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阅读的内在多维度贫困
——齐齐哈尔地区阅读情况调查*

2019-01-07王春梅

图书馆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意志意愿村民

王春梅

1 研究回顾

阅读对大多农村居民并非易事,以至看书的人少的难题一直是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成效的严重阻断,也成为农村阅读事业发展的瓶颈。积极面对农村阅读的内在贫困,从其深层根基上认真加以解决,既是深入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与提高农民阅读素养的科学态度使然,也是实现国家全民阅读与发展国家图书馆事业的迫切需要。

关于农民看书的人少的原因,图书馆学界认为主要因素,一是对农村阅读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阅读资源分配不合理[1];二是农村阅读服务缺位,图书馆的服务精神缺失[2]。这种理论判断虽然有很多依据,但无论分析农村阅读建设问题,还是设计农村阅读服务策略,都不能脱离农村现实和农民实际。转换一下思考角度会发现,对这个问题并非仅此一种判断。例如,在农村阅读实践中,不论哪级组织推进农村阅读建设,不论哪个机构提供农村阅读服务,都始终没能有效解决农民看书的人少和看的书少的顽症。所以,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以及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一并审视,才能洞悉农村阅读不尽如人意问题的根源,为农村阅读建设谋划及拟定服务方向准确定位,为新时期农村阅读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简略回顾一下农村阅读事业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深切感到,我国在农村阅读建设投入和服务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从建国初提出“有条件的村、镇设立图书室,发展农村图书网”;从1956年起,拟在7年或12年内普及包括图书室的农村文化网;1981年要求“基本上做到县县有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1997年启动了“知识工程”,每年要在全国发展1000个标准乡镇、街道图书馆,有条件的村设立图书室;2002年提出“对区县、乡镇、社区、学校图书馆等实行通借通还,资源共享”;2006年规划“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发挥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2007年又强调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同年启动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13次写进党中央文件和3次写进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180多亿元,各省、市领导亲自挂帅抓落实,于2012年底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3],每个农家书屋都有不少于1000册的图书和30种的报刊。毋庸置疑,这些持续不断的建设投入,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说,农村阅读建设发展的基础都是比较充分的。城对乡的阅读服务活动也同样一直风起云涌,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不仅公共图书馆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种文化惠民项目建设中奋勇当先,还不断创新各种模式的城乡一体化总分馆建设[4],创建各种类型的农村流动点(站),组织各种形式的城对乡捐书活动,实行送书、信息和知识上门,无论为发展农村经济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服务,还是为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提供阅读等都做了竭尽所能的各种努力[5],而且各类型高校图书馆[6]以及各种社会力量[7]也都热情参与到发展农村阅读事业中来,通过各种形式服务农村阅读。由此也可以看出,农民看书的人少的痼疾,不是单纯强化农村阅读建设投入和服务就能解决的。

农村阅读反复建设和服务的60多年实践提醒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个问题,即多年来所做的工作及其研究,始终关注的是服务对象的外部因素,对农村和农民阅读的内在因素探研不多。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都是对人开展的工作,人自身的内因无疑是阅读建设和服务的关键,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实施才会卓有成效。不言而喻,农民阅读的内在贫困的破解,对于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更显重大。

2 阅读情况调查

为了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农民阅读的特点与问题,本课题组从2013年6月至2016年初,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分别对富拉尔基区、梅里斯区、龙江县、富裕县、讷河市、泰来县的29个行政村近10年来的农民阅读情况进行了多维度调查。

调查分两组进行。专访村长(支书)的一组,主要获得村里的概况,侧重掌握村里文化设施设备及阅读的经费、管理和利用及阅读活动组织情况(各地区村文化设施设备有关数据见表1),同时了解了村长(支书)个人阅读情况,并到现场考察了农家书屋的藏书、管理和服务工作。另一组着重调查村民的阅读情况:(1)把委托村干部随机邀请的村民集中在一起填写调查问卷,课题组人员统一讲解问项题意,村民逐项填表答题;(2)工作人员分组随机到村民家中访谈,还采访了在村里的路上、田园里和食杂店里等偶遇的村民。对村民的阅读调查,选取的是20~65岁间在农村定居且主要生活在本村的居民。对其中有书写困难的,工作人员逐一说明内容,待村民回答后再代其填写调查表。阅读调查所设项目也均为多维内容:一是自然状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和收入、住房、现代交通工具和农用机械等;二是阅读需要,如对阅读意义的认识、个人的偏好兴趣、对阅读的愿望、动机、目的和打算等;三是阅读实施情况,包括对图书馆、书店和本村农家书屋的了解与利用、本人藏书和阅读情况,还调查了村民对孩子课外阅读的看法和陪读问题,以及个人看电视节目和上网浏览等情况;四是对城市图书馆阅读服务和当地政府提供阅读保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课题组在29个行政村发出1004份问卷(包括家访户数),剔除填写错误、不完整和没交回的334份答卷(含谢绝采访和家中无人的),最终保留有效调查表670份。在农村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村民的基本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详见表2)。经对所搜集的数据汇总梳理后,课题组对农民阅读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研究。

表1 各村文化设施设备情况

表2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3 农村阅读内在贫困状况

很长时间以来,农村阅读建设、服务和研究领域大都忽略了农民阅读基础的问题。课题组对农民实施阅读的基本要素进行的多维度测度显示,村民10年来阅读图书总量人均不到0.26册,约为2013年全国国民人均阅读4.77册[8]的十八分之一,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民内在阅读素养的贫困。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3.1 阅读意愿少

对于阅读意愿维度,从阅读意识和动机两个构成进行的测度,主要看人们的阅读认知、理念、情感、阅读安排和行为方式等。结果是,村民对阅读的认知较高,如认为阅读“非常有用”和“有用”的村民有573人,占总人数比达85.5%,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阅读兴趣、动机和实施相关活动的则很少:(1)没有一家有书房的,有学生和儿童房间的仅为3.4%;(2)偏好阅读的155人,10年来有过看书想法的有307人,总共占68.9%(见表3);(3)有443名学生家长愿意并要求孩子看些课外书,但其中74.0%希望看的是教辅资料;(4)家里有报刊的占14.2%,有图书的占10.7%,其中,藏书21册以上的仅9人,最多的也不足50册(见表4)。村民所藏书刊种类也比较单一,很多读物都是上级组织发的或亲朋好友和城市下乡赠送的,如党建、政治、经济类、种养殖技术类和教辅类书刊的比重较大。农民的阅读动机就更弱,仅45.8%想过阅读,其中要为培养孩子而读书的为8.7%,3.5%是为完成上级要求等看的书。也就是说,自己想看书的只有33.6%。而10年来从未想过看书的则达34.5%。可见,农村的真实阅读意愿相当有限,为数不少的农民的阅读意愿中有假性和伪性的因子。

表3 村民阅读意愿情况

表4 村民藏书情况

3.2 阅读能力差

在这一维度上,主要测度了村民的识读和理解能力等。总体情况为:(1)文化水平偏低。具有小学程度的占36.4%,文盲占7.2%,如果把初中以上学历的村民都算有阅读能力,才达56.4%(见表5);(2)选择读物的内容普遍比较浅显,反映了农民阅读的理解、吸收能力也有很大差距。如在实际阅读的155人中大多仅限于看报刊,内容主要是故事(法制故事最多,再是历史故事和神话、传奇等)和逸闻趣事、笑话及通俗小说等。在10年来阅读图书的村民共有59人,占总人数比为8.8%,其中看1~2册书的为6.0%,看5册以上的不足1%(见表6)。这也是农民阅读能力不足的写照。

表5 村民受教育程度情况

表6 村民看书情况

3.3 阅读意志弱

在对村民阅读意志的测度中,主要看人们阅读的积极性、利用阅读设施情况及其坚持阅读的程度。结果是:(1)去过各类型图书馆的只有20.6%,很多人是随便看看;在图书馆能坐下来阅览(包括看报刊的)和能把书刊借回家阅读的(也包括阅览后又借书的),即使重复计算,也仅占18.4%(见表7);(2)近10年在书店买过书的为25.7%,但多为孩子买教辅书。而能陪孩子看书的家长占34.0%,66.0%的家长则是放任自流。在陪读的家长中绝大多数是边做家务活边监督孩子做作业的,能与孩子同读一本书或指导孩子课外阅读,也包括能辅导小学生做作业的只有8.7%:(3)向亲朋好友或邻居和同学借过书的为5.8%;(4)每天都看过书报刊有124个村民,占总人数18.5%,其中看1~2个小时的占5.8%,从来没看过书报刊的达76.9%(见表8)。

表7 村民利用图书馆情况

表8 村民每天读书看报时间

以上测度虽然还很粗略,但也能对农民阅读的内在贫困问题窥见一斑。毋庸讳言,农民看书的人之所以较少,并非仅仅因为农村阅读的外部因素,大部分人群则是碍于自身的屏障。换句话说,以往的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仅适应了很少一部分农民的需要,实则罔顾了大多农民自身的内在阅读贫困。

4 农民阅读内在贫困成因

多维度剖析农村阅读内在贫困的成因,不仅能深入探寻农民看书的人少的根源,而且可以厘清农村阅读建设、服务与研究中的缺憾,从而为制定指向性更明确的农村阅读事业发展策略提供借鉴参考。本研究表明其成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4.1 传统农村生存文化模式的制约

人的存在和发展主要受到区域生存方式的文化的影响,因为“人明显的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极度地依赖于超出遗传的,在其皮肤之外的控制机制和文化程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9]。当前影响农民阅读的农村文化,主要是体现在作为农村社会经济、政治各领域内在的制约力和驱动力,作为农民生活内在机理和图式的传统农村生存方式。其深层维度在于,它是在自然的小农经济环境里形成的,人即使不学习什么知识,也不用掌握何种技术,只要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自发的经验、习俗等,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年复一年的生活里自由应对。传统农村生存文化的内在机理是一种经验文化模式,它把习俗、传统、习惯、常识、天然情感等文化要素整合成一种内在相对一致的文化,构成一种影响和制约一个区域、一个人行动的力量,根植在个人意识和观念中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10]。传统农村生存文化模式明显缺乏理性和现代性,其影响力则往往超越阅读设施设备和资源而左右人的行为[11]。

4.2 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

致使农民阅读内在贫困的现实中的主要因素,一是农村生产生活对阅读的需要不多。农业丰产丰收迄今仍主要靠天气和力气,阅读与否的农民在实际生产生活水平上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国家优惠政策始终在向农村倾斜,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在本课题组的调研中,感觉很幸福和觉得生活不错的村民占77.6%,大多农民都没有阅读的动机和动力。二是农村的消费能力依然较低。目前农村阅读仍要支付如购书、上网费、电费和进城的交通费等,虽然农民收入一直在增长,但其增速却远落后于城镇居民。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达29,5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为8,896元[12],不到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接受课题组调研的村屯平均收入只有7,290元,最少的仅1,700元,所以,节俭的农民很少有阅读的意愿和要求。三是农村文化活动应有尽有。农村早已实现电视村村通,影视广播节目当下更加精彩纷呈,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受众。在被调研的村民中,每天看电视的占93.9%,其中看电视1至3个小时以上的达89.1%(见表9)。而且村里广场上常有锣鼓喧天的跳舞、悠扬悦耳的唱歌和热热闹闹的球类比赛,都比阅读轻松和快乐,吸引力也更大。家有计算机的已达38.5%,其中30.9%的人每天上网搜索奇闻异事、聊天、购物和玩游戏至少1~2小时。况且在农民中,受到两三种以至更多内在贫困因素束缚阅读的大有人在。因而,“一些农民连想都不会想到阅读”[13]。

表9 村民每天看电视情况

还有一点是农村阅读环境建设的问题。阅读环境主要指区域公共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均为有效开展阅读活动不可或缺的要件。物理阅读环境需有阅读空间、设施、设备和资源等的建设,人文阅读环境建设主要包括阅读情境的建构和阅读氛围的营造。两种阅读环境必须协调发展,但目前农村的物理阅读环境多是形式化,人文阅读环境则常为空泛化。各村对公共阅读设施大都重建设轻使用,看形式不管内容。一些村屯的文化设施多为“一室多用”,门前挂了五六个牌子,实际上有些设施早已成“空架子”,有专用房舍的农家书屋则很长时间以来就锁门闲置。各村也都普遍缺少阅读推广人,也没有因阅读而改变个人或家庭命运的样板,而且村干部也很少阅读。如本课题组所调研的29个行政村的所有村长(支书)没有一个去过图书馆的,家有藏书的只有1人,仅10册左右。农村阅读环境方面的问题,也使村民的阅读心态和素养、活动方式,以及对阅读事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并未受到更多积极影响和带动,导致人们的阅读情感淡薄,在阅读意识和观念上常常迷思。因而,村民不仅家中即使有两代人分居的两个房间,也都具有休息、娱乐、会客、吃饭和睡觉等多功能,却唯独没有适宜阅读及孩子学习的功能,而且成人中常见的活动是串门聊天或聚堆喝酒打牌,也打扰别人安静地看书。这些问题既影响和冲击着农民实施阅读的态度和情感,也成为农村阅读反复建设投入和服务取得实效的羁绊。

4.3 个体素质条件的局限

农民个人阅读素质方面主要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农村还有一些人未完成相应的学业,半文盲和文盲人数不少。接受课题组调研的村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不仅决定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不够,也影响了他们对阅读的感情和偏好。其中,20年没买书和没借书的村民各占21.3%和26.1%,而30年没买书和没借书的分别为9.7%和12.7%,他们都是由于各种内在的阅读贫困而远离了阅读。二是大多农民的阅读兴趣少和毅力不足。课题组调查的数据显示,村民偏爱唱歌、跳舞和体育活动的,分别占34.0%、35.2%和15.2%,还有9.1%喜欢喝点小酒和打打小牌。许多人可以废寝忘食地玩麻将,但对阅读则不会。有的村民说:“拿起书就困”,很多人觉得自己不是“看书的料”,有的干脆想不起来看书。因而,在白天的大好时光没活干时就在家里睡大觉,极少有实施阅读的。

5 结论与建议

农村阅读建设、服务和研究还必须充分重视和消除农民阅读问题的内在因素。当前对于图书馆更显重要和紧迫的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农民阅读内在贫困的性质和特点,设计贴近农村和农民生活的阅读推广计划。

5.1 阅读意愿贫困是农村阅读建设投入不理想的顽固梗阻

意愿系人心中期望实现的想法,阅读意愿即指对实施阅读以至享受阅读乐趣的欲望、向往或浓厚的倾向性。强烈的阅读意愿是个体实施阅读的基础,同样也为区域阅读建设不可或缺。例如,课题组调研的29个农家书屋,都是在2007年为解决农村“买书难、借书难和看书难”热潮中创建的,但并未顾及区域村民的阅读意愿问题。因而,在建成后的6~7年里,知道有农家书屋的有388人,占57.9%;去过农家书屋(包括进屋办其它事和找人)的有284人,才占42.4%,在农家书屋内看过书(包括随便翻翻)的有76人,借过书(包括阅览后还借书回家看)的有89人,即使重复计算也仅占24.6%。换言之,受采访的670名村民中,就是把进过农家书屋的人都算上,平均每个农家书屋多年来总共去了不到10个人,仅占1.5%。由于村民的阅读意愿明显偏少,各农家书屋所藏书刊很少有被翻阅过的痕迹,如今各村的农家书屋则已全都处于瘫痪状态。显而易见,农村阅读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并非仅仅阅读设施和资源的缺乏。所以,判断阅读资源分配合理公平与否的依据,不简单地在阅读建设普及的形式上,关键是作为区域阅读建设基础的阅读意愿的多少和强烈与否。忽略农民阅读意愿的阅读设施和资源建设,难免无法从“年年建年年黄”的困境摆脱出来。重视和关心农民的阅读意愿,就是要充分看到城乡居民的差异,既不可盲目地加大农村阅读设施和资源的建设投入,也不能用城市阅读发展的水平要求农村阅读建设的现代化。

目前农村阅读建设模式的科学筹划,是应根据农民真实的阅读意愿区别对待地实施。笔者以为,应建立区域农村阅读服务联盟,以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以县区公共图书馆为前沿,以区域内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型图书馆为成员的协作协调,针对基于各维度要素辨析的农民阅读意愿的真伪、多少和强弱程度,统一筹划和布局农村阅读建设,从而改善与提高乡镇及行政村现有阅读设施和资源的利用。目前重点是排除传统农村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培养农民理性的、自觉的阅读意愿基因,既要热情满足和巩固农民已有的真实阅读意愿,也要及时发现和发掘新的阅读意愿,还要引导农民调整和消除阅读意愿中的假性和伪性因子,尤要重视激励没有阅读意愿的农民产生真实的阅读愿望。如能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激发出强烈的阅读意愿,必将扎实和有力地推动农村阅读建设。

5.2 阅读能力贫困是农村阅读服务低效的掣肘

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个体的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正是有了阅读,人类才拥有了揭开社会文明新篇章的能力,世界教育潮流正在向终身学习的趋势发展,人们把阅读能力列为个人学习、发展的基础能力。但是,目前农村现实中却存在三个层次的群体:(1)按个人意愿自由实施阅读的群体;(2)因某种障碍而阅读范围明显受限偏窄的群体;(3)有严重阅读障碍而无法实施阅读的群体。而且,能克服各种障碍而自由阅读的人数很少,大都有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多农民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使得一些农民不仅阅读兴趣寡然,而且常常想不到阅读,甚至不喜欢以至讨厌阅读。农民阅读能力贫困也决定了他们实施阅读与利用阅读服务的积极性和效率非常有限,致使农村阅读服务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所以,“为不具备阅读能力的农民提供的阅读资源越多则浪费越大”[14]。图书馆必须根据农民阅读能力贫困的实际问题,转变单纯提供阅读资源的做法,当务之急是要努力做实帮助农民提高阅读能力的阅读推广服务。这里也应当指出的是,业界和学界虽然越来越广泛地重视农村阅读推广,但大多仍囿于加大农村阅读设施和资源建设投入与强化为农村经济建设及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谋划和决策。

阅读推广实际指向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要为他们排解自身的内在贫困,即帮助“不爱阅读的人爱上阅读,使不会阅读的人学会阅读,使阅读有困难的人跨越阅读的障碍”[15]。因此,当下提高农民阅读能力的推广服务,要分出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先易后难和灵活多样地开展读书活动,甚至要“一对一”、面对面以至手把手地做好阅读辅导。目前应以单维度阅读贫困的村民迈进阅读门槛为突破口,如帮助有阅读意愿有能力而不知读什么,以及有意愿而识读或理解能力不够的村民实施阅读,再逐步为陷入多维度阅读困境的村民解决难题。当前服务重点和难点是帮扶没有阅读能力的人参与阅读,让其在能适应和喜欢的各种形式阅读活动中切实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励他们主动和积极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只有让广大农民群众不断提升阅读能力,都能随心所欲地自由阅读和乐于阅读,才能日益提高农村阅读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5.3 阅读意志弱是农村阅读文化发展滞后的桎梏

阅读文化是人阅读的灵魂,保障人们对阅读、图书馆等的认识与情感的境界,是阅读建设和服务发展的推动力量。农村突出问题是阅读文化精神缺失,成为农民阅读内在贫困中的要害。农村阅读文化精神和价值层面上的危机主要源于农民阅读意志的薄弱。“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此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16]。意志作为认识世界的主观意识过程,通常经过认知、评价和决策三个阶段,决定着人的行动成效。在对阅读认识和掌握上,只有先明确“什么是阅读”,了解阅读的外在特性和内在本质,才能对阅读有更深入的理解。而弄清阅读“有什么用”后,特别是明白了阅读“对自己有什么价值”,才会去知道如何阅读,然后确定“怎么阅读”,即选择最合适的阅读方式。我们还要注意到的是,阅读意志既是促进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阅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构成,坚强的阅读意志可使阅读文化的层次有效提升,而高境界的阅读文化精神又能使阅读意志不断巩固,进而有力地推动阅读建设和服务。可惜目前农村和农民的阅读意志相当薄弱,如觉得“看书是活受罪”和“看书比种地累,不如干点活好”的并非特例。农民还未真正感知和了解阅读的本质意义,以及阅读对于自己的价值,使得他们不能积极克服各种阅读障碍,热情支持和发展农村阅读建设与服务。应当看到,农民的阅读意志贫困致使农村发生阅读文化危机,农村阅读文化的危机也使农民的阅读意志更加贫困。

农村和农民阅读文化精神和价值层面上的问题,也折射出图书馆农村阅读活动存在无深度的缺陷。所以,图书馆目前还必须重视对农民阅读意志的培养,以加强和深化农村阅读文化精神的建设。意志包括感性意志与理性意志两个方面,分别指人用以承受感性刺激的意志和用以承受理性刺激的意志。笔者以为,目前农村阅读推广可从意志的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感性意志的培养上,主要是应强化提高农民对阅读感性刺激的兴奋能力和相应的克制能力,如改善和创新农村阅读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使阅读活动的魅力连绵不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阅读;另一方面对农民阅读理性意志的培养,则应重在使其形成用以承受理性刺激的兴奋能力以及相应的克制能力。如教育、引导和培养农民提高阅读文化精神:(1)以对生产有用、与生活有关、有益于孩子成长的专家讲座、报告会、阅读辅导和身边人阅读汇报会等形式吸引村民接触阅读,使他们避免“阅读无用论”等思想的冲击,抵制非阅读活动的干扰,从沉迷刺激与偏执娱乐性的活动中解脱出来而走进阅读;(2)通过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等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让农民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出他们对阅读的情感和兴趣,以至喜欢阅读;(3)采取轻松和趣味性强的途径和方式帮助农民突破劳动强度大和提高生活水平等带来的精神压力、日常生活的情绪波动,以及个人能力和与惰性作斗争等方面的问题与贫困,从而使他们坚持和习惯阅读。应当注意到,不提高和改善农民的阅读意志要素,就难以保障农村阅读文化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而不强化阅读文化在农村的有效传播和扩散,则难能使农民有更坚强的阅读意志,也难以使农村阅读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意志意愿村民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