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互动的物理教学观察研究
——以“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为例
2019-01-07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都在关注的问题。课堂互动是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特征和前提之一。这里的“互动”既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生生之间的互动。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教学设计,会呈现出不同形式的互动行为。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听评课方式,是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一个个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它使得听课不再盲目随意,评课不再粗糙模糊。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来提升教学实效。
一、研究过程
1.课前会议。
本节课是一堂理论探究课,物理理论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用所学的原理和定律进行逻辑演绎推理,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师生的互动更多是体现在问题中的,我们决定将“教师有效提问”作为本课题的第一个观察点。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课堂参与中体现,学习效果则是通过学习目标是否实现进行检验,教学的设计需要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因此,我们将“教学环节与学习目标的达成”作为本课题的第二个观察点。
2.观察量表的设计。
课堂互动行为的诸多表现,如提问、倾听问答、参与、质疑、反馈、评价等均会体现在教师的提问中。因此在设计“教师有效提问观察量表”时,应既考虑问题的设计内容,包括问题的类型、问题的指向,也应考虑学生的回答方面,包括学生反应和理答方式等。
在“教学环节与学习目标的达成观察量表”的设计时,考虑到学习目标是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要依据,而教学环节又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载体。为达成学习目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资源、教材设计的特点,设计数量合理、目的明确、逻辑结构科学的教学环节。因此,该量表以教学环节进行纵向串联关注每个环节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设计的依据、时间的分配和课堂学习过程。
3.课中观察。
观察内容比较多,为此我们全备课组通力合作,由两位教师一起负责“教师有效提问观察量表”的记录,另两位教师负责“教学环节与学习目标的达成观察量表”的记录。
4位教师提前拿到了班级的座位表,并选择教室不同位置进行有目的的课堂观察。记录量表如下表1、表2。
表1 教师有效提问观察量表
表2 教学环节与学习目标的达成观察量表
几点说明:
(1)对“教师有效提问观察量表”中“问题类型”的说明。
“描述性问题”指回顾旧知识,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推理性问题”指需要经过思考分析,思维加工逻辑推理后给出答案的问题。“综合性问题”指需要学生对某个问题给出自己的总结或评价。
(2)对“教师有效提问观察量表”中“理答方式”的说明。
“判断性”指直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常用的标志性语言有“好”“回答正确”“不对”。“激励性”指不仅肯定答案的正确,还能找出回答中的亮点有依据的进行表扬。但简单地说“好”“很好”不属于此类。“目标性”指在学生没有呈现出正确答案时,教师奔着目标直接给出答案的方式(打断代答)。“发展性”指学生回答正确后继续追问(追问),或不能给出正确答案时再次组织问题进行提问(转问),或提示。
4.课后交流。
(1)问题设计方面。从问题类型看,问题的目标层次分配合理。反映理解分析应用的推理性问题最多,其次是反映综合评价的综合性问题,反映识记的描述性问题最少。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思维水平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合理有效。
问题指向明确、表述清楚,学生的现场反应很好,从最后的统计分析可知学生明白教师所提问题的意思,基本回答出教师的提问。
(2)提问方面。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理论探究课相对枯燥,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吸引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又能适当降低问题梯度,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问对象的选择针对性强。不同思维层次的问题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提问。提问对象既有个人,又有全班,还有讨论,师生互动积极有效。候答时间控制较好。思维挑战较大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长。
(3)理答方式。没有在学生回答困难的时候由教师直奔答案的理答方式。激励性理答居多,说明教师注重对学生回答的及时点评和赞许。但在学生回答不满意的时候可以再多给些提示,并能留给学生更加充足的思考时间。
(4)整个这节课共划分成了7个教学环节,分别是回顾旧知、了解物理学史、建模、理论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力、类比行星对太阳的力、归纳出太阳和行星间的力、思考讨论。从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从开始提出“行星为什么会这样运动”问题到思考讨论前一共用时27分钟,占整节课时长的67%。其中了解“物理学史”部分用时6分钟,理论探究得出结论用时21分钟。从时间分配上看,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在理论探究。探究前整块的物理学史教学和后来在各种情况下对学史的渗透,体现了授课教师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5)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逻辑组织顺序,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载体。本节课的7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后,人们便开始思考为什么行星会围绕太阳运动。回顾上节内容承上启下,提出问题。紧接着安排学生扮演科学家,生动地追寻着前人对该问题研究的足迹,这是猜想与假设。简化建模、演绎推理(牛顿第二定律+开普勒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看,学生应该对力、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较好的理解,所以在推导太阳与行星运动规律时,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地运用原来已有的知识进行推导,并且说明每一步推理的依据,教师仅在难点问题上用问题做出引导和点拨。教学环节的安排与学生学习目标相适切。
(6)课堂学习过程既可以看出学生参与情况,也能通过学生观点、参与情绪看出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在建模环节的积极讨论,探究环节的苦恼(缩紧眉头)、渴望(快速演算),积极(热烈讨论)、兴奋(大声回答),讨论反馈环节的专心(安静做题)、热烈(讨论)。这些情绪,都表明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从反馈练习的回答情况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良好的。
二、几点反思
1.基于本节课的反思。
理论探究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产生思维冲突,进而进行逻辑加工得出结论。从本节课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理论探究课,合理的问题设计能够非常有效地降低思考的难度,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引导学生有效的思考。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通过问题串层层递进引发思考与建构。从几个观察视角的分析看,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上下求索。因此,良好的课堂互动行为是引导学生探究建构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2.由本节课引发的思考。
以上所呈现的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可以为广大教师开展自己的研究提供帮助。实际上,在实践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不足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改进。
(1)课堂观察采用的是一种归纳的方法,只能通过可观察、可记录、可分析的直观课堂现象与行为寻找被掩藏的本质。使用课堂观察的研究只能取其深入细致,以小见大的优点,必然会以牺牲整体性和全面性为代价的。难以反映课堂生活的全貌。
(2)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专业活动对观察者有相应的要求。观察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能、观察技巧,还需要有信息敏感、注意力持久等个人素质。课堂观察的质量直接受“人”的影响。
(3)观察视角观察点的选取是否科学可信,真正能反映对问题研究的视角。本节课观察点的选取是否能再深入些。
从课堂互动促进有效教学的视角进行课堂观察,能够发现很多传统听评课中无法发现的影响课堂教学改进纵深发展的深层桎梏。课堂教学的改进还在路上,需要广大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并且在此基础上找到相应的改进策略,从而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