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东山陆巷传统村落现状调查与传承发展浅析

2019-01-07杜煜皓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古村落文化遗产

摘要:作为全国的历史文化名村,苏州东山镇陆巷古村在布局上独特合理,文化内涵丰富,文物存量众多。文章通过对陆巷古村近年来已取得的成就进行分析,提出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与短板,提出了在未来的规划上更有针对性、长效性、传承性的发展设想,对探索陆巷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村落;陆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182-02

一、陆巷古村概述

陆巷古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西部太湖之滨,地处浙江天目山余脉的湖滨丘陵地区。村落依山面湖,风景秀美,是一处湖滨山村聚落。

古村形成于南宋时期,距今已八百多年,史载宋室建炎南渡时,有王、叶、姜、金等将领将家眷安顿于此并逐渐兴旺。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加之东山地区多丘陵耕地较少,陆巷的百姓为了生计开始外出经商。王氏宗族的发家之人王彦祥,兴建了最初的家业,回到家乡后大兴土木,让王氏子孙得以生息繁衍。直到他的曾孙王鏊官至明朝少傅、武英殿大学士,这位唐伯虎称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名臣让陆巷村得以扬名天下。是“武将出身,经商发家,科举显世”的中国传统乡土士绅的典型代表。陆巷自明清以来共出了1名状元,1名探花,11名进士和46名举人.3名中科院院士及近百名教授学者,独领风骚,名人荟萃。

在背山面湖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历经八百多年的聚居历史沉淀,形成了“一街六巷三港”的空间格局,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研究太湖流域古村落的典型。“一街”指的是古村中的主干道路紫石街,“六巷”分别指的是康庄巷、文宁巷、旗杆巷、韩家巷、姜家巷和古西巷。苏州方言中“六”与“陆”同音,故而后来便得名“陆巷”。六条巷子与紫石街顺序相接。“三港”指的是陆巷港、寒山港和蒋湾港,这三港通过太湖连接江南各地,是陆巷先祖外出经商与渔猎的重要港口。以紫石街为起点,自寒谷山脚下一直顺着山势而上,构成了陆巷古村落的基本空间格局。

古村内目前有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44处,其中,明代建筑19处,清代至民国时期建筑25处,类型有祠堂、牌坊、宅第、民居、庙宇及公共消防用房。时代跨度较大,建筑类型丰富。众多的明代建筑的存量,目前位居江南古村落之首。陆巷古村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

二、陆巷现阶段整体保护措施

(一)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古村落保护

一是在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组织发动文物、建设、旅游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并在2006年成立太湖洞庭古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古村落保护面貌。

二是通过与村民沟通协调,使其积极配合古村环境整治、古建筑修缮管控、消防安全维护等日常管理工作。

三是在党和政府科学规范地组织策划下,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对陆巷古村保护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四是抓住国家对于古村古镇保护愈发重视、人民群众对原生态旅游的诉求愈发强烈的机遇,争取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二)因地制宜,编制优化保护发展规划

按照《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下,由规划部门、镇政府牵头,文物部门与村委会参与配合,邀请设计资质单位,通过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综合全面分析评估了陆巷古村实际情况,编制和报批了陆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保护范围、目标和要点,将保护层次划定为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对三个层次内古建筑、古街区的维护与修复,一般民居整治拆建等进行科学规划、严格把关,确保历史文化名村传统风貌的完整性。

(三)突出传统风貌,注重整体发展

在保护修缮古建筑的同时,注重对与古建筑相邻近的建筑群体和环境风貌的整治:保护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且质量较好的民居建筑,对其进行必要的日常维护;存在安全隐患但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筑及时进行修缮,修缮则注重保持传统建筑的原有风貌,修旧如旧,加固或拆除文物周边影响文物安全的建筑;对申请翻建的居民房屋设计时进行管控,去除与古村传统风貌不协调的铝合金门窗、瓷砖贴面等构件,采用苏派传统建筑设计样式、材料及工艺,在规划控制内限制檐口高度,与其他传统建筑相协调。重点对紫石街沿线的店面进行了保护修缮,通过对陆巷如碧螺春茶、白玉批把、白玉方糕等特色农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恢复传统特色商铺。

(四)发扬古村传统文化内涵,充实非遗保护的空间载体

通過优秀传统建筑的再利用,历史空间场所的恢复以及相关物质媒介宣传“宰相状元故里,院士教授摇篮”的地域名人文化。在对名人故居或活动相关场所进行修缮保护和环境整治后向公众开放。将惠和堂规划成为名人博物馆,使游客能够全方位系统性地领略陆巷乃至吴地的人文资源及发展进程。保护、利用遂高堂、王家祠堂这些与王鏊相关的事迹、典故活动相关的地名并展示其文化内涵。利用当地传统民俗,汇集当地传统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匠作,作为民俗博物馆开放的怀德堂等,传承传统香山帮建筑文化。在2012年建成了陆巷社区博物馆,以完整的明代村落格局和丰富的古建遗存及非遗为依托,系统展现江南古村落风貌及生活方式。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财力欠缺

一些古村落居民文物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意识不到或无力实现古村落、古建筑的现实价值,为改善居住条件,不愿对老宅修旧如旧,而更愿意拆旧建新,破坏古村传统风貌,或宁可将老宅放置不管任其自生自灭。

(二)后继乏力

城镇化、工业化浪潮中,大量古村原住民背井离乡,古村“老龄化”、“空巢化惬见象仍然存在,也使得植根于乡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或被现代文明形态所取代。

(三)难以整合资源

部分古建筑内包含多位业主,每路每进房屋产权人都各不相同,甚至一幢建筑的各间都有不同的产权人,各个业主意见不统一,即使有统一完善的修缮、管理规划而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有效实施的难度较大。

四、对陆巷古村未来传承发展的设想

(一)拓宽经费来源途径,号召各界共同传承

在党和政府的统一协调卞,各部门积极帮助古村落拓宽经费来源途径,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积极在环境整治、文物保护、防灾减灾、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争取上级部门经费和政策支持。对于私人产权的古建筑,可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探索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政府可与产权人协商,对有能力者进行共同开发。对于没有能力进行修缮的可以考虑产权调换或逐步收回,或与产权人协商通过招标的方式将古建筑的全部或部分与有实力的私人企业一同收回,私人企业可以将古建筑作为旅游景点、展览馆、创意馆、民宿等盈利性开放。政府掌握古建筑的开发权和监督保护权,并从盈利的收入中抽取一部分提成,同时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古建筑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或对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开放文物修复工作的权限。政府可以向社会上的一些非营利机构例如学校、博物馆、医院等发出合作邀请,机构应邀向政府给予活化历史建筑的建议书,详细说明如何保存和发挥有关历史建筑的价值,如何运营、如何令社区受惠等问题,例如可以将活化的古建筑作为社区公共教育、社区医疗的场所。

(二)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在留形的同时更要传神

发掘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得以延续,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庙会、出猛将、吴侬软语、渔民祭祀习俗、农家菜,是陆巷古村落的灵魂和血液。古村落里每一座民宅、每一条街巷、河流码头、古寺残垣,在物质层面的保护利用的同时,这些遗存记载着的记忆、习惯、仪式、信仰、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同样重要。古村落保护利用要与当地传统习俗文化结合,进一步通过媒体报道、旅游书籍出版、文化习俗展演、专题记录片拍摄等,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增强民众对非遗保护的重视,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氛围,这也是古村落开发利用、旅游留人的有效手段。

(三)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古村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

打造“绿色、古色”交相辉映的精品生态文化旅游是将陆巷文化旅游资源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相整合的重要手段。文化旅游是古村落旅游的核心内容,在给游客深入了解村落文化、风俗民情的同时,作为与城市不同的人类聚居形态,也能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精刊体验。而果林、河塘、田园等及其农副产品是这些村落赖以为生的基础生态资源,也是乡村旅游有别于城市旅游的优势条件。活用“互联网+”将古村落整体打包,资源整合,发掘文化、整理故事、推广营销。利用旅游配套设施展示竹编、刺绣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香山帮建筑技艺,将民间工艺与特色服务、餐饮、商业相结合,大力开发特色型、参与型休闲度假、农事体验、茶文化、民俗风情等古村落文化生态旅游精品项目,提升旅游产品与土特产品的品位。同时,村落的传统农业产业能够得到升级,并进一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五、结语

古村落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保护好古村落,传承、弘扬蕴含其中的传统特色文化,开发利用好古村落资源,发展现代公共文化事业和旅游、文化产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本文通过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对陆巷古村在今后发展中如何突破瓶颈、补齐短板、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对其发展和傳承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许凌,许莲,顾仙红.浅谈苏州古村文化旅游的开发——以苏州东山镇陆巷村为例[J].对外经贸,2017(09).

[2]吴剑锋.苏州东山陆巷古利落空间意向分析[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Z1).

[3]王兰.苏州东山陆巷古村落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4]李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合理利用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3).

[5]陈亚萍.苏州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及发展模式[J].市场研究,2017(12).

[6]张晖.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几点认识[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03).

作者简介:杜煜皓(1990-),男,江苏苏州人,助理馆员,大学本科,苏州市吴中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古村落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