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红丝带青春校园行”高校的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2019-01-07孙圆圆刘小锦彭友悦余双彬俞梦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知晓率艾滋病因素

孙圆圆,刘小锦,彭友悦,余双彬,俞梦璐,陈 曦,袁 萍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成都 610041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因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2014年我国新发现HIV感染者数量较2008年上升1.8倍,其中学生的HIV感染者数量上升3.3倍,是发展最为快速的人群之一,2015年1至10月,我国共报告学生HIV感染者和患者2662例,比2014年同期增长27.8%[1]。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形势严峻,是艾滋病防控工作开展的重点人群之一。为加强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探索预防艾滋病普及教育与干预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青团中央、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等单位于2014年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共同启动了“美好青春我做主·红丝带健康大使青春校园行”活动(简称“校园行”),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校园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关注度,加深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截止目前,全国38所高校开展了“校园行”活动。为了探究“校园行”活动对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为后续改进“校园行”活动和为促进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对举办过“校园行”活动高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对象和方法

对象举行过“校园行”活动的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共2057名,其中1977名学生进行定量的问卷调查,80名学生进行定性访谈。

方法采用定量问卷调查与定性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问卷由本研究团队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校园行”活动基本情况、高校防艾活动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采用国家明确规定8条大众应掌握的艾滋病基本知识,正确回答6个及以上视为知晓,否则为不知晓。以下简称“国八条”)等。利用班会时间集中调查,现场发放问卷,学生自填,当场回收。定性调查由研究团队自行设计访谈提纲,内容主要为对“校园行”活动的评价及建议。一对一面对面访谈。

问卷调查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举行过“校园行”活动的38所高校中,整群随机抽取8所高校,在抽中的每所高校中,按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包括大五)的年级划分,每年级整群抽取1个班级,每所学校共4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定性访谈抽样方法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在每所学校参加过校园行活动的学生中抽取10人,进行定性访谈。

质量控制调查开始前对调查员进行系统培训,熟悉掌握问卷填写规范及访谈的提纲要求。调查均在班会开展时进行,由辅导老师陪同,宣读知情同意原则后由学生现场自填,经调查人员核实检查,确认无误后回收。问卷采用平行双录入的方式确保信息的正确完整性。定性访谈在征得访谈对象知情同意后由经验丰富的访谈员进行,所有访谈均进行现场录音,由两位研究生分别逐句转录,整理成文字形式,对照核查,确认无遗漏信息。

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SPSS 24.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知晓率组间比较的假设检验采用χ2检验、知晓率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性访谈资料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整理分析。

结 果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随机抽取的8所高校,按照中国地理区划定义的地区、地理位置分别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北部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共调查3所高校,北部、东部地区各调查2所高校、中部地区1所高校。定量调查2034名学生,有效问卷1977份,有效率97.20%。其中男性1206名(61.00%)、女性771名(39.00%);平均年龄(20.83±1.57)岁;大一539人(27.26%)、大二693人(35.05%)、大三450人(22.86%)、大四及以上年级277人(14.01%);理科376人(19.01%)、工科943人(47.70%)、文科471人(23.82%)、医科142人(7.18%)。

共访谈学生80人,其中男性37人(46.25%)、女性43人(53.75%);平均年龄(19.78±1.03)岁;大一24人(30.00%)、大二29人(36.25%)、大三18人(22.5%)、大四及以上9人(11.25%);理科23人(28.75%)、工科21人(25.25%)、文科19人(23.75%)、医科17人(21.25%)。

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情况调查的1977名学生中,有1744人知晓艾滋病基本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8.21%,其中,对于输入被感染的血液(94.59%)、共用被感染针具(94.79%)、母婴传播(92.31%)、使用安全套降低传播风险(91.60%)等条目的知晓率较高,对于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毒的知晓率最低(72.99%)(表1)。

表1 调查对象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Table 1 Awareness rate of AIDS basic knowledge among respondents

AIDS:艾滋病;HIV:人免疫缺陷病毒

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艾滋病知晓率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地区(P=0.004)、不同专业(P<0.001)、是否参加过校园行活动(P<0.001)、是否接受过新生入学防艾教育(P<0.001)、在校期间是否做过艾滋病知晓率问卷(P<0.001)、是否参加过学校常规防艾教育(P<0.001)的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表2 艾滋病知晓率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Table 2 Un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al factors of the awareness rate of AIDS

以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知晓=1,不知晓=0),性别(男=1女=2)、年级(大一=1、大二=2、大三=3、大四及以上=4)、专业(理科=1、工科=2、文科=3、医科=4)、地区(西南地区=1、中部地区=2、东部地区=3、北部地区=4)、是否参加校园行活动(是=1、否=0)、是否接受新生防艾教育(是=1、否=0)、是否做过知晓率问卷(是=1、否=0)、是否参加常规防艾教育(是=1、否=0)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参加过“校园行”活动(OR=2.973,95%CI=1.684~5.249,P<0.001)、接受过新生防艾教育(OR=2.944,95%CI=2.073~4.181,P<0.001)、学校有常规防艾教育(OR=1.590,95%CI=1.141~2.217,P=0.006)为知晓艾滋病知识的促进因素。专业方面:相对于理科专业,工科专业(OR=2.756,95%CI=1.846~4.114,P<0.001)为知晓艾滋病知识的促进因素。年级方面:相对于大一年级,大三年级为知晓艾滋病知识的促进因素(OR=1.916,95%CI=1.216~3.020,P=0.005)。地区方面:相对于西南地区,学校地处中部地区(OR=1.868,95%CI=1.085~3.218,P=0.024)和北部地区(OR=1.774,95%CI=1.159~2.716,P=0.008)均为知晓艾滋病知识的促进因素(表3)。

定性调研学生对于“校园行”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学生认为,“校园行”活动这种“明星搭台、专家唱戏”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在高校扩大对防控艾滋病的宣传面,提高师生对艾滋病的关注度与警惕性。另一方面,专家宣讲更加真实生动,具有吸引力,促进大学生对艾滋疫情(尤其是青年学生面临的严峻形势)、病因、潜在危险因素、高危行为、窗口期、潜伏期、艾滋检测专业机构、国家关怀政策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艾滋病,培养防范意识,提升自我保护技能。同时消除艾滋歧视,树立人文关怀精神。此外,学生表示在“校园行”活动开展周期,学校同步举行多种防艾活动,有利于相关知识的传播。活动举办后,学校谈论艾滋问题的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对于日常防艾活动的参与度与接受度明显提高,激发了高校学生研究艾滋病相关问题的兴趣。众多学生表示当代大学生应该是预防和研究艾滋病的先锋和生力军。“校园行”推动了校园防艾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当代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能力与素质,鼓励大学生成为防艾意识与防艾知识的传播者,辐射社会,向零艾滋迈进。

表3 艾滋病知晓率相关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Table 3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al factors of the awareness rate of AIDS

讨 论

本次调查高校大学生对于艾滋病“国八条”的总体知晓率为88.21%,高于2016年黄亚阳等[2]对全国15个省市大学生的调查结果(77.2%),提示近年来对于大学生进行的防艾健康教育行之有效[3]。但是,国务院《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防治计划》要求,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达到90%以上[4],本研究结果表明高校防艾工作仍然需要持续、深入地推进。调查对象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高于90%,但是对于蚊虫叮咬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仍然较低(72.99%),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5-9]。提示大学生对于非传播途径的了解相对较差,今后对于艾滋病的宣传可由“扫盲”逐渐深化,多方面、多角度的传递艾滋病相关知识。正确认识艾滋病不仅利于疾病的防控,亦有利于消除大众对于艾滋病的恐慌、歧视,营造积极面对的社会氛围,益于社会解决艾滋相关问题。

调查显示,相比于理科专业,工科专业为促进知识知晓的保护性因素(OR=2.756),医科、文科相较于理科专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于与其他研究中医科专业为促进性因素的结果,可能由于防艾健康教育的开展,医学、非医学类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差异逐渐缩小,且近年来同性性行为传播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高校针对男生占大比例的工科专业开展更多的教育宣传,使工科学生的知识知晓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目前关于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率相关因素的研究多为基于单一城市的调研,鲜有包括不同地区的学校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与西南地区相比,地处中部地区(OR=1.868)、北部地区(OR=1.774)的高校为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的促进性因素,提示这两个地区的高校防艾工作的开展效果更好,东部地区与西南地区的高校应加强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力度。参加过“校园行”活动是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的促进性因素(OR=2.973)。结合定性调研结果,提示“校园行”活动有效提高了高校防艾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出了预防艾滋病的氛围,提高了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疫情的认识,促进其在防艾工作的主动参与度。“校园行”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恐艾心理、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参加过新生入学防艾教育(OR=2.944)、学校常规防艾教育(OR=1.590)均为学生知晓艾滋病知识的促进性因素,相比于网络查询、社会宣传、家长教育等其他途径的健康教育,学校的健康教育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持续性,是对大学生进行基本防艾知识宣传最常用、受益面最大的干预方法[10-12],对于促进大学生艾滋病知晓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新生进行防艾健康教育效果更好[13-15]。

综上,本研究调查显示,参加过新生入学防艾教育、学校常规防艾教育的学生比例均高于未参加的,表明近年高校防艾教育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学校健康教育起到提高学生艾滋知晓的作用。因此建议大学防艾教育应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制度化、常态化,并注重新生防艾教育的开展。

猜你喜欢

知晓率艾滋病因素
精益医疗管理在提高中医乳腺科住院医师专科诊疗方案知晓率中的应用
《 世界艾滋病日》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解石三大因素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Rapid and 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eomycin Residues in Milk*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