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抓手

2019-01-07中共普洱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农办改革办主任

创造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三农农村

中共普洱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农办、改革办主任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第42期中青班学员

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紧紧把广大农民团结在党的周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农村贫困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党的十九大又作出了土地承包到期后顺延三十年、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农业农村发展大有可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不断跃升。然而在这一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步履蹒跚、进展缓慢,尽管目前已经全面打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并未根本上改变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单向流向城市的态势,农村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各种矛盾问题交织,“三农”工作更加复杂严峻。201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达2.71∶1,至今仍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约1.6亿人,云南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更是高达3.56∶1。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全党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和以往相比,乡村振兴战略首次把乡村置于和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来共同发展,是继承新农村建设基础上的创新,在我国“三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路径。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云南省“三农”工作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振兴。

一、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根本上就是这个“预”,就是超期的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在这个意义上,规划又是一种我们党的制度安排。规划预先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何处做等重大问题,是保证乡村振兴方向正确、符合中央和省决策的基础。加快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坚持村庄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多规合一”,统筹安排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环境等空间布局,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大力规划发展高原特色立体农业,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加快形成一批绿色农业带动型、涉农企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带动型、综合条件带动型的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构建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抓好村庄建设规划,与全域旅游和文化“珍珠链”工程有机衔接,突出乡村、地域、民族特色,强化村庄风貌弹性控制,坚决遏制“两违”建筑和无序建设。要做好绿化规划,从村庄周围、道路沿线、河道渠道周边着手,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河岸、绿色基地、绿色村庄,把农村打造成整体美、全域美的大景区、大花园。

二、做强做大涉农产业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根本就是要抓好涉农产业发展。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解决量大链短、质优价廉、种强销弱等问题。坚定不移走绿色化道路,深入实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茶叶、咖啡、烤烟、生物药等重点农产品产能,加大种植基地有机转换力度,力争建成一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强县。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农业“小巨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深入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创建,通过土地流转、扶贫资金入股等举措,加快推进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全覆盖,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全力推进品牌化发展,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计划,瞄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国字号品牌创建,聚焦高产量、高质量、高附加值农产品,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推动可追溯体系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知名品牌,推动一大批农特产品品牌向全国、全球进军。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大力发展依托基地的特色产品初加工、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园区综合利用加工,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农村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争取更多农特产品商家入驻淘宝、京东等全国电商运营平台,加快构建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融合农事体验、田园风光、休闲采摘、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加速山水林田等生态资源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化,让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三、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农村与城镇相比,差距最大的甚至不是收入方面,而是生活品质方面。云南农村不少地方依然处于人畜混居、伐薪做饭甚至“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境地,环境已成为制约农民幸福感获得感提升的重要瓶颈。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大力加强生态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采取资金补助、产业转移等方式实施横向生态补偿,完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切实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广建立现代农业高效节水、节肥方式,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试点,力争实现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的目标。抓好水果、蔬菜、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大型养殖场沼气池项目建设,开展养殖场进果园、进茶园、进林地“三进”行动,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大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力度,在交通沿线、景区周边、城市周边,连片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融合的美丽宜居乡村重点片区,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和建管机制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村“七改三清”环境提升行动,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宜居指数。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做强做大涉农产业

四、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当前,一些乡村仍存在留不住乡情、记不住乡愁,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要按照中央要求,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把文明乡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大力传承发展乡土文化,大力挖掘有乡土文化的农耕特质和地域特色,挖掘和培养农村本土文化人才,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品牌,争取认定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积极推动形成良好民风,把法治观念、诚实守信、自力更生、革除陋习的要求融入村规民约,旗帜鲜明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坚决纠正骗取扶持、好逸恶劳、不履行法定义务等不良行为,培育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由各级领导干部、村“两委”和农村党员带头落实省纪委监察委的规定,倡导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减轻贫困群众人情负担,引导树立勤俭节约、诚信重礼的文明新风。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积极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力争实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到村、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覆盖到人,并切实发挥作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民感党恩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五、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必须夯实基层,尤其是基层党支部。抓牢抓实基层基础工作,必须坚决克服片面追求“短、平、快”的错误思想,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苦练内功、持续推进,全面提升基层基础工作质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巩固年”各项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 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抓好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加快村集体经济从“基本覆盖”到“优质覆盖”,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深化村民自治,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自治机制,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认真落实“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基层议事制度,不断健全村级民主议事机制。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硬约束,也要用好乡村德治的软约束,进一步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引导农民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用法。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项治理恐爆枪、盗抢骗、黄赌毒、校园暴力、传销、拐卖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村霸”和庸懒滑贪“四类村官”专项治理。高度重视农村宗教问题,坚决取缔所谓“民间信仰”,严防严管境外僧人、非法宗教渗透活动。

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云南省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整体服务水平还比较低,覆盖范围不够宽,城乡居民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工程、“直过民族”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和沿边地区较大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切实抓好农村“四好公路”建设。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统筹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坚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公共服务下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鼓励引导有意愿的农民工转移就业、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

猜你喜欢

三农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走进三农》电视栏目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