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模式与世界未来(一)

2019-01-07

创造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世界发展

中国属于世界。中国的一切都融于世界之中。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人走遍世界各个角落,同世界各国人民建立起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关系;占世界第二位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中国创造的发展模式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世界。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模式与世界未来是人们必须非常严肃地进行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第一节 世人观察各不同

龙是中国的某种象征。

古语说:“神龙见首不见尾。”中国太复杂,变化又太快,观察者无论在中国内部还是在中国外部,都深感难窥全貌;塑造着中国面貌的中国模式,包括着深刻的理念、生动的制度、丰富的历史、壮伟的实践和深思熟虑的战略战术,完全可以用“博大精深”四个字来形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因此,世人对中国模式有不同的观察和多样的评论是很自然的。

中国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新中国成立过了一个甲子,但这是一个神奇的甲子。前30年,中国完成了欧洲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100年的工业化进程;后30年,又走完了欧美国家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100年的发展进程。

如此巨大、如此神奇的发展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超出了人们已有的知识范畴。用中国人古代的知识解释不清楚,用西方人现代的知识也解释不清楚。

但是人们总是想探寻出中国发展的真谛,于是就出现了以下这些关于中国模式的不同意见。我们在讨论中国模式与世界未来的关系时,看看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和学者们关于中国模式的各种看法,应该是很有兴味的。

一、否认存在“中国模式”

否认存在中国模式的研究者出发点多种多样,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否认存在中国模式。

同汹涌澎湃的研究中国模式的思想大潮比起来,否认存在中国模式只能说是一条小小的溪流。

德国《时代》周刊编辑扬·罗斯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一部成绩史和成功史,但不是另外一种模式的历史。中国的吸引力依赖于人们对美国和西方的反抗,但它没有提供任何新的具有实践价值的社会或者国际秩序。

德国外交政策协会中国问题专家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认为,没有所谓的中国模式。要解释中国过去30年的成绩,就一个词:实用主义。

早在几年以前,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就以“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将伴随有急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为由,否认中国模式的客观实在性。他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谈论‘中国模式’还为时过早”,因为“所谓的‘中国模式’并不存在”。其后,英国学者里奥·霍恩2008年7月2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一文,说中国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没有什么“模式”,“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反而掩盖了中国经验中最重要的因素:把握机会。2009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又以中国与东南亚四小虎的成功“有相似之处”为由,说它应“属于亚洲后期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而否认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

有人认为,所谓“中国模式”,只是一种危机管理模式。这样的模式不仅没有优越性可言,而是“转轨国家”普遍存在的落后发展阶段的表现。这些人说,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说明中国还在沿袭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运作方式,这种模式只在危机应对中有效,有优势,长期看可能是一种劣势。只有完全按照自由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化的理念去做,只有同西方社会进一步接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走入正途,否则就会在矛盾和冲突中打转,永远处在落后的发展阶段。

有些研究者并不否认存在“中国模式”,只是觉得应慎言中国模式,因为模式含有示范样板之意,而中国本身还在发展变化之中,还没有定型。

《成都日报》曾发表李君如的文章:《慎提“中国模式”》。李君如说:“邓小平曾经希望我们到2020年,中国各方面体制能够定型。但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在继续探索。讲‘模式’有定型之嫌。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危险在哪里?一是会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二是会转移改革方向,在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变革、新体制还没有完善定型的情况下,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模式’,以后就有可能把这个‘模式’视为改革的对象。”

赵启正在《学习时报》上发表《中国无意输出“模式”》的文章,说“模式”一词含有示范、样本的涵意,但是中国并无此示范之意。文章写道:“所以,我们用‘中国模式’这个词就得十分小心,我更倾向于以‘中国案例’替代‘中国模式’。它应该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念、政策、实践、成果和存在问题的概括。要强调的是这个模式或案例处于现在进行时,它还在发展中。”

二、中国模式的国际意义

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模式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显示出巨大的国际意义。

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作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坚强柱石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效发动机,中国已成为世人话题的中心。

当世人感慨中国魅力时,他们更真实的想法和更迫切的愿望是想解开中国飞速发展之谜。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魅力之际,都会反复提到“中国模式”。

世界为何对探究“中国模式”如此感兴趣?因为世界遇到了大危机,因为中国模式蕴含着战胜危机的希望。

探讨中国模式,不能只看到特殊性,把它完全限定在中国范围之内。

中国是属于世界的,中国人是人类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发展,也是世界的发展;中国的经验,也是人类的经验。

20多年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考虑需要用什么来代替资本主义,就好象即使全人类陷入生态灾难或其他灾难,自由资本主义也仍然是人类唯一的现实选择。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并且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中国成功了,就意味着一条崭新的道路开辟出来了。走上这条道路,社会可以安定,经济可以发展,文化可以繁荣,生态危机和金融危机都可以减轻和挽救,这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胜利。

秘鲁总统加西亚说:“中国模式为世界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在美国次贷危机遭遇金融动荡之际,中国给世界带来希望。”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认为,“几个世纪以来都是由欧美主导的世界局面,首次出现了改变。中国人口占世界20%,无论是金融危机、气候变动还是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没有中国参与都无从谈起”。

法国《回声报》称2008年是“中国模式年”。

美国《华尔街日报》2009年2月发表文章说:“美国经济模式遭受重创,为中国模式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卡·卡普拉说:“我为中国模式而骄傲。”

卡普拉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热泪盈眶地观看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传播,并一口气写下自己的心得。”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之一。世人清楚地看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施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取得了成功,中国持续强劲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其他国家早日摆脱经济衰退。事实正在逐步证明,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我为中国模式而骄傲。”

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宋鲁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文章说,中国模式从被质疑到全球广泛共识得益于两点:一是它本身的巨大成功,二是以美国为发源地、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人们丧失了对资本主义的信心。

宋鲁郑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真正与众不同的特色是有效的一党制,这才是中国经济成功的真正原因。它的优势在于:一是可以制订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二是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三是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的泛滥。四是这是一个更负责任的政府。五是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六是可以真正代表全体人民。

陶文剑梳理出“中国模式”的国际意义:⑴发展中国家看重中国高速发展的经验。⑵转型国家看重中国有效转型的经验。⑶大国看重中国和平崛起的经验。⑷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中国模式的启发。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各国艰难探索。“中国模式”对这些国家既是鼓舞,也提供了一些经验。

卢荻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就具有了普遍性意义。“具有中国特色的似乎是在内外条件的约束下,中国维持经济增长以及将经济增长的益处转化为实际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国家与社会为抵制新自由主义方案付出了明显而又有效的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归纳了“中国模式”的基本意义:⑴启示了一个国家应该独立自主地走有本国特色的发展之路。⑵启示着一个国家应该在发展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⑶中国的发展是对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作出的真正贡献。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中国模式是人类成就的创造性集大成者”。

2010年9月30日,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发表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亚历山大·萨利茨基研究中国模式的文章。文章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个综合体,它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并将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其中有苏联的影子,有新兴工业国家的成就,有罗斯福新政的亮点;我们既能窥见德国和法国的社会福利模式,也能感觉到北欧社会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人将上述经验成功组合并加以总结归纳。

“中国模式,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继续博采众长。该模式在与他国的合作中逐步完善,它顺应时代所需,效率极高。一个国家倘若在工业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奇迹,就会成为全球的榜样,其模式将被四处移植、普遍复制,并催生新的奇迹,这已成为惯例。或许,中国模式也会逐步被众多国家所消化和吸收。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每个地区也走上了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有些省份和城市,居民们更愿在大型国有企业谋得一份工作,而在另一些地方,人们则热衷于自己或是合伙做生意。一言以蔽之,或许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正是其设计师并未将一切绝对化。因此,各国观察家都会在中国模式中找到与本国情形类似之处。

“中国是个地理条件复杂,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国。如今,它正在努力向世界展示一种新型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并非他国模式的盲目拷贝,而是人类社会众多成就的创造性集大成者。”

阿根廷战略研究所所长、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豪尔赫·卡斯特罗博士在《中国:阿根廷的历史机遇》大型研讨会上发言说,中国是世界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国的国际角色在危机中更加凸显。作为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发生的一切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也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在应对目前遭遇的全球危机时,中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更加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采取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不仅提振了全球市场的信心,也给包括阿根廷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中国政府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有目共睹。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最近几十年,中国在诸多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的经济成就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今,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取得的成就是勤劳筑就的辉煌。长期以来,哈萨克斯坦得到了中国的大力支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伟大的邻国在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霍尔姆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很多欧美大企业的“大恩人”。他说,中国连续多年投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起的作用比民间消费大得多,在很多欧美国家企业的眼中,中国是他们的大恩人。比如,十几年前,欧美国家很多大型矿山、水电、机械企业,因为本国基础设施建设饱和,而亚非拉多数国家又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本来已经陷入倒闭的边缘,但随着中国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一个个国家级大项目上马,这些企业起死回生。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一些欧美国家的就业危机、企业破产危机恐怕早就到来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国际金融风暴或许会提前到来,中国不但不是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反而是维护世界经济最可靠的“稳定器”。

林德霍尔姆还说,中国的高储蓄率不但不该被批评,反而在金融危机的考验面前更显得弥足珍贵。美国的次贷危机,通俗些说就是爷爷花了孙子太多的钱,其行为就象路易十四说过的那样:“哪怕死后洪水滔天。”现在,还没有死就洪水滔天了。中国人则是在为未来储蓄,这一方面使金融危机这样的问题很难在中国出现;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受到外来冲击时,由于多数人有一定的资金储备,便会比其他国家的人容易渡过难关。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模式的成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借鉴效应。

2011年5月初,第21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会议在南非开普敦举行,来自60多个国家的900多名与会者重点讨论全球经济新形势下非洲所扮演的新角色,为非洲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建言献策。会议期间,“中国发展模式”成为非洲代表热议的话题。

南非总统祖马在会议上表示,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国家十分重视并乐于与中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非洲国家与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自身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非洲已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巨大利益。他建议非洲国家借鉴中国经验加快发展步伐。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世界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