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关问题初探
2019-01-08王芳
文-王芳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种茶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市场上的被称作茶的饮料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其中有一类是知晓度不太高,但又独具特色、有很高保健或药用价值的虫茶。
虫茶,是由特种昆虫取食特种植物叶片后,经过其体内代谢作用排出的排泄物制成的一种奇特饮料,和现在流行的猫屎咖啡有些相似。由于昆虫(紫斑谷螟、米缟虫等)取食的植物(毛豹皮樟树、花香树、黄莲木等)不属于山茶科,因此采用经过昆虫体内的特殊代谢作用排出虫粪粒制作的饮料,严格来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饮料,属于“非茶之茶”。它虽不属于我们常说的茶叶的范畴,却有极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现代营养研究发现,虫茶中富含氮、磷、钾、钙、铁、锌、镁、铜等丰富的矿质营养元素、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以及茶多酚、咖啡碱、糖类、粗蛋白、粗纤维、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养胃、降血压、降血糖、抗癌和预防肝损伤等众多功能。
虫茶在我国制作和饮用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其记载:“茶蛀虫,此装茶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我国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南方省份部分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地方是最早生产和使用虫茶的区域,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完整的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虫茶茶文化遗产。这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突出虫茶主题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虫茶故事传说、传统虫茶制作技艺、传统虫茶礼仪节庆活动、茶艺茶俗及茶事活动等内容。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境内民族众多,很多地区都生产虫茶,产茶区域主要包括以大娄山脉为中心的仁怀、赤水、遵义、绥阳、湄潭、桐梓、风冈、务川、余庆和息烽等地。这些地区生产的虫茶品质优异,并在长期虫茶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虫茶遗产资源和厚重的虫茶非物质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历史、审美、社会和经济开发价值。但目前,贵州虫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存在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研究的空白状态,导致了贵州虫茶市场知晓度低、品牌文化欠缺、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广泛存在。虫茶在明清时期就已在书中有所记载,贵州虫茶最早是在大娄山少数民族长期饮用老鹰茶的过程中发现并进行饮用和生产的,具有较久远的饮用和生产历史,是经受了长期历史考验而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但是,目前贵州虫茶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以虫茶制作、成分、药效级保健等方面,关于虫茶产业规模发展及文化提升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基本为空白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州虫茶的品牌发展与文化传播。虽然目前已有贵州息烽县西山虫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贵州虫茶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但是随着现代快速经济生产生活模式的冲击,贵州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很多困境。另外还存在对虫茶的茶事民俗、民间文学和故事传说等方面的文化挖掘不够重视、虫茶“非遗”的后期管理还不完善、公众对虫茶非遗的认识度不高以及西山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整理申报、抢救保护与传承利用仍然任重道远等问题。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由于贵州有些地方虫茶依然存在生产举步维艰的状况,另外在现代机械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手工制作虫茶这一特殊技艺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未来有些区域的虫茶生产技艺和饮用茶俗文化可能存在濒临失传的境遇。
如何更好的探索出一套完善、可持续的贵州虫茶非遗文化传承机制,提高当地人对贵州虫茶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意识,使其能够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继续传承并将其影响力逐渐扩大,提升贵州虫茶的品牌魅力,吸引更多的人走进贵州虫茶,正是当前发展贵州虫茶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现根据目前贵州虫茶非遗传承和保护存在的重点问题提几点传承创新和保护的初步对策。
一是要明确并坚持贵州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基本原则。贵州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明确和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为前提”的原则。积极有效的文化保护,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提高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价值和知名度,进而促进虫茶的发展利用,将虫茶文化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合理的虫茶发展利用能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和培养传承专业人才,进而推动虫茶的非遗保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次贵州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还要坚持保护遗产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原则。原真性原则即在保护和传承中要注重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虫茶遗产原物、原貌,注重以人为本的动态延续和传承。完整性原则即要求我们既要保护西山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更要保护其遗产赖以依存的生态环境。再次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应以资源整合为指导原则。要将原本散落在民间各处的有关西山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进行重新收集和有效规整,并根据当前大众文化市场的需求再进行有效整合和重新调整,使之形成具有较高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文化产业资源。最后是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要处理好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其贯彻到虫茶保护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实际运作当中去,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利用的良性循环。
二是加强虫茶“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主要采取加强对传统技艺类虫茶“非遗”传承人的普查与扶持、注重对虫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理论培训,增强传承人对自己所掌握的虫茶传统制作技艺的认识和理论升华。
三是加强对虫茶产业化发展的适度引导。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在虫茶传统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与适度的科技创新融合,进行生产性保护以及合理的借助于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行保护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建立贵州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制定出合理的保护发展策略,集中力量培育出极具特色优势的贵州虫茶非遗文化品牌,助推虫茶产业发展和品牌创建。
四是充分重视并加强宣传虫茶“非遗”保护。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重视贵州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并在进行传承和发展工作时,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贵州虫茶“非遗”保护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保护力度和宣传展示工作,为西山虫茶“非遗”的传承发展营造氛围,提供服务。同时通过采取文化和自然遗产、节庆民俗活动、民族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开展一些有关虫茶产品及非遗文化的展示和体验活动,让民众参与其中,提高民众对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提升传承保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是建立和完善相关“非遗”法规、规章和制度。尽快建立和完善的贵州虫茶商标、专利等方面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法规、规章和制度,完善虫茶“非遗”保护、扶持、补贴等工作的监督机制,特别是要尽快完成贵州虫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资料收集和申报工作,并在申报成功后充分利用好地理标志的优势,促进虫茶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
六是加强虫茶“非遗”的研究力度。目前,对于贵州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特别是对贵州虫茶的茶艺、茶俗和节庆等方面的文化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积极的吸纳社会各界、各方面的文化专家、学者参与到贵州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中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七是要与时俱进,并要适度创新。要鼓励并支持传承人在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传承贵州虫茶传统制作技艺、茶俗文化的同时,在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其技艺进行创新和发展,并创作出适合当代社会和市场正需求的作品。
同时,建立贵州虫茶关于其历史发展、制作技艺、茶艺茶俗各方面的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采用图文或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现,同时也可以利用虚拟技术和触摸感应技术进行的数字化模拟互动体验,实现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利用和宣传推广,促进贵州虫茶产业和文化的推广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