺眉头。[3]502”眉头即攒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素问·气府论》:“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3]486,推测“头鉅阳”可能为攒竹穴。
5.2陜颀
《说文》:“陜,隘也。从阜,夹声。”这是狭隘之“狭”的本字(《尔雅·释官》:“陜而修曲曰楼。”银雀山竹简本《孙子·计》“广狭”之“狭”作“陜。”古书中“陜”有异体“陿”。“陜”与陕西之“陕”不是一个字,“陕”本从音shǎn的“夹”[5],“狭”与“颊”音近,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多出现头面部的症状。依名称看,“陕颀”应在面颊部,疑为面颊部的“颊车穴”,此穴可治疗中风后引起的口眼斜等证。“颀”右边为“页”,与面颊有关,此字有待进一步推敲。
6 《刺数》:“□□山,暴、仑、癃,转胞,两胻厥阴各五”中的“胻厥阴”
6.1 胻厥阴
即足厥阴肝经在小腿上的腧穴。“□□山,暴、仑、癃,转胞”均为实证。□□山:推测可能为“□□疝”,腹部是疝气的多发区,如腹股沟疝、腹壁疝、脐疝、阴疝、切口疝等,这些位置也是足厥阴肝经的走行部位。暴:应为突发疾病,疾病初起多为实证。仑:暂未考虑到对应病症,存疑。癃:《素问·宣明五气》:“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3]235”《素问·标本病传论》:“膀胱病小便闭。[3]560” 癃为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进一步发展则为闭,小便闭塞不通。转胞:《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6]”指妇人小便不通、少腹胀满为主证的病证。足厥阴肝络穴蠡沟穴,在小腿内踝尖上5寸,可以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小便不利、疝气等,与这一条的主证比较一致。《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心阳;其别者,经胫上睪,结与茎。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4]222,因而“胻厥阴”可能指蠡沟穴。
7 “落”相关的腧穴:“肩阳明落”“腹阳明落”“足巨阳落”“巨阳落”“心落”
“落”与“络”同音,推断这里的“落”意为“络脉”或“络穴”。《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4]212,指出络脉是浮露浅表能够看到的脉。“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4]214”注释“结上”为络脉有血液聚结之处。指治疗时要刺络脉有瘀血聚结之处,即使无聚结之象,也应急刺络脉,放出瘀血,以泻其邪,否则瘀血留而不去会发为痹症。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7.1 肩阳明落、腹阳明落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与上肢外侧上行与肩推断有两种可能,一是手阳明大肠经在肩部的络脉瘀结处,此处“落”应指有瘀结的“络脉”;二是肩阳明是一个腧穴,肩阳明落为肩阳明周围的络脉。“腹阳明落”推断思路与之同。
7.2 足巨阳落、巨阳落
《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鉅阳脉:毄(系)与潼(踵)外腂(踝)娄中,出□中。[7]”巨阳脉自足发出,应为足巨阳脉。《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巨阳脉”作“足泰(太)阳脉。[8]”依此推断,“足巨阳”与“巨阳”同指一条经脉。足巨阳落、巨阳落应指足巨阳脉的络穴或者络脉。
7.3 心落
推测为手少阴心主之脉的络穴或者络脉。
8 结论
黄龙祥指出,对于经脉穴部位的系统记载始见于《脉经》,该书记载了全部12个经脉穴,六朝以后除了足太阴部位变化较大外,其余各穴部位诸书记载都很相近,不超过腕踝部,多与相应的脉口部位相当。他提到的是以经脉名称表示腧穴的情况,这些腧穴多位于腕踝部位,如“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足阳明”等,但是他没有提到超出腕踝部经脉穴的情况,如“项太阳”“胫少阴”等,这是一种更早的腧穴表示方法。这种经脉名称与部位合并表示腧穴的情况在《刺数》中非常多见,如“胻阳明、颊阳明、肩阳明落、腹阳明落”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灸其足少阳脉口……连属结绝乳下阳明”,其中“足少阳脉口、乳下阳明”即为经脉穴的表述方法。由此可以推测腧穴名称变化的前后相续关系:经脉名称结合部位表示腧穴位置出现较早,至《内经》时期,腧穴名称具体化,经脉与部位相结合的腧穴表示方法逐渐废弃不用,而与经脉同名的腧穴表示方法仍在使用,多表示腕踝部位脉口附近的腧穴,这种表示方法直到宋代《太平圣惠方》仍有记载。赵京生认为:“经脉理论的产生基础、运用及特点,没有因历史环境的变化而消失,而是不同程度地遗留、反映于发展着的医学理论和方法之中。[9]”腧穴的变化过程也有同样的现象。
另外,《刺数》针方中所治疗的疾病多为热性实性病症,如颠、狂、瘅、风、血龋、嗌痛、暴、仑、癃、转胞等,所刺部位也多在脉搏处,推测所用手法可能为刺血以泻实泻热。《灵枢·刺节真邪论》:“凡刺热邪,越而沧,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4]732,说明刺血以泻热是治疗热病的重要方法。“涕出,辟阳明、项巨阳各五”“转筋,足巨阳落各五”等,其中的“各五”“各十”可能为刺血的量。赵京生认为:“脉的概念,大约到秦汉之际出现血脉、经脉的划分,初时‘血脉’实际涵盖经脉内容。[9]40”从《刺数》中也可以看出,针刺部位多为脉搏处,似乎在这里经脉表示一个大致区域,如阳明表示外侧前面,太阳表示外侧后面,少阳表示外侧中线等,而经脉穴则表示在这个区域的具体针刺部位,对于实证热证而言,针刺部位则多在脉搏处,在血脉充盛之处刺血以泻实邪(致谢:本文的撰写得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娇老师和邬可晶老师的建议指导,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