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9-01-07赵阳
赵阳
摘要:比较文学产生于19世纪,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利用比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不仅能够习得英美文学知识,同时也能了解到两种文学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并且通过这种对比和大量阅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加强文学学习的主动性。比较文学教学对扩大文学视野、提高文学教学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向素质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关键词: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208-02
一、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著作中并未涉及其方法与理论。1827年,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1827年在维尔曼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的法国文学课时,曾多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即等术语,于1829年,他将出版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妥动的讲稿。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文学界学者普遍接受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专门术语的存在”。①
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专J曾‘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类比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②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基亚曾说比较文学就是对“‘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③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学作品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各种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而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法国学者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美国学者韦勒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研究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中国近现代著名小说家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中都多次涉及到比较文学的探讨和研究。上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中流传甚广的历史和理论。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钱钟书的《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70年代以來,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比较文学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了文学研究与理论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观点。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重新定位
英美文学是大学本科阶段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知识课。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④
自从20世纪初英美文学课进入大学课堂以来,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但是,近年来由于某些学习功利化及应用化的负面影响,文学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尤以英美文学课程最甚。英美文学课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存在以下问题:课时少、内容多、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
此外,英美文学教材内容内容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大多数教材对当代英美文学史、重要作品鲜有涉及。无论从社会影响还是教材范围选取上,英美文学的教程都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在当今社会中该如何定位文学课?如何让英美文学教学适应新形式下英语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已成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
三、比较文学对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透过宏观的视野和国际角度,对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关系进行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其具有比较的研究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在比较文学作品研究过程,民族、语言、文化三者的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坚固而难以穿透的穰壁垒,它既是“民族自我认同的最佳黏合剂”,又是“跨民族交往与融通的天然阻障”,该彼此背反的二重性一直是比较文学所面对的基本矛盾关系,即“内与外的张力”。⑤
因此,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其他文学研究方法相比,无疑是更为创新兼具跨越性的。以这种研究方法为角度,可以使研究者在多元文化语境中重新认识自己,为自己提供一种认识自身的“他者”眼光。利用比较文学教学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过的文学知识,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作者、历史背景、内容、思想流派的理解,同时培养一种“比较”的思辨意识,这对今后深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很有帮助。
传统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是将英美文学分时代或思潮,国家或作家进行讲授,而较少注意时代与时代、思潮与思潮、国家与国家、作家与作家的联系与区别。这种教学方法将文学现象孤立起来,缺乏相互之间的比较,无法帮助学生真正准确地把握每个文学现象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文学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评价文学的价值,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利用比较教学法,老师可以把英美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背景进行比较,并且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相关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不仅能够习得英美文学的知识,同时也能了解到两种文学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并且通过这种对比和大量阅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加强文学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对于英国浪漫主义和美国浪漫主义的分析。首先,我们可以从二者不同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英国的浪漫主义是在19世纪初期出现的,当时英国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国,英国国内先后发生了声势浩大的“路德运动”和政府对要求改革选举制的请愿群众进行血腥镇压而造成的比德卢大屠杀事件。⑥而英格兰、爱尔兰相继发生了反对英国政府殖民统治的斗争。英国政府对内残酷镇压人民运动,对外积极筹划和支持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反动性日益明显,激起人民的自由思想和反抗精神的高涨。此时,英国严重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成了作家关注的中心。而美国的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美国获得独立之后。⑦独立后的美国经济飞速发展,新的政治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繁荣的经济和发展的无限希望吸引了大量的移民。
由于移民的大量涌人,人们开始向西移动,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西进运动给所有人提供了新的希望。所以美国的浪漫主义体现的是一种乐观的民族思想。这样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就可以同时获得清晰而深刻的英国浪漫主义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知识。
四、结语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文学性很强的学科,它那宏观的视野和国际角度,比较的自觉意识以及方法上的优点,将会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景广阔。它启发我们在阅读和分析作品时,要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角度,不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启发。这对于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和认识局限,扩大学生的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增进学习热情,提高课文的阅读分析能力以及想象力与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将比较文学的精神、理念、视野和方法引进到英美文学教学中来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①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②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③基亚.比较文学[M].颜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3:4.
④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6.
⑤刘耘华.比较文学学者是世界的仁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5-2(04).
⑥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⑦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