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慢阻肺并不可怕
2019-01-07张萍原源辛娅
张萍 原源 辛娅
说到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COPD)可能一些老年人并不十分了解,可“老慢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表述其实都是慢阻肺的常见表现。慢阻肺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与高气道炎症反应为特征的、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多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进展致肺功能明显损减的特定阶段。
患病人数近1亿
去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我国学者完成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首项成果,揭示了我国慢阻肺的流行状况,首次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6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已超过27.0%。慢阻肺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构成重大疾病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至少6亿人患有慢阻肺,到2020年,慢阻肺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我国每年死于慢阻肺的患者超過100万,死亡率达17.6%,已超过冠心病的死亡率和死亡人数。
慢阻肺是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致,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致病原因被发现并证实,主要包括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男性为主)、室内生物燃料燃烧(女性多见,与暴露于烹饪过程有关)、粉尘和有害气体、遗传因素、基因多态性(部分基因缺失导致慢阻肺易感性增加)、社会经济地位(贫困与气流阻塞直接相关)、HIV感染(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等等。
长期咳喘、慢性消耗可导致慢阻肺患者机体营养不良、衰弱、抵抗力下降、活动能力减退、骨流失、全身水肿等。
早发现早治疗
由于慢阻肺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低,八九成以上的慢阻肺容易被漏诊。
慢性咳嗽常为慢阻肺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病程发展可终身不愈。多为晨起咳嗽明显,夜间阵咳或排痰。
慢阻肺患者早期在活动量增多时出现气短或呼吸困难,后逐渐加重,甚至安静状态下也存在气短的情况。
慢阻肺患者咳痰,一般为白色黏痰或浆液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可有浓痰黄痰,部分患者就是在痰量急性增多就诊时方才发现存在慢阻肺。
医学界对慢阻肺一直未有治愈的办法,慢阻肺患者的治疗应遵循病情判断、疗效评估、调整用药、再次病情判断,如此往复的治疗循环,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目前近10余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长期氧疗是慢阻肺患者康复治疗的有效措施。每日至少吸氧15小时,氧流量1-2l/min,使动脉血氧分压至少达到60mmHg,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0%的水平,才能获得较好的氧疗效果。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分级药物治疗,采用规范、合理的用药可以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改善健康状态和运动耐力。
患者应建立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治疗理念,保持乐观心态,戒烟,避免接触二手烟等,规律用药、定期复诊。同时可以在家开展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等呼吸方法的锻炼,以及一些肺道音(一种康复技术,由中国古代道音技术演变而来,结合了特殊设计的手臂和身体动作以控制呼吸练习)、改良太极拳等带有中国特色康复方法。
此外,慢阻肺患者应该在秋冬季开展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接种,可以不同程度降低慢阻肺急性发展的可能。
慢阻肺可防可治,但是很多患者没能早发现早治疗。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量患者缺乏对该病的了解,加之老年人多为“数病一体”,慢阻肺早期极易被忽视或掩盖,就诊时往往已为中重度,治疗非常被动。因此,对于有吸烟史、有害气体接触等经历,且存在慢性咳嗽、咳痰,甚至一运动就气喘的老年人,应及时就诊、明确诊断,尽早发现是否患上慢阻肺。在患病早期,加强自我管理、规范治疗,可以保证稳定的肺功能状况及良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