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文化理解”的传统音乐教学
——以陕北民歌《脚夫调》鉴赏教学为例

2019-01-07马俊燕朱华琴

江苏教育 2018年91期
关键词:民歌导图内涵

/马俊燕 朱华琴

中国传统音乐积淀了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要素,是中华民族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生态智慧的展现。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不喜欢中国传统音乐,他们认为“传统”太土,不时尚。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文化理解”是2017年版音乐课程标准凝练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要素之一。“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文化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文化理解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路径,借助文化理解,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笔者以陕北民歌《脚夫调》的鉴赏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通过“文化理解”引发精神共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民歌里承载着最本真的人文气息,是对特定社会、文化、历史、地理和民族精神的理解与写照,民歌的创作与演唱,是劳动者心灵深处最朴素情感的凝结,所以,冼星海说“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中,无论是高亢的西北腔、醇厚的中原韵、还是飘逸的南国风,都是来自田间地头、码头船舶等基层的劳动者,人们用民歌的方式反映劳动者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进化。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地理的甚至是旅游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和成果,从文化角度关注音乐作品,借助文化去理解西北腔为何高亢、中原韵为何醇厚、南国风为何飘逸,通过“文化理解”引发精神共鸣,认识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以《脚夫调》鉴赏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脚夫调》的视频并回答“谁在唱?在哪唱?唱什么?”三个问题学生根据从视频中看到的、听到的,再结合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思考、回答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脚夫在唱;脚夫在黄土高原上唱;脚夫唱的是他五味杂陈的生活。这时教师可以适时补充黄土高原风土人情的有关介绍。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能够迅速地调动起自己对于黄土高原的知识储备,进而对《脚夫调》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已有的那些人文知识和视频中的人文背景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梁”。这个桥梁拉近了传统音乐文化与当代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音乐是文化的符号,文化赋予音乐形式内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所具有的不同思维方法、价值取向等,产生了千差万别的音乐形式,这些差别只有追溯文化的源头,才能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种种形式有更深刻的感悟和领会,进而把握一种代表民族文化风格的音乐形式。音乐是艺术,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同时也是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传承和发展。

二、基于“文化理解”运用思维导图,提升教学品质

不论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还是研究中国音乐,抑或是实施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育,民歌教学都是重要的学科育人载体和路径。然而,丰富的民歌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常常显得碎片化、无序化,容易说过、听过就忘掉。教学中我们发现,要提升教学品质,教师除了要找准教与学的切入口外,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揭示音乐表现形式与其文化内涵的密码。

笔者在教学《脚夫调》一课时,就运用思维导图将教师备课思路与整堂课的知识信息逻辑地呈现出来,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又促进了学生的学,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品质。笔者在备课时结合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制作了思维导图(图1),借助思维导图清晰地呈现了教学时教师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在什么地方渗透哪些知识,提醒每个地方可能会用到的哪些资源、采取什么方法。该图也可以用于整堂课的“总结”环节,帮助学生记忆和储存。

图1《脚夫调》音乐风格思维导图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笔者都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制作思维导图,例如图2就是用于学生探究唱腔特点的小结。

图2把《脚夫调》的唱腔特点分为基本唱腔和装饰性唱腔两种,学生借助此思维导图可以回忆之前探究过程中的范唱、模唱,更便于理解、记忆。

图2 用于学生探究唱腔特点的小结

三、通过“文化理解”探究音乐之美,以美育人

音乐教育属于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并把人引向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现形式,音乐蕴含着丰厚的情感内涵,音乐以美育人,必须把音乐表现形式与其文化内涵结合起来教学。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就不可能是音乐审美的教学,将失去学科的音乐性和学科价值,同样,如果只谈音乐表现形式,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教育,不免过于专业化,更不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因此,音乐教学要通过文化理解来让学生认知音乐的形式美感,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脚夫调》时,笔者引导学生从结构特点、唱腔特点、唱词特点等三个方面来感受、理解和认知《脚夫调》的风格特征。以探究《脚夫调》的结构特点为例,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听音频,再看谱例,从整体上判断其结构特点。

由于听觉、视觉并用,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判断出《脚夫调》是由上、下两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笔者接着追问为什么《脚夫调》这么短。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明白民歌创作的人民性和即兴性。进而师生深入探究两个乐句的关系、每个乐句的旋律走向以及这种旋律走向表达了脚夫怎样的心情和情感。在这一分析环节,笔者边范唱边板书,学生边模唱边分析。教师的范唱和学生的模唱也体现民歌“口传心授”的传唱方式。其间,学生既要用耳、用眼、用嘴,还要动脑、动情,互动后师生一起得出结论:《脚夫调》中上句的连续大跳的旋律,表达了脚夫宣泄凄苦人生的激动心情;下句一起即落、一气呵成、一路下滑到结束,表达了脚夫对凄苦人生的幽怨和感叹,从另一个方面表明脚夫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同时学生认识了上下句分别隐含的西北民歌普遍常用的旋律框架“sol-do-re-sol”和“re-sol-do-la-sol”有助于学生在鉴赏其他民歌时能举一反三。笔者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模唱中凝练出吼腔喊腔、叹腔、甩腔、花腔、润腔等六种唱腔特点在学说方言和用方言演唱中感受比兴、衬词叠词、方言、押韵等五种唱词特点,并分析为什么会那样唱,那些唱词又带来怎样的艺术效果,如此,学生在音乐形式与人文内涵之间就找到了相应的逻辑关系。在整个过程中,师生一起品味《脚夫调》之美。

综上所述,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小视外来音乐文化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冲击,我们要做的是,在加强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的同时,要重视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和音乐素养,要开拓思路,用好资源,上好课。唯有此,我们的教学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地、合理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爱上我们的音乐课堂。

猜你喜欢

民歌导图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挖掘习题的内涵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藤县水上民歌
内涵漫画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