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融入我国英语课堂的可能路径
2019-01-07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国家价值之一在于传播中华文化,而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华文化更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底色,不仅对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呈现出内容优势,而且通过外语学习还可以从跨文化视角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知与传播中华文化也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动机。中华文化在我国英语课堂一直是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存在着的。
晚期以来,湖湘大地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育实践的重镇。我国首位驻西方公使郭嵩焘自参加组建湘军就敢于睁眼看世界,主动了解西方文化,1876年更是建立中国驻英国使馆,开洋务新篇,其《使西纪程》成为我国直面西方文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开篇之作,影响至今。2000年课程改革以来,湖南高中英语教育长期开展跨文化教育实践,如前面周宁之老师等几位老师所述,近些年更是成效斐然,值得总结凝练。本文基于此略作梳理,或可供更多老师参照借鉴。
自2001年以来,我国各学段英语课程标准更加明确地规定了中华文化的存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1](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再度明确了中华文化在英语课程中的基本地位,其对“文化意识”素养的界定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并明确了文化意识总体目标:“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同时,2017年版课标在其“基本理念”第一条、第三条都明确了中华文化的地位。
第一条基本理念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容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本理念第三条为“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着力提高学生学用能力”,内容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2017年版课标所规定的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也明确指出文化意识的重要内涵,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规定了“核心素养”的目标。
由此可知,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文化引导学生认知、理解、认同、传播中华文化,建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等,是英语课程的当然责任。我国英语课程必须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底色,方能真正实现英语课程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价值。
基于理论研究和长期实践,我们认为,我国英语课程融入中华文化的可能路径基本如下。
一、把握英语课程中中华文化目标要求
2017年版课标规定了文化意识素养水平目标(见表1),我们从中外文化理解与传播价值观建构与品格教育对其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对中华文化融入的目标要求。显然,中华文化融入英语课程不只是知识层面、学习内容层面的融入,更应该是文化态度层面的融入如文化自信,也是价值观念层面的融入,如文化价值等。
明确目标有助于我们在开展中华文化融入时基于目标进行设计。由此可知,我们不能只是设计文化知识传播活动,更需要设计态度养成、价值建构活动,如我们需要让学生知道端午节用英语怎么说,还需要融入端午节的爱国主义价值、屈原关注民众疾苦的态度这些内容的跨文化形态,以及全世界各种龙舟活动及其态度、价值的相同与不同。
二、把握中华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基本方法
我们认为,我国英语课堂融入中华文化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预设融入、随机融入。预设融入就是通过教学预设而融入,首先分析学习内容中可以融入中华文化的可能,以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发现融入的可能形式,然后设计中华文化融入的教学过程与活动,并在教学中开展预设活动,最后评估中华文化融入成效,再进行新的融入环节。英语课堂尚需基于课堂生成而及时融入中华文化,以图1显示为:
表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文化意识素养目标
图1 我国英语课堂融入中华文化的基本方法
这一基本方法告诉我们,我们既要通过显性的设计,开展中华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活动,更要长期坚持抓住课堂生成的时机,有效地在英语课堂融入中华文化。
三、合理选择英语课堂融入中华文化的具体方法
根据我国目前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经验,参考借鉴英美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我们认为,在英语课堂融入中华文化,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采取以下方法,或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使用。[2]
1.单元主题融合法。
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基于单元主题的整合学习,教材本身有一定的中华文化单元。我们可以将中华文化融合到单元主题之中,把知识目标、态度目标、能力目标等全部系统地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全面地认知、理解、传播中华文化。
这一方法就是编写以文化为课文的语言材料,采取文化会话、文化合作、文化表演、文化交流等方式进行外语课堂教学。
这一方法要求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中适当地将跨文化知识融合到课文与教学中去。由于语言知识与能力教学有着自身的规律(比如我们需要先学名词单数形式,再学习名词复数形式等),这往往难以兼顾同时全面地体现中外文化知识、态度、能力目标。
因此,运用融合法的时候,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如用附加方式全面地呈现不同的文化,用融合方式将跨文化态度的教育目标融合到课文中去,将跨文化能力与运用外语的能力结合起来,或者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2.增加法。
增加法就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系统地增加补充一些中华文化内容,作为课堂教学与教材的组成部分或附加部分,尤其是当教材内容不足以帮助我们开展中华文化理解能力发展活动时,我们可以使用这一方法。
我们还在教学中给学生举办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组织参观中华文化展览等,组织有关讨论,或者组织欣赏中华文化的表演活动等。这样通过增加的中华文化知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华文化基础知识。附加的中华文化知识可以附加在英语教材之中,也可以单独开设中外文化选修课。
3.厘清讨论法。
对于一些有疑惑的中华文化现象、问题,甚至有歧见与冲突的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现象、问题,尤其是一些热点问题,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厘清相关文化知识,促进中外文化理解。这一讨论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作为不同文化表现者的互动讨论,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借助于其他人士参与的讨论,如家长、专家等,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中外文化互动中感知外来文化。通过讨论某一文化现象(不一定是外来文化的),使学生在探讨中感知到自己与教师的不同,然后形成自我判断,可以采取的方法有文化疑惑解析、文化冲突化解、文化专题研究等。
厘清互动讨论特别适合中华文化融入的相关文化态度的养成、文化价值的建构。通过开放式的、平等性的、交流式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跨文化态度。因此,在互动讨论中,教师也应特别注意以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态度组织讨论,只有将这些跨文化态度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中外文化理解所需的态度。
当然,厘清互动讨论应该只给材料,而不直接给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广泛、深层的讨论,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中华文化相关态度与价值。
4.传播实践法。
传播实践法就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直接参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实践,在亲身参与的中华文化传播实践中从跨文化视角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态度,形成中华文化传播能力。
实践法就是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播实践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些热点(如新闻事件)、难点(如历史问题)进行专项的分析,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形成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认知、比较、参照、取舍、传播的能力。
为了充分利用与外国人直接交往形成的跨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在学生与外国人直接交往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意识、能力准备。同时,在与外国人直接接触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专题讨论,让学生总结他们获得的跨文化知识,形成或强化跨文化态度与能力。
与外国人的直接交往,可以采取面对面交往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更便捷的网络交往形式。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可以专门与有一定跨文化交往经历的外国人(比如曾经访问过中国, 或者在其他国家生活过的外国人)进行交往,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采取与学生同龄的外国学生交往的形式,因为学生通常更容易与同龄人交往,不过,同龄外国人也存在缺乏权威性的问题,因此,与同龄的外国人交往时可以适当安排外国教师在场(或者在线),以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权威性支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方法都是具体方法,在具体教学中,需要将所需方法整合到学习之中,亦即:无论采取哪种具体方法,都应是基于整合学习路径的方法。
《专题》栏目征集学科选题
《专题》栏目是《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的重点和特色栏目,执行“栏目主持人”制度。本刊近期呈现的《“功能写作”与“读者精神”涵育》《以思辨阅读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品质》《“智慧课堂”:突破英语写作教学困境》《“文化意识”培养目标下的英语课堂建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提质增效的研究》《知识结构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等选题,是对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特别关注的学科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深度思考,获得广泛好评。
如果您想担任2019年《专题》栏目主持人,需进行学科选题的申报。征集选题要求如下:
1.选题必须是围绕来自教学一线的、具有学科特色的热点难点的问题,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2.《专题》栏目主持人提交较详细选题方案,包含:(1)选题名称;(2)选择此话题的原因;(3)国内同话题研究的现状;(4)研究此话题的角度、难点及突破点;(5)拟约作者名单。
3.主持人以组稿为主,可自撰稿1篇,约请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等作者,从调查、思考、策略等多层面进行分析研讨,形成5篇左右的一组文章。主持人约请的作者在地域上和身份上要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请将选题申报报告于3月15日前以电子稿形式发至:jsjyzxjx@163.com邮件主题注明:2019选题策划方案+**(学校或单位)+**(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